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鬼穀道友問阿信:正值“金九銀十”,公司處於銷售旺季,可是團隊裡的一個核心成員卻提出離職,看他態度似乎很堅決,我應該怎麼做呢?
我問:你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道友說:如果能留住最好,如果留不住也希望給他一個教訓,讓他感到後悔。我也想臭罵他一頓,可是我發現這樣的手段不僅顯得自己沒素質,而且達不到效果。
我問:你聽說過損失效應嗎?如果你明白了這個理論,你可以假裝不可思議地告訴他:
“人事部還沒告訴你嗎?由於你的業績做得很好,公司已經決定提拔你做銷售部經理了。”
如果他留下,那麼目的就達成了。如果他還是選擇走,那也是帶著痛苦走的,畢竟,觸手可及的好處沒撈著。
一個平平無奇的話術背後其實有一個精深的理論。
一
損失效應,脫胎於前景理論,認為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傾向是可以預測的。
如果你想成為說客,請記下這個理論,可設計不同的風險報告,進而操控對方的行為。不妨請蘇秦為我們演繹一下。
彼時,秦國的連橫和六國的合縱都在拉攏各自的盟友。為了說服韓昭侯加入合縱陣營,蘇秦先是從地利、軍事方面強調了韓王的強大。可能是實在沒啥好吹的了,蘇秦甚至說出了韓國的小卒個個都是獨孤求敗,有“一人當百”的實力,一人砍百八十人跟玩似的。
一席彩虹屁飄過,韓王似乎不感冒。這使得蘇秦不得不調整策略,他說:大王當然可以投靠秦國,到時候秦國肯定找你要好處,比如割讓宜陽和成阜。您以為你當真割了,秦國就會滿足嗎?
不會,“今茲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今年被您滿足了,明年要的會更多。每年秦國都會來找你要土地,給吧,實在沒那麼多地給了。不給吧,以前給的土地就白給了。欲壑難平,大王不給,到時候秦國還是會發兵來打你們。
後世有句話叫“寧為雞頭,不為鳳尾”,其實是改良我蘇秦的,我的原話叫“寧為雞頭,不為牛後”。這“牛後”其實就是牛屁股,估計後人覺得不雅就改成了“鳳尾”。
那麼,大王,您當真想當牛屁股嗎?
原話是: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蘇秦這一通操作效果槓槓滴,只聽見韓王攘臂按劍,仰天嘆息曰:“寡人雖死,必不能事”。
蘇秦回(du)報(zhuan)了一個“風險評估報告”,告訴韓王,如果臣服秦國,就好比成了牛屁股,被天下人恥笑不說,還會失去大量的土地直至毀滅。短期的穩定和長久的滅亡,如果你是韓王,你會怎麼選?八成也會像韓王一樣被說服。
二
蘇洵在《諫論》裡也講了類似案例:假設,現在有三個人:一個勇敢的人,一個介於勇敢和怯懦之間的普通人,一個怯懦的人。你跟他們一道走到深谷邊,告訴他們說:“能夠跳起跨越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作為勇敢的人以怯懦為恥,一定會跨過深谷;普通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
你接著告訴他們說:“能夠跳過去的,給他千兩銀子;不能跳過去就不給。”那個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普通人會追逐金錢利益,也一定能跳過去。那個怯懦的人還是不能過去。
最後,你放出一隻兇猛的老虎向他逼來,這個怯懦的人會怎麼做呢?他會立馬選擇跨過深谷。
蘇洵問:“人豈有勇怯哉,要在以勢驅之耳”。人難道有勇敢、怯懦的區分嗎?關鍵是因情勢驅使他們罷了,形勢所逼。
三
如果你沒學過說服,其實就是兩個枯燥的故事。如果你學過說服,則會品讀出一則說服操控術,即,如何說服一個人?
人遇到風險,就意味著有很多不確定性,往往如鬼谷子說的“凡決物,必託於疑者”,遇到了困惑和疑難的問題,因此,不同人會做出不同的決策。
所以,蘇秦和蘇洵是透過什麼方式影響對方決策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需要了解下“前景理論”推演的結論: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損失的痛苦比獲得所帶來的喜悅更敏感,而損失和獲利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改變評價事物時的參照點,就會改變對風險的態度。
阿信曾經問一個朋友:過去,你沒車沒房沒存款,你說你不幸福。現在,你啥都有了,你感到自己幸福嗎?朋友說:感覺自己更不幸福了!
你會發現,得到未必讓人幸福。那麼,如何會讓人感到幸福呢?
假定你在路上撿到100元錢,或許你會開心一小時。但是,如果你丟了100元,你會心疼一整天。得到的快樂難以抵消失去所帶來的痛苦,這種心理行為被稱為“損失規避”。
大多數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即財富減少產生的痛苦與等量財富增加給人帶來的快樂不相等。前者要大於後者。
在蘇秦的案例裡,韓王害怕失去土地。在蘇洵的案例裡,勇者的人害怕失去榮譽,普通人害怕失去利益,而懦弱的人害怕被老虎吃掉。損失比收益更能打動人心,就如鬼谷子說的“善其用福,惡其用患”,一般說來,人們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禍患和被騙誘。
四
眾所周知,阿信是個研究鬼谷子的民間手藝人,鬼谷子在《決篇》裡有個句話很值得玩味: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
這句話很好理解,能夠去除禍患的,可以做出決斷。可以得到幸福的,可以做出決斷。如果你認真品讀,更會驚歎鬼谷子洞察人心,他把“去患”排在了“從福”的前面,根據這這則理論,便有如下的案例:
某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想降員工的工資,他們是這麼做的,先放出風聲,公司由於經營困難需要裁員,搞的人心惶惶。正當員工們覺得大難臨頭時,老闆開會宣佈,不裁員了,但是為了幫助企業度過難關,需要施行降薪。
員工們一聽飯碗還能保住,在“辭退”和“降薪”之間,紛紛擁護降薪方案,併為自己保住了飯碗而感到幸福。
究其原因,世人害怕遭受損失甚於得到收益,相比於獲得,人們更害怕失去,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
真正能驅動人心的,不是讓人獲得利益,而是遭受損失!
本文由鬼穀道、鬼谷子智囊團創始人鬼谷信原創出品,更多精彩鬼谷子說服謀略,敬請關注頭條號“中華鬼谷子智囊團”,阿信與你一起縱橫捭闔,鬼谷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