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俄羅斯的戰機,近幾年莫過於蘇-35戰機紅火了,接到了多個國家的訂單。近期,埃及、阿爾及利亞和印尼相繼棄購產自俄羅斯的蘇-35。這款俄羅斯目前在售最高階的雙發重型戰鬥機遭到這些國家的冷漠對待,主要離不開其航電效能。“雪豹”無源相控陣雷達功率大,但是在技術層面上要落後於有源相控陣雷達,埃及此前希望採購的24架蘇-35SE能夠安裝西方國家生產的航電系統來取代原裝俄貨,但歐美相繼對俄展開制裁而無法實現。總體來說,蘇-35航電效能並不佳確實是一大因素。然而中國在擁有了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6多用途戰鬥機後仍然選擇採購蘇-35,這是為什麼?有何意義?
給俄軍工輸血?為沈飛提供研製殲-11D的思路?
在當時最先出現的一個說法,是為沈飛提供研製殲-11D的設計思路。蘇-35的改進相當大,內部結構經過重新設計之後徹底解決了困擾蘇-27家族的“軟骨病”,使之能夠更加從容地進行升級。除開內部結構的設計修改以外,蘇-35還優化了電傳飛控系統、取消了機背減速板。
當時的沈飛剛好在測試機頭雷達整流罩經過大幅度修改的戰鬥機,並被稱之為殲-11D。蘇-35的最佳化幅度極大,徹底地解決了困擾蘇-27家族數十年的“軟骨病”,因此坊間普遍認為蘇-35能夠對殲-11D的設計產生相對大的影響,具體表現為研製殲-11D的過程提供思路,因此這一說在當時極為流行。
更有意思的一個說法是給俄軍工輸血,但是這一說法的支持者並不多。相對來說,中國擁有完整的蘇-27系列戰鬥機的維護體系,蘇-35對於中國空軍來說最陌生的可能還是117S向量渦扇發動機,其他並無太大的問題。所以中國空軍最初採購蘇-35時,只希望採購12架,而後經俄方要求和雙方來回拉扯後這一數字上升至24架,總金額不過25億美元。區區25億美元,對於俄軍工產業來說也是杯水車薪,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殲-20未成軍,引進蘇-35只為應急?
在上文“為沈飛提供研製殲-11D的設計思路”一說破產後,又有一些人表示在當時殲-20尚未成軍,引進24架蘇-35用於應急。蘇-35SK來華的時候是2017年,首批10架蘇-35SK抵達中國。同年,殲-20正式列裝部隊,首批次產型殲-20落戶試訓基地,處於試用期,距離成軍、形成戰鬥力確實還有點時間差。
按照令筆者記憶猶新的說法,24架蘇-35抵華後列裝坐鎮華南的某旅,南下就是南中國海,東進則到海峽,部署相對靈活。此時借蘇-35的“戰鬥力優勢”能夠與周邊多國空軍戰鬥機或地區空軍機隊形成半代的代差優勢,著實是一支不小的威懾力量。為了在殲-20從試裝期平穩過渡到列裝期,所以這才引進了蘇-35用於“應急”。
其實這一個說法也是漏洞百出。蘇-35對於中國空軍來說終究是一款同樣陌生的戰鬥機,不陌生的則是其戰術戰法。作為一款搭載了向量發動機的四代半戰鬥機,蘇-35的向量發動機如何結合超機動運用同樣是一大問題。對於首次接觸向量發動機的中國空軍來說,能夠在短時間內與其磨合、形成戰鬥力同樣困難。即便是率先訪俄接受培訓的飛行員,歸國後也需要適應吧?俄方不可能提供該戰鬥機的戰術戰法吧?
