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由於各種“性惡論”的泛濫,以及現實社會環境的異化,使得人們大都對人性惡的思想情有獨鍾,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那場關於“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辯論會上,最終以反方所持的“人性本惡”觀點獲勝,更是使得很多人對這一認識深信不疑。然而,表象終歸只是表象,烏雲不可能總是遮著太陽。新利人論的誕生,就像夜空裡的一道閃電劃破萬里長空,讓人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它跳出人們的習慣性思維,打破固有成見,用全新的視角闡釋了人性本善的真諦,重新樹起了“性本善”的大旗,讓我們對人生充滿了希望。既然“性本善”是真理,那麼“性本惡”就必然是謬誤,其觀點自然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下面我們就對“性惡論”的各種思想和觀點進行一個清理,以還原人性善的本質,讓人們看到人性的本來面目。
關於性惡的觀點和學說有很多,這裡就以上世紀90年代那場辯論會上反方所持觀點和所做論述為基礎和線索,逐步展開對“性惡論”各種觀點的一個清理。下面,就先來對辯論賽中反方觀點做一清理,我將逐次引述1993年“人性本善OR人性本惡”辯論賽原話,並在後面分別對其做出分析和評論。也就是,我會在原話再現或者說直接引述每一環節的正、反方發言後,再用新利人論給出一個分析和評論。
一、第一環節
(一)正方一辯發言:
大家好!哲學家康德主張,人不分聰明才智、貧富美醜都具有理性,康德所主張的理性便是孟子所說的良心。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所以進一步又加了一句,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而佛家說,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覺則是佛。正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方主張人性本善,就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端才會有善行。
我方不否認在人類社會中存在有惡行,但是惡行的產生則是由外在環境所造成,所以惡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如果硬要說惡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說人性本惡,那麼人世間根本不能產生真正的道德。
雖然英國哲學家霍布斯極力主張在人性本惡的前提下人類可以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惡,人類一切道德規範都是作為人類最大的利己手段。當道德成為手段時,道德還是道德嗎?也就是說,人一旦違反道德而不會受到處罰,人就不會遵守道德的約束了。深夜兩點我走在道路上看到紅燈,如果人性本惡我就會闖過去,因為不過是為了個人方便。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仍然有許多人遵守交通規則。
而根據人性本惡的前提假設,霍布斯認為必須有一個絕對的、無所不在的權威監督每個人履行道德規約。如果人性本惡,沒有一個人會心甘情願地遵守道德規約,但是事實證明:人還是有善行、人還是有道德、還是有利他的行為。
如果人性本惡,(時間警示)那麼我們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是活在一個“老大哥”無時不刻不監督我們的世界當中;第二個是我們人類社會將是彼此不再相信。如果這樣的話,我就會看到一個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來,人們則說他居心不良;而我們在辯論會中建立起來的友誼都是虛假的裝腔作勢。但是我們會發現,在人類歷史社會當中,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君主曾經產生過,但是捨己為人的事情在不斷地發生。而在生活當中,為善不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麗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說的“眾生永遠不得渡,則已終身不作佛”的慈悲宏願,難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證嗎?(時間到)謝謝!(掌聲)
(二)反方一辯發言:
謝謝主席,大家好!我先要指出一點的是,康德並不是一個性善論者。康德也說過這樣一句話:“惡折磨我們的人,時而是因為人的本性,時而是因為人的殘忍的自私性。”
對方不要斷章取義。另外對方所講到的種種善行,那完全是後天的,又怎麼能夠說明我們命題當中的“本”呢?
神話歸神話,現實歸現實。對方同學請你們摘下玫瑰色的眼鏡看看這個現實的世界,就在你陳辭的這三分鐘當中,這個世界又發生了多少戰爭、暴力、搶劫、強姦。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話,那麼這些罪惡行為到底從何而來呢?對方為什麼在他們的陳辭當中,自始至終對這個問題避而不答呢?
我方立場是:人性本惡。
第一,人性是由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組成的,自然屬性指的就是無節制的本能和慾望,這是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而社會屬性則是透過社會生活、社會教化所獲得的,它是後天屬性。我們說人性本惡當然指的是人性本來的、先天的就是惡的。
第二,提到善惡,正如一千個觀點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目當中也許會有一千個善惡標準。但是,歸根到底惡指的就是本能和慾望的無節制地擴張,而善則是對本能的合理節制。我們說人性本惡正是基於人的自然傾向的無限擴張的趨勢。那個曹操不是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嗎?那個路易十五不是也說過:“在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還有一個英國男孩,他為了得到一輛腳踏車竟然賣掉自己三歲的妹妹。這些對方還能說人性本善嗎?
第三,雖然人性本惡,但是我們這個世界並沒有在人慾橫流中毀滅掉,這是因為人有理性(時間警示)。人性可以通過後天教化加以改造。當人的自然傾向無限向外擴張的時候,如果社會屬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瀾,那麼人性就會更加墮落;相反,如果我們整個社會倡導揚善避惡,那麼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發展,這一點也不正說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導的修齊、治平、內聖、外王是何等重要嗎!對方辯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話,那麼孔老夫子何必還誨人不倦呢?
