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實現了一個年度目標,就是體重保持在120斤以下,最近一次的體重是100斤。有了比較明顯的瘦身效果[得意]。因此身邊的好些女性朋友都問我是如何瘦下來的。我就告訴她們——在吃飯上下功夫。 然後她們就會迫不及待地追問:“怎麼吃?把你的食譜給我發一份兒,你怎麼吃,我就怎麼吃。”看對方一臉著急的樣子,我就會笑,心想吃飯怎麼能複製呢,我們的口味愛好有別,飲食習慣不同,各自的食譜都應該屬於私人定製,而且同一個人,同一個週期,她的食譜也是不可能固定的,又怎麼可能複製。如果連每天吃什麼都那麼死板和教條,生活會失去很多快樂的。那麼怎樣才能算是在吃飯上下功夫呢?
我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以下一點認識,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想要瘦身的朋友們可以試一試。
我認為在吃飯上下功夫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懂得吃飯的意義。
您是不是讀到這裡就嘴角上揚,甚至嗤之以鼻呢:吃飯的意義?我吃了幾十年飯,難道不知道吃飯的意義嗎?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最基本的常識,是個人都懂啊,吃飯不就是為因為餓嘛,不吃飯人不就活不成了嘛。這有什麼思考的價值呢。
真是這樣嗎?
沒有減肥之前,我也有這樣的認識。吃飯就是吃飯,餓了就吃,該吃的時候就吃,想那麼多累不累啊,再說每天那麼多事兒,哪有時間想這些雞零狗碎啊!
其實當我們這種底層思維就出了錯的時候,別說懂得吃飯的意義了,就是如何吃飯都是個問題。
當然,在這裡我主要談吃飯的意義。
吃飯的第一層意義當然是為了解決我們的生理需要,也就是說,餓了就要吃飯。那麼,您有沒有發現,吃飯的前提是——餓了。但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想,我們有多少時候是餓了再去吃東西的呢?更多的時候是該吃的時候就吃了,想吃的時候就要吃的:比如晚上六點,該吃晚飯了,那就吃;下午上班,桌子上有一包薯片,很有誘惑力,我就吃;路過鴨貨店,看到焦黃油亮的辣鴨頭,饞涎欲滴,買兩個吃吃,吃的時候總覺得既然有了辣鴨頭,不來瓶冰鎮啤酒就好像出門忘記穿內衣,空落落的,於是整了兩瓶;晚上不想睡覺,外賣叫了米線、烤串、珍珠奶茶,深夜放毒,又是一頓胡吃海喝……就這樣,腰粗了、肚大了、體重輕而易舉就上去了。過後帶著無限懊惱的語氣問自己:我怎麼就瘦不下來呢?是什麼原因,其實我們心裡跟明鏡似的的,只是不想面對罷了。美國著名的健康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博士透過大量的研究證明,適度的飢餓感會讓人覺得更幸福。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看,有了飢餓感,才有可能瘦身。據說,每一餐飯前如果能保持半小時到四十分鐘的飢餓感,就會達到最佳的燃脂效果。不能餓太長時間了,否則會得胃病。這也是很多人節食減肥失敗的原因,因為長時間的飢餓會讓人失去理智,一旦瘦下來就會報復性的飲食,結果馬上嚴重反彈。而每頓飯前半小時的飢餓感是正常人能承受的。當然,高胰島素患者和糖尿病患者除外。我的閨蜜就是前者,感到飢餓的二十分鐘內她要是不喝點奶,就會抖做一團。
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由於下午人體代謝緩慢,而中午又是正餐,吃的想對較多,那麼很多時候在晚餐的時間我們找不到飢餓的感覺。那該怎麼辦?我的原則是:晚上七點之前,不餓不吃。曾經在書上看到一段文字: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摸著自己平坦的小腹,那肚子裡嘰裡咕嚕的聲音像山歌一樣悅耳動聽。
自此,每當因為晚上沒吃飯而飢餓的時候,我就想到這段話,然後聽著“山歌”入眠……感覺真得很好,尤其是當第二天早晨,你發現自己的體重有所下降的時候,你就深深感慨人間值得![呲牙]
吃飯的第二層意義是,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內涵。就拿吃玉米來說,很多人是拿著一大截玉米,一大口一大口的啃,啃了幾口覺得這玉米一點味道都沒有,於是丟到一邊去。您有沒有嘗試著一顆一顆的啃玉米呢,每一顆玉米進到嘴裡都不著急吞嚥,而是慢慢咀嚼,感受它由一大顆變成幾小粒,最後變成粉末,感受玉米本身的味道從舌尖瀰漫到整個口腔最後透過食道進入胃,進而讓你的身心感到滿足和愉悅。我知道有很多人會覺得我這是要作死的節奏,吃個飯需要這麼做作嗎?希望您彆著急反對,不是說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嘛!試一試又不會有什麼損失,萬一您一不小捕捉到了其中的美妙呢?不僅僅是吃玉米,每一餐飯,每一口食物都應該用這種莊嚴而神聖的態度去對待。因為我們都知道“粒粒皆辛苦”。由此,我想到了上高中時,有一次校長在食堂抓到兩個浪費食物的男生。校長讓兩個人背《憫農》,一個會背,一個不會,校長就把那個會背的同學狠狠批評了一通。是哦,不知者無罪。不會背,也就沒指望他能理解一米一面裡藏了多少人的付出。你會背,竟然也不懂珍惜糧食,那你讀書頂個鳥用。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懂得很多道理。那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我們不願意匍匐下身軀去踐行。踐行,從感受每一口食物的獨特味道和含義開始。明天的早餐你不一定吃玉米,如果你是喝湯,你就小口慢飲,如果是吃菜,你就細嚼慢嚥,按照我上面提到的方法全身心體會你面前不同食物的不同味道,直到有了輕微的飽腹感就好,千萬不要吃撐。我小時候,聽村裡的一個奶奶說,人這一輩子吃多少飯,老天爺都是給定了量的,早吃完就早死。
