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珍貴的部隊中專文憑
郭維遠
說起這件事,那還是40年前的事情。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自己所在的部隊——基建工程兵奉命接到中央軍委的指令,即將要翻牌改編為地方施工企業。
自己恰恰剛剛從支隊中專班畢業,學制2年,專業是工用與民用建築。
想當初基建工程兵最輝煌時代,官兵人數近50萬。我們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進入了支隊教導隊設立二年制中專學歷接受教育,這也是經基建程兵總部和教育部備案,補充地方專業院校不足,適應部隊建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需要。
據悉不論是基建工程兵冶金、煤炭、水文、石化,還是其他行業基建,營連一線隊伍,初中文化佔八層多,高中初小佔一層半,中專大學少得可憐,專技人才特別缺乏,一個連建制只能配備一名技術員,相比之下專業技能人才比較強,這就像人的兩條腿,長短不已,行進多有不便。
當然凡能進入教導隊學習的都要經過政審,統一參加文化考試擇優錄取等程式。
現在許多國人不知道,我們的解放軍曾經有支部隊是國家基本建設的軍隊,很可能不可思議。這支隊伍建立是經過周總理的提議,並經毛主席同意於1966年8月1號組建的,而自己所在的部隊是冶金行業,承擔著鞍鋼、本鋼、酒鋼、寶鋼、唐鋼等建設,我們支隊具體承擔著本鋼和寶鋼改擴建任務。
曾記得,剛入伍不久在本鋼氧氣站建設工地的場景,天空幾乎看不到藍天且氣味刺鼻特別難聞的焦化味道,工地忙碌的戰友們,只有午飯時才能得到短暫的休息。
炊事班用保溫桶盛來二米飯和白菜燉粉條,那菜中為數不多的豬肉,戰友相互謙讓的鏡頭不時浮現眼前……
午休了,戰友們各自找一塊地方或再找一個破木板、破籬笆等等,然後再找兩塊破磚頭作為枕頭,可謂風餐露宿……
就這樣一天天,一項項分部工程直到全部竣工。也就在這個時刻,部隊招錄技術人才,作為文書的自己,十分榮幸地考取了支隊(師部)中專班。
自己是知青有城鎮戶口,要用當時的話講,到部隊鍍鍍金作為其跳板,而為什麼選擇要上中專班了,一是考軍校沒有考上,不服氣。二則火熱的軍營使理想昇華,就想把青春獻給部隊和國家,客觀上部隊建設需要,主觀上實現自我價值。我們這一代人荒廢太多光陰,真真沒學到什麼知識,一瓶不滿半瓶晃盪。部隊建設的需要就是我追求的目標。我要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因為自己從戰士開始就在工地現場,十分了解現場對專業知識依賴的重要性,當然更知道組織上讓自己脫產學習既是信任又是一種希望,故不知不覺2年的學習時光很快就過去了……
自私地透露一下,在支隊中專班即將畢業前夕,也是畢業設計階段,因為提前畢業設計完畢,與有關首長請了假,回了一趟家。為何?自己是一位知青,在知青點和妻子談了戀愛後,參的軍,說起來也有4年有餘,彼此年齡不小了,不能再拖了,不然有失天意了……
記得,回地方用軍人的速度和妻子領取了結婚證。最難忘的是支隊中專班的首長和同學們,給自己在部隊精心佈置的婚禮,是那樣溫馨和具有軍人的氣派,令人讚歎和回味。雖然部隊條件簡陋,但是架不住戰友們的能歌善舞和各地戰友結婚風俗的嫁接,讓我們夫妻好生快樂,趣味悠長……
再後來回到寶鋼考學前的老連隊,連長給了自己幾個選項:或留在寶鋼跟著部隊翻牌變地方企業;或隨著部隊的指令到深圳跟著部隊翻牌變地方企業;或隨著部隊的指令到本溪跟著部隊翻牌變地方企業;再就是退伍回地方!
自己深思熟慮後,決定回地方。
此時有幸公出順路探親。父親因病癱瘓臥床,姐姐鐵路列車員顧不上,全靠老母陪護。忠孝不能兩全,離別時,父親含著眼淚,緊緊地抓住“我”的手,戀戀不捨地慢慢鬆開。
“我”歸隊後只能十分痛苦地向連首長提交了退伍申請報告。當時說實在的,不願意離開部隊,不捨得那軍裝,可是不久以後,軍營將也不復存在,狠狠心,含淚告別了軍營……
很快到了地方報到,其實就是回父親單位工作。組織部門看到了自己那份軍隊中專畢業文憑,確定缺乏當時規定的三聯單(即上級相關部門核准的一種手續)。聽說這個手續,只能回所在部隊兵種才能辦理。畢竟在部隊學習了兩年,抱著積極的心裡,同時順便帶著和自己一起回地方的同學畢業證,風塵僕僕到了北京白石橋。這裡曾經是基建工程兵兵種所在地,雖然下面部隊也是處在改編的風聲鶴唳階段,但這裡還是按部就班以往從前。所幸碰到將要到地方轉業的內蒙古老鄉,熱情地接待了自己,按照流程查到了曾經學歷彙總記錄,餘下順利給我們開了三聯單!
回到父親單位組織部門,一看到自己正規的手續辦理回來了,也非常高興!那個時候,正是文憑緊缺年代,但父親單位卻是市裡糧食系統,這土建專業真是有些不搭啊?這如何辦?不過,領導決定讓自己搞文秘工作。從此在這個崗位開始,一直在糧食系統下屬基建工程隊如魚得水工作著,在其基建工程、維修施工中盡職盡責,評優評先,受到表彰。
感謝部隊的培養,只是遺憾沒有把學到的知識有機會回報一下,當然聽取國家召喚,哪裡需要哪裡去,這是硬道理啊!
最後感謝李公悌戰友在百忙之中提供的資料和素材!
作者:郭維遠(江州人,江眾人)知青,戰士,部隊學員,企業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