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駕駛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困擾是什麼呢?應該是續航里程縮水。由於新能源汽車透過用電加熱方式制熱,而不是如燃油車採用發動機的餘熱加熱,因此,冬季電動車汽車開空調耗能高,續航短,這成為北方電動車車主的一大煩惱。因此,新能源汽車的熱管理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在分析一家被市場低估的特斯拉產業鏈公司,銀輪股份(002126),公司是熱管理龍頭企業,具有60年的歷史,為什麼龍頭公司在新能源車火爆的情況下,股價卻遭遇滑鐵盧?2021年股價下跌8.25%,市值只有百億,經歷2021年的“漲價”風波後,2022年公司的情況又將如何?2023年能否兌現百億營收的規劃?
一、公司的基本情況
公司主營各種熱管理和尾氣後處理產品,換熱器產銷量連續十幾年居國內行業前列,是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公司在全球擁有全資、控股子公司40多家。公司為華為、特斯拉、寧德時代等巨頭提供產品。產品廣泛運用於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工程機械、工業換熱等領域。21年三季報公司營收增長29%,淨利潤2.16億,下滑22%,目前PE為36倍,市淨率2.46。
二、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1)技術領先。21年6月,公司擁有專利700餘項,發明專利81項,國際專利5項,牽頭或參與制訂標準35項。改善經過十餘年的生產和研發的積累,形成了多項在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核心技術,使公司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具有技術領先、成本低、品質高等優勢
(2)產品結構優勢。公司60年的積累,產品配套種類完整,從發動機、電池、電機、電控到車身熱管理、尾氣處理,公司能夠為客戶提供價值數百元到數千元的全系列產品,單車配套價值增長空間巨大。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領域,公司由零部件供應商向系統整合商演變,系統整合能力持續提升。
(3)全球化戰略佈局,為客戶提供屬地化服務。公司透過縱向擴充套件,收購兼併國外企業,在歐洲、北美各地搭建起生產及技術服務平臺,為更好地服務當地客戶。
三、公司的發展空間
公司的價值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部分利好訊息之所以能帶動股價上漲,是市場預期該訊息將給公司帶來業績增量。公司未來的發展空間和經營情況是判斷公司是否具備價值投資的重要依據之一,那麼,增收不增利的的銀輪股份未來幾年的發展情況如何呢?
1、公司所處的行業的發展空間
(1)新能源汽車行業依然有望保持高增長。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36.7萬輛,2021年達到352萬輛,根據乘聯會方面預測稱,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有望突破600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將超過550萬輛,公司為新能源汽車提供熱管理,有望充分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而根據東方證券21年三季度的預測,預計 2021-2025 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熱管理市場空間將從 148.6 億元提升至 425 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 30.1%,全球新能源乘用車熱管理市場空間將從 307.8 億元提升至 1035 億元, 年均複合增長率 35.4%。2020 公司新能源車熱管理收入 2.9 億元,22年有望突破10億。
(2)新能源汽車熱管理與傳統汽車相比,單車價值提升。由於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相比,兩者的動力提供方式不同,空調部件有差異,座艙熱管理冷卻系統採用電動壓縮機取代傳統壓縮機,加熱由利用發動機餘熱改為PTC(或熱泵)加熱採暖。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更復雜、高階,部件數量增加。總成本增加。據測算,純電動乘用車熱管理單車價值可達6700元,比傳統燃油車高約3500元。公司在熱管理中具有系統整合能力,也提供其他部件,憑藉公司的技術積累,公司與特斯拉、吉利、比亞迪、國內標杆造車新勢力等車企形成合作,在新能源汽車替代浪潮中受益。
2、公司的業績增量空間
(1)公司加大工業換熱、電力儲能換熱等新興領域,增加產品應用廣度。公司正在積極拓展包括輸變電裝置熱管理,地熱發電熱管理,儲能熱管理在內的工業換熱業務,公司已為部分客戶提供地熱發電設施,儲能設施相關熱管理產品,特高壓輸變電裝置熱管理正在開發中,工業換熱業務是公司二次創業重點拓展的領域之一。到2030年,新型儲能規模將進一步增加到1.5億千瓦左右,儲能市場空間可達1.2萬億元以上,儲能市場空間廣闊。
(2)21年公司發行可轉債,加碼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2017年定增募投專案的投入,主要投在乘用車熱管理和新能源、後處理專案,分別在2021年和2022年完成投入。歐洲波蘭新能源工廠預計今年投產;21年發行可轉債,主要用於熱泵空調專案和新能源商用車生產線建設。公司產能擴張,搶佔新能源增量市場。
四、綜合點評和風險提示
21年公司的大戰略是迅速擴張市場,固定開支較大,高速擴張的路上,碰到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海運價格暴漲,導致公司毛利率大幅下降,出現增收不增利,從調研情況分析,公司22年將對發展戰略做出微調,將採取措施,變革內部管理,以利潤提升為導向完善考核機制,實現營收與業績雙提升。21年公司毛利率將是階段性低點,21年一季度後,公司毛利率有望回升。公司基於新能源業務快速發展,22、23年營收目標分別為86-90億,100-108億,23年營收有望突破百億。
風險提示:行業景氣度下滑,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新專案及新產能落地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