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便是中秋小長假的第二天,亦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中秋節。記得小時候,一到中秋節的傍晚,家人都會拿出月餅和瓜果,放在庭院中間,讓月亮先“吃”,也就是俗稱“供月”。
從古至今,中秋節賦予了人們太多的期待與美好,每當看到天空的一輪圓月,心中都會想起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一句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當然,中秋佳節,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有的人為了生存或其他緣由,過著遠離故土、背井離鄉的生活,當年的白居易便是其中的一位。
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到江西的江州,在那裡度過了幾年苦悶的歲月,著名的《琵琶行》就是他在江州所作。
在一箇中秋之夜,白居易在江州寫下了充滿淒涼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其詩曰: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昔日八月十五的中秋夜,白居易是在長安城曲江池畔的杏園邊度過。這裡曾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御園,朝廷經常在這裡舉辦一些節日宴慶,大家歡聚在一起賞月飲酒熱鬧非凡,那時白居易的心情自然是愉悅的。
如今,白居易已經被貶到遠離長安城的江州,環境的不適應,再加上沒有朋友,此時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中秋之夜,白居易獨自坐在荒涼的江州湓浦水邊,望著空中的一輪圓月,感慨萬千,月亮亙古未變,望月之人的心情卻各不相同。
王維在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詩道出多少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一個人無論年齡有多大,在身處逆境的時候,首先想到的總是故鄉和親人,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這種感覺尤為明顯。
白居易望著西北方向,那裡是故鄉的方向,不知道故鄉是否依舊?故鄉親人是否安好?白居易在江州已經度過幾載歲月,看到無數次月圓月缺,可以說,月亮承載著他對故鄉的幻想與希望。
昨夜的西風吹了一夜,今晚的月光和往年一樣無比清涼。
最喜歡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的一句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對每個人而言,故鄉是根,故鄉是魂,故鄉是一個人受傷後的港灣,是孤身在外的遊子一生的思念。
朱慶餘在《旅中秋月有懷》中寫道:“久客未還鄉,中秋倍可傷”,訴說了自己久居異鄉的心情,每逢中秋,這種思鄉之情便格外強烈。
即便是交通和通訊發達的現代,身在異鄉之人,面對節日,心中也總會有一絲惆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