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電力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次停電的時候,我們的生活,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總覺得渾身難受,像是缺了點什麼。
不少人甚至調侃說,停電簡直是現代版的酷刑,大部分人可能連一天都堅持不下去。這個說法雖說有些惡搞的意思,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電力的重要性。
一、印度大壩,突然崩潰
為充分滿足國內百姓的供電需求,國家不僅花了大量的資金進口煤炭等資源,還在各個地區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
在眾多水利工程中,最令人關注的應該是三峽大壩。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從建立到現在,已經平穩地運行了很多年。
每年都能給國家提供大量清潔能源,為國家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力量,也給國內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
我們的鄰國印度,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雖說綜合實力遠遠比不上中國,但他們總是天真地認為,自己不比中國差。
為了彰顯自身國力,獲取更多電力能源,印度官方也籌集了大量款項,在他們的國土內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
其中,有一個水利工程不僅沒有為印度帶來任何好處,反而讓他們淪為了笑柄。
這項工程的施工方是日本,為了圓滿完成任務,日本和印度籌備了40多年,結果開閘第1天就崩潰了,還造成了100多人受傷,甚至是喪命。
大壩周邊的村莊,也因為這次崩潰,受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再也沒有了曾經的安寧。
二、事件調查,追本溯源
這是為何呢?日本也算是一個基建能力相對強大的國家。照理說,他們籌備了40多年,應該可以圓滿完成任務,怎麼會造成這種災難呢?
從地理位置來看,印度修建的大壩,位於北阿坎德邦,這個地方距離喜馬拉雅山非常近。
印度之所以選擇在這個地方修建大壩,主要是因為想要充分利用喜馬拉雅山的水流,試圖以更小的代價,獲得更多的電力能源。
嚴格來說,這個邏輯沒有錯誤,印度錯就錯在低估了大自然的威力。
印度在北阿坎德邦修建的大壩,名為裡希甘加大壩,它的位置相當特殊,距離最近的山脈,只有5公里左右的距離。可是兩個地方的水位落差,卻足足有2700多米。
水流從山上奔湧而來時,會因為位置的變化,產生巨大的勢能。印度一直試圖透過現代技術控制這股能量,儘可能產生更多的電力。
印度非常清楚,單靠他們的基建能力很難做到這種地步。為確保大壩安全執行,他們花了一大筆錢,聘請了日本的專業團隊,請他們幫忙加固大壩。
印度知道這個大壩的修建意義重大,正式決定合作之前,對日本的建築團隊,進行了相對深入的瞭解。
確定日本基建團隊真有修建經驗和能力後,才把修建大壩的重任託付給了他們。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日本的名聲算不上好,甚至可以用糟糕來形容。上個世紀的日本,因為軍國主義思想盛行,肆無忌憚地侵略了很多國家。不僅給我國百姓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和沉重傷害,也給印度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但是日本承接印度的基建專案後,沒有惡意偷工減料。因為他們非常清楚,偷工減料是特別齷齪的醜事,一旦引發事故,肯定會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
真要是被查出來,日本的名聲可就徹底毀了。這對迫切需要發展經濟,提升自身實力的日本來說,是個極其糟糕的結果。
因此,他們一直儘可能避免發生問題,試圖透過相對合理的方案,在確保效果的情況下,多賺一些錢財。
為了修好裡希甘加水電站這個專案,日本的基建團隊抵達印度後,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研究,給印度提交了一份看起來很好的修建方案。
印度對這份方案很滿意,讓日本儘快施工,幫他們完成水電站的建設工作。日本基建團隊也沒有考慮太多,跟印度達成一致後,按照方案開始執行。
三、兩國各執一詞,互相推卸責任
自信滿滿的日本基建團隊一直認為,他們費盡心機策劃的基建方案相當完美,大壩竣工之後,應該可以順利運轉很長一段時間,讓世界各國為日本的基建能力驚歎,同時為日本贏得更多國際專案。
結果裡希甘加大壩開閘放水正式執行的第1天,就被洶湧而來的洪水,徹底沖垮了。因為這件事,日本和印度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印度方面認為,日本給自己修建了一個豆腐渣工程,應該對此事承擔所有責任。
日本方面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按原定方案執行的,印度對他們的所作所為一清二楚,他們根本沒有偷工減料的機會,出現這種問題全是印度造成的。
兩國因為大壩崩潰事件各執一詞,始終沒有達成一致。國際組織對此非常重視,介入調查後,逐漸查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單從大壩本身來說,日本確實用了相對合理的修建方案,也使用了比較牢固的原材料。沒有特殊情況的話,理論上來說,可以正常使用很多年。
導致災難發生的核心原因,其實是選址錯誤。剛才我們已經提到,印度修建裡希甘加水電站是為了充分利用水流,製造更多的電力能源,所以水電站距離山脈很近。
水流衝擊帶來的能量大得驚人,日本修建的水電站,根本擋不住這股能量,只能像豆腐渣一樣,被洪水衝開。從這個角度來說,日本似乎應該對此事負責。
但是日本人並不願意認賬,他們覺得自己已經為了大壩修建付出大量的心血。在能力範圍內,做到了最好。大壩的修建位置,是印度提前擬定的,他們沒有必要為此事承擔所有責任。
印度方面對此反駁說,他們當初選擇讓日本幫忙修建,主要是因為認可日本的基建能力,希望他們利用專業的知識,幫印度規避一些隱患和風險。
日本作為施工方,理應發現選址的問題,幫他們提前規避風險。日本沒有做到這一點,屬於嚴重失職,應該彌補印度的全部損失。
印度的反駁,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知道選址有問題以後,很多人都覺得有些納悶,日本作為經濟強國,明明有著豐富的基建經驗,為什麼會忽略如此致命的隱患,在一個錯誤的選址區,耗費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呢?
