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詩道駿言
有一篇學術論文,主要探討絕句的發展歷史,其立論基本可信。可惜,說到清朝絕句創作時,便荒腔走板跑調了。作者居然對太平天國將領馮雲山的一首絕句《詠瀑布》大加讚賞。他說:“歷來詠瀑布之作不知多少, 然而有此胸襟,有此思想者,實在無幾。 明寫瀑布,實際抒發的是作為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家和思想家的不平凡的信念和抱負 。”咱們先來看看,馮雲山詩作的真容:
《詠瀑布》·馮雲山
穿天透地不辭勞 ,
到底方知出處高 。
溪澗焉能留得住 ,
終須大海作波濤。
如果只看字面,確實能被唬一下的。但是,明眼人會感到這詩很面熟,其實就是一首唐詩的改裝版,根本不是原創!
唐詩有一首絕句叫《瀑布聯句》,是大名鼎鼎的唐宣宗李忱與黃櫱禪師聯手創作的。其背景是,李忱年輕時為躲避皇室爭權奪利的侵害,曾一度出家當和尚,隱瞞了真實身份。但高僧大德黃櫱禪師看出來,此小和尚氣質不凡,故用聯句的方式來試探他。黃櫱先說一聯,李忱對下聯:
千巖萬壑不辭勞,
遠看方知出處高。——黃檗
溪澗豈能留得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李忱
於是便有了《瀑布聯句》這首七絕。
對比唐詩原創與馮雲山的詩作,主題完全相同,都是詠瀑布。馮雲山的詩只是把唐詩第一句的“千巖萬壑”改成了“穿天透地”,把第二句的“遠看”改成了“到底”,第三句的“豈”改成了“焉”,最後一句也只改了一個字,“歸”改成了“須”。28字的小詩,題目雷同、主題思想雷同、框架結構雷同,用詞雷同,如果說有新的東西,只有8個字是馮雲山自己的,字面抄襲率百分之七十以上。
再看老馮自己的用詞:“穿天透地”來描繪瀑布,合適嗎?混亂、折騰,不符合邏輯。比原作的“千巖萬壑”差遠了。再說第二句,黃櫱是“遠看”屬於平視、仰視,視野寬廣,馮雲山改為“到底”,視角就變成了從上往下看了,視野狹窄了許多。一般來說,發現“瀑布”出處高,遠看仰視,更為合理。“到底”於理於境,都略低一籌。第三句“豈”與“焉”是同義詞,七言句的第三字平仄不論,所以,這個改動屬於無效改動,改了等於沒改。最後一句,原作“歸”是動詞,有動感,馮改為“須”是虛詞,表意籠統,又降低了文字的表現力。總之,改寫效果是每況愈下!
馮雲山抄襲唐宣宗和黃櫱的詩作,個別改動改得很拙劣,沒有改出絲毫精彩來。所以說,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抄襲得很糟糕!
而當代學者居然捧這個抄襲作品,捧得還很高。這就很尷尬了。見聞不廣,難免會鬧笑話!
關於古典詩詞,發言須慎重,與諸君共勉之!
[心]關注“詩道駿言”,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