那麼,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每餐少吃一點,就是在延年益壽。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相信奶奶的話是對的。
吃飯的第三層意義是超越了吃飯本身的,也是最重要一層意義。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修行人問大珠慧海禪師:“禪師,你還修行嗎?”大珠說:“我修行。”又問:“你怎麼修呀?”禪師說:“飢來吃飯困來眠。”
在禪師看來,真正的修行就是吃飯睡覺。由此可見,吃飯睡覺意義之重大。我沒有大師那麼高的參悟境界。就我自己的認識來看,我總結吃飯的過程就是——見天地,見眾生,也是見自我的過程。在一粥一飯之間,發現了一個內在的自己,認識到很多生活哲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最愛吃和最不愛吃的食物,以前我是有的。我最愛吃的食物是餃子。餃子,中國最傳統的美食,一張薄薄的皮兒裡包進了一個豐富的世界,那黃綠搭配的韭菜雞蛋,那味道融合的豬肉大蔥,那營養互補的羊肉芹菜,都是中國人飲食智慧、養生智慧、審美智慧的體現……而且餃子裡也收藏了中國人無數的家園故事,過年吃餃子、冬至吃餃子;團圓吃餃子、別離也吃餃子……所以,當我知道有人不愛吃餃子的時候,我覺得太不可思議了,怎麼還有人不願意吃餃子呢?我表示不理解,也不接受。我最討厭的是燉大蘿蔔,尤其是白蘿蔔,聞到那個味道兒就反胃。無論是用牛肉燉還是和排骨燉,覺得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因為骨子裡有了這種偏見,就打心眼裡不接納,因此很多年都不吃白蘿蔔。
直到今年的減肥期間,我在哈佛大學教授安德魯·斯科特的《長壽人生》這本書裡看到這句話:沒有不好的食物,食物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不同程度的價值和滿足感。
帶著一些質疑,我主動請求婆婆給我做一頓牛肉燉蘿蔔。小巧的瓷白色圓形砂鍋裡,牛肉塊和蘿蔔塊顏色分明,冒著縷縷熱氣,餐桌上正好有陽光斜照過來,畫面美好到讓人心安。用筷子夾一塊切成方塊狀的、燉得幾近透明的蘿蔔,放入口中,慢慢地,細細地品味,那味道,原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接受。甚至還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香,我想那就是隻屬於蘿蔔的味道,世界上獨一無二。剎那間明白,原來遇見一種味道,也需要我們拋開許多偏見,放下很多執念。
啊,當我又一次坐在餐桌前,重新審視自己的時候,不禁反問,這種對待食物的態度難道不正是我對待周圍人和事的態度嗎?曾經以為做人就要黑白清晰、愛憎分明。殊不知,這是多麼狹隘的自我主義。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在黑和白之間還有數不清的深深淺淺的灰。世界上也不存在絕對的好人和壞人。記得我曾和一個朋友說:“那誰誰誰可真是個好人。”她很不屑地回我:“什麼是好人?你意識裡的好人,就是對你好的人。”現在才真正體會到了她那種不帶任何主觀情感,清晰客觀看待人事的能力,真是一種大智慧。
我們看待一個人,真的不能根據自己的經驗隨便下結論,尤其是你不喜歡的人,看不慣的行為。就像我之前對待大蘿蔔的態度。如果我們能帶著一顆慈悲之心去了解那些你不喜歡的人的內心世界,成長環境甚至心酸經歷,你就會用理解而不是指責的態度去對待他們。正所謂——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作為一名教師,我常常告訴自己,你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生命現象,如果一些孩子的行為讓你不舒服了,那麼先不要著急批評指責,放下身段,穩定好情緒,慢慢靠近他,去了解、感受他生命背後的故事。正如柏拉圖所說——要心存善意,因為每個人都在打一場生命的硬仗!
看,在一口一口體會食物的內涵時,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不能不說,吃飯也是在修行。
既然是修行,我們就不能胡吃海喝,更不能暴殄天物,我們只要有知覺地吃每一口飯,體會每一口食物帶來的喜悅和滋養就好。
同時,我還要告訴那些急著減肥的姐妹們,我們的生命不限於飲食習慣,飲食和體重只是生命的一小部分,人生還有更多層面值得我們去察覺、關注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