打高爾夫:引杆,又是把表象當原因說的教條。誤導人。引杆是果,不是因。
(兼回覆球友Byzantine關於引杆幅度的問題)
先說引杆,上杆要引杆,好像是金科玉律,我也經常會提到引杆,說起引杆。
一般業餘球員理解的引杆,做出的引杆動作是:杆頭往目標反向延長線走。走多遠?很多人說20公分,很多人說走到左手到右膝蓋。正如球友Byzantine說的“總是把握不好引杆幅度”。肯定把握不好,因為引杆是果,不是因。是做某個動作後產生的一個表象(跟上杆翻腕一樣)。你去為了表象而去做表象,肯定就本末倒置了。
還有,業餘球手認為引杆是上杆的金科玉律,教練也諄諄教導,低差點球員也津津樂道,上杆一定要引杆,引杆決定上杆質量的好壞,好像你不引杆,就是錯誤的上杆,搞得球員一頭霧水。
這些業餘球手,就會去機械的執行引杆,因為別人都說引杆是上杆好壞的關鍵。那麼,他們會怎麼引杆呢?杆頭貼地往延長線拉,左手跟著來,左側身體跟著走,整個左胯指向右前方來了。然後,他們困惑,到底引多長啊,引到哪裡開始起杆啊!有人就會說“引20公分。引到左手到右膝蓋”。
如果這麼去理解引杆,這麼去執行引杆,那就廢了!徹徹底底的廢了。
上面那樣引杆,你導致的問題:
1,用手在往後拉桿,用手在推著杆往延長線走。這樣,雙手就離開了身體,身體就開掉了,一開始就腰手分離了。
2,你整個身體往右邊來了,側移了,特別是左胯指向右前方來了。你擊球會險象環生,因為下杆時左胯擋住了去路。
3,你左胯沒有留住,沒有留在左邊,左手沒有(感覺)留在左邊,沒有為你的下杆做好伺機而動,你大機率會側移上杆,而不是扭轉上杆。下杆時身體跟著球杆走(側移),打起來很彆扭,腰力使不出。
你聽說的引杆,和你執行的引杆。現象和結果就是這樣。所以,很多球員聽說引杆是金科玉律,但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如何能做好,怎麼做才是對的。你說,你是不是這樣的?!
誰說一定要引杆的呢?你球在三級草,你會去引杆嗎?你會去杆頭貼地走嗎?不會啊!球位不好的時候,球道打孔的時候,你會去引杆嗎?不會啊。如果你去機械的執行引杆,就會出問題。那為什麼會有引杆這個東西?
老虎的上杆通道和下盤的方正擰緊,導致開始一段出現“引杆”表象
引杆跟上杆翻腕一樣,是個表象,是果,不是因。
先講上杆動作:
1,你扎穩下盤。
2,你上杆轉身,身體扭轉。下盤扎住擰緊(內力),上盤扭轉,上盤和下盤剪下(蓄能)。
3,你上杆杆頭走高速公路通道(下圖所示,具體見我上杆三條通道的文章),左手自然打直,雙手貼著身體,腋窩下面密不透風。
你再看看,上杆開始階段,你的杆頭是不是在往延長線方向走?上杆開始階段,杆頭是不是有點貼地走的感覺?這就是“引杆”的表象,是高質量上杆的結果。至於引杆引多長距離,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引杆這個“物”,引杆是果,不是因,引杆只是表象,你不需要去刻意關注,按正確的方式轉身,用正確的道路上杆即可。
站姿到位,上杆通道走高速公路,自然會出現引杆的現象。如果你上杆走鄉村公路,就沒有引杆這個表象了,也不能去為了引杆這個表象而去引杆了,你杆頭要快速離開球,如果你去做引杆,你左側身體就往右側移,左胯指向右前方,那你只能拍球,腰力也使不出,憋屈得很。
所以,打長草埋住的球,打打孔球道上的球,經常會用封閉式上杆軌跡,會用outside in的球路砍球,確保擊球紮實,杆頭一起杆就快速離開球了,自然就沒有引杆這個現象了。
你知道引杆是上杆的結果,理想球位下,好的上杆會有引杆這個現象。你可以用引杆現象來判斷自己上杆轉身是否足夠。有時候人方正轉身不夠,就能感覺到杆頭快速離開球了,你就知道自己方正轉身不夠,球會短10到20碼,擊球不如方正轉身紮實。你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及時加大方正轉身的幅度,打出這支桿的正常距離。
高爾夫裡面有太多把表象當原因說,把果說成因的,蒐集起來有一籮筐,哎,學球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