其實,這不能單純地怪日本基建施工方疏忽大意,他們只是受到了以往經驗的侷限而已。
從地理位置來看,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因為正好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經常爆發地震。
因此,日本的基建團隊,常年研究如何抗震,以免他們的建築因為地震衝擊受到太大破壞。
從抗震的角度來說,日本基建團隊確實經驗豐富,能夠修建出抗震能力很強的建築。可是他們並不擅長山脈水利工程,因此在修建裡希甘加水電站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忽視了很多問題,這也算是術業有專攻的一種具體表現。
印度本來應該對專案進行質量把關,充分考慮各項問題,儘可能規避風險,結果因為自身能力不足,無法及時察覺專案方案中的問題,稀裡糊塗地把專案施工交給了日本團隊。
四、國際輿論不斷,兩國關係惡化
從結果來看,印度白白浪費了40多年和大量資金,只得到了一箇中看不中用的大壩,開閘才一天就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不僅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還讓印度和日本都成了國際笑柄。
印度新德里電視臺曾在事發後對裡希甘加水電站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事故區域只有一些淤泥和建築殘骸,看起來非常悽慘。
印度有些評論家曾頗為遺憾地表示,如果施工方幫忙修建大壩時,能建造得更牢固一些,大壩應該不會被洪水徹底摧毀。
網友對此回覆說,對大壩而言只有兩個結果,一種是正常運轉,一種是損壞,基本不存在第三個選項。從根源上來說,印度選擇在那個危險的地方修建裡希甘加大壩,完全是個錯誤。
曾在印度水利部擔任部長的烏瑪·巴蒂,曾在時候表示,喜馬拉雅山是個相當敏感的地方,水電專案不應該建在這裡。
可惜,這個道理印度醒悟得太晚了。巴蒂的發言,在眾人眼裡,跟馬後炮差不多。
還有人表示,印度最大的錯,不是選了個錯誤的地址,而是請了日本的基建團隊。如果印度當初找中國求助的話,肯定能夠得到一個持久耐用的大壩,不會遇到這麼糟心的事情。
畢竟,中國的基建能力,是世界各國有目共睹的。放眼整個世界,能在基建領域跟中國相比的國家少之又少。
印度明知道中國基建實力過硬,還是故意繞遠路,找了日本幫忙,結果給自己惹來了禍患。
沒有出現事故之前,印度和日本因為專案合作,關係相對密切,甚至有些稱兄道弟的感覺。因為大壩的崩潰,兩國直接撕破臉皮,都想把責任推給另一方,讓另一方代替自己承受所有經濟損失。
五、歷史教訓,值得深思
因為立場截然不同的緣故,印度和日本協商談判了許久,也沒有達成一致。兩國的關係,也因為頻繁的爭執,變得越來越糟糕,甚至給國際局勢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
那麼,印度裡希甘水電站的崩潰,除了令人悲痛和後悔之外,有什麼歷史意義呢?
有專家表示,水電大壩是關係民生和經濟的重要設施,在電力供應和改善百姓生活等方面,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
因此,有必要更加重視大壩的修建,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儘可能規避風險。同時,要更加重視現場監管,隨時做好迎接災難的準備,及時通知大壩周邊的百姓躲避,做到防患於未然。
如果印度當初足夠重視災難後的防護工作,裡希甘水電站就算是崩潰,也不會造成那麼多人員傷亡。
如今,全球變暖正在持續加劇,喜馬拉雅山脈上的冰川,正在迅速消融,有必要提前做好防護,把危險扼殺在搖籃之中,以免裡希甘水電站的悲劇再次重演。
跟大自然相比,人類的科技,其實相當稚嫩,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對大自然環境進行適當的改善,若是人類不顧自然規律擅自行動的話,肯定會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對其他國家來說,印度煞費苦心修建的裡希甘水電站,儘管已經徹底崩潰了,但是它留在世上的痕跡,並不會完全消失。其他國家會以這件事為反面教材,吸取歷史教訓,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