既然都短時間內無法形成戰鬥力,為什麼不直接列裝殲-20、放棄蘇-35SK的採購呢?這本身就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命題。更何況,區區24架蘇-35SK也不可能起到“過渡”作用,因為其一方面不可能覆蓋全國各戰區,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首批抵華的蘇-35SK區區10架,這一說法完全是不攻自破。
2017年對於如今的中國空軍來說確實具備著一定的意義。蘇-35抵華、殲-20試裝,中國空軍也迎來了中國第一款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單發中型戰鬥機殲-10C。在2016年,殲-16率先列裝部隊,早已經形成了戰鬥力。就航電系統這一方面來說,殲-16搭載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在技術層面上要比蘇-35SK高一級,效能方面也必然是同口徑、高一級的殲-16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要強大。
中國空軍引進蘇-35最終能得到什麼?
當然,中國空軍引進蘇-35並不是一無是處。蘇-35SK的機體結構等方面確確實實可以給殲-11D提供借鑑,但是殲-11D幾乎渺無音訊,基本上可以判定轉入了技術儲備狀態。這從復產殲-11B和對殲-11B進行小幅度修改就可以看出來。不過,蘇-35SK上安裝的兩臺117S向量發動機倒是其一大亮點。
2018年的珠海航展上,搭載了向量發動機的殲-10B驗證機亮相。各種高難度機動動作令人眼花繚亂,這是中國向量發動機的第一次公開亮相,也是對外展示著我國向量發動機成果的視窗。當然,筆者在此並不是表示該發動機和117S就有一定的淵源。蘇-35SK確實是我軍第一款採用了向量發動機的雙發重型戰鬥機,日常的維護也不可能忽略發動機;那麼,對蘇-35的發動機維護就可以積累下大量的向量發動機維護、維修經驗。
日後中國空軍必然會裝備搭載有向量發動機的戰鬥機。在技術層面上,雖然在向量發動機技術層面上中國採用的向量噴口形態和117S的噴口形態完全不一樣,但總體來說還是有借鑑價值的。比如殲-20,其目標發動機應該是WS-15,而安裝在戰鬥機上的WS-15發動機又必然擁有向量尾噴口。這樣一來,蘇-35SK將會提前為中國空軍維護向量發動機提供經驗。
殲-10C、殲-16和殲-20這“三劍客”均在2016、2017兩年間開始服役。但是裝備了WS-10B的殲-16、殲-20在當時只是初步形成戰鬥力,這兩款堪稱戰鬥力重要支柱的重型戰鬥機一旦因為發動機可靠性問題而影響出勤率顯然得不償失。此時,引進蘇-35也就有備份的作用了。顯然,仍然裝備AL-31F的殲-10C在例如載彈量、作戰半徑等單機作戰效能上也是不如蘇-35的。
採購24架蘇-35花費的25億美元對於現階段中國空軍來說並不算太大的代價,採購24架蘇-35反而能成為國土防空作戰上的雙保險,同時也能積累相對多的後勤維護經驗,還能促進中俄兩軍的交流、改善兩國關係,總體來說這一採購也算是物有所值,也算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小結
儘管蘇-35的航電效能不足,但是事到如今,中國空軍也已經裝備了極大量的殲-16、殲-10C等搭載有先進航電的戰鬥機,可以說是“不缺”這一個團的規模;若是出現如網上所說的那樣,蘇-35難以融入我軍作戰體系,索性當成假想敵部隊——以向量發動機帶來的高機動特性模擬高效能的敵軍五代機,理論上也完全可行。
買貴的不如買對的,這一點道理埃及空軍、印尼空軍和阿爾及利亞空軍還是明白的。埃及、印尼空軍引進蘇-35的過程中是因為俄被執行武器禁運,蘇-35無法裝備更先進的歐美製造航電系統,此時的蘇-35即便是以成本價售出,也不易得到好評。畢竟這些小國不算差錢,也能有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而這24架蘇-35已經造好,停在共青城航空製造廠的廠房外圍,有傳聞說它們將出售給伊朗空軍。伊朗空軍長期面臨著西方國家的武器禁運,對於先進的戰鬥機需求較大,因此此時“接盤”這24架蘇-35也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