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媒體近日報道,英國皇家三軍研究所研究海權問題的研究員西達爾特・考沙爾發表文章《決定性發展:中美印度洋-太平洋大戰依靠海軍遠端導彈嗎?》,指出近年來中美大國競爭時代的來臨也帶來了中國和美國作為勢均力敵的對手發生高強度衝突的可能性。
對地面和海上的部隊來說,未來太平洋大戰的早期階段涉及海軍艦隊遠端導彈的互射,從而消滅預先部署或正在推進的部隊,削弱對方實施進攻行動的能力。由此看來,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尤其是臨近中國的西太平洋,海上遠端火力的交鋒變得更加重要。這是因為廣闊的海洋和東南亞群島形成了一個供單艦、艦艇叢集以及大型特遺部隊行動的複雜棋局。摧毀敵方艦隊,並使之在該戰區無法使用海上交通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因此,對於實施海上控制和迫使對手無法還擊來說,發展海軍遠端導彈能力和導彈發射平臺至關重要。達爾特・考沙爾說,追溯遠端火力的出現,它最初曾被艦艇數量較少的較弱海軍當做一種防禦戰術。他們試圖利用導彈倍增自身的實力,因為與導彈瞄準的艦艇相比,導彈要便宣得多,但造成的破壞可能大得多。然而,要想在海上遠端火力戰中佔據優勢,就必須具備前沿部署平臺、感測器和武器的能力。
因此,中美未來進行的太平洋大戰中最決定性的武器並非導彈本身,關鍵是殺傷鏈,即對目標資料進行快速探測、跟蹤和處理,然後傳送給導彈發射平臺。這一點必須在進行戰術和作戰層面排程時完成,還要在激烈爭奪電磁頻譜、進行電子戰的環境下展開。電子戰能干擾通訊,用偽裝和規避來對付敵方偵察和瞄準系統。
考沙爾指出,完成殺傷鏈的速度很重要,因為高強度衝突的場景意味著事態瞬息萬變,尤其是在初始階段。他解釋說,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中有很多“需快速反應的目標”,比如雷達或指揮所需要在“轉瞬即逝的視窗期”予以打擊,否則就沒有機會摧毀目標。他說這需要具備“從一個能夠在距離戰區較遠的地方相對安全地逗留的平臺上發射高速導彈的能力”。中國已經列裝、而美國正在加緊發展的高超音速導彈作為“殺手鐧”的意義就在於此。文/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