今天,對方辯友所犯的錯誤就在於以理想代替現實,以價值評判代替了事實評判。從感情上講我們同所有善良的人一樣也是希望人性是善的。但是歷史、現實和理性都告訴我們,人性是惡的!這是一個事實,我們只有正視這個事實,才有可能揚善避惡。(時間到)。謝謝各位!(掌聲)
(三)新利人論的分析與點評
1、正方觀點存在的問題:
(1)誤將理性等同於良心。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種深層認知能力和行為掌控能力,它可以使人發現良心和按良心行事,但並不能等同於良心。
(2)還以利他為善。利他並不一定就善,幫助一個壞人也是利他,但這不可能是善,只有符合人類利益的利他才可能是善。
(3)將道德與功利割裂,目的與手段分離(深夜闖紅燈的舉例是最大敗筆!)。道德其實是人類公利的反映,只是會與個人私利發生衝突,並不與功利相違背,不存在對任何人都不利的道德。道德應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講道德的人應該能獲得最大的收益。如果道德只是會讓人受苦,那還有多少人會真正追求道德呢?深夜闖紅燈的舉例就適得其反!交通規則是用來調解路上行人及車輛間利益關係的,設定紅、綠燈的目的是使不同方向的行人及車輛有序透過,不至發生擁堵。而在深夜幾乎無人之時,其存在便失去了意義,一個人如還要按紅、綠燈來行走,只要他高興,那也無可厚非,但不能再以此來要求別人,因為在此時的如何走已經轉化為個人權利。當然,從節約時間來考慮,還是直接透過為好。
2、反方觀點存在的問題:
(1)曲解人的自然屬性。人的自然屬性可以被解讀為本能和慾望,但不能被解讀為“無節制的”本能和慾望。這是沒有依據的,正與其後面提到的“人有理性”自相矛盾!
(2)錯劃人的社會屬性。人的社會屬性不是在後天交往中才獲得,而是本身就先天存在的屬性。任何人都是父母結合的產物,每個人在受孕時已有了其確定的性別,在出生前便已有了其基本的社會身份等,這些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社會屬性。
(3)迴避善惡確切標準,用可能定性現實,搞有罪推定。強調善是對本能的合理節制,惡是無節制擴張,但並沒有給出“合理”的標準。這樣的話,便沒有真正給出善、惡的標準,還會使人陷入各說各話的境地。發展趨勢只代表可能性,而對人性的認識需要的是現實性,不能搞有罪推定!
(4)漏解人的理性。在觀點無法迴歸現實後才想起了人有理性,但這正是對前面所曲解的本能和慾望“無節制”的否定,正是對正方開篇所提到的人有理性的迴歸!所以,人的自然屬性是無節制的本能和慾望是不成立的。而人性可以通過後天教化加以改造的說法也是不成立的,人能被完全改造掉的東西就不能被叫做人性。
3、新利人論的評論:
(1)總的來說,這場辯論會是在新利人論誕生之前,基於對人性的傳統認識展開的。這就使得,其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顯然,由於原有的觀點和理論不足以說明人性善惡問題,才使人們陷入了爭論不休的境地。
(2)具體說來,正方仍然沿著傳統性善論的思路展開論述,不可避免地會將義利或者說善與利對立起來,還將善簡單地理解為利他,而且在對道德的認識上比較僵化,不知道隨著情況的變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缺乏辯證思維。
(3)而對於反方,則是一開始就在人的自然屬性本能和慾望中加進了自己的主觀預設“無節制”,另外則沿用了傳統性惡論中的有罪推定,最後則是想要把人都改造地喪失人性。顯然,這些都是站不住腳的。憑什麼說人的本能和慾望是無節制的?人在吃飯時會不會無節制地一直吃下去,直到撐死?有罪推定則更不靠譜,可能性只有結合上一定條件才能轉化為現實,成為現實性。一個人是存在著犯罪的可能性,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說其本來就是罪犯!顯然,我們不能用可能性來解釋確定性。至於想要透過改造人性來實現社會的向好,則更是無稽之談。人性是標誌著人之為人的東西,如果能被改造掉,那還能被稱之為人性嗎?顯然,只要惡能被完全改造,它就沒有資格成為人性,只有人的不能被改造掉的東西才能被稱為人性。
(4)在具體辯論中,反方提到正方所提善行都是後天的,無法說明命題中的“本”,但反方所說的種種惡行不也是同樣嗎?在三分鐘內世界上確實可能發生很多惡行,但相對於數以億計地正常生活著的人來說,那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們能因為每天都有交通事故發生,就認為使用交通工具不好嗎?而使用交通工具是好的或者說善的,就能保證不發生交通事故或者說惡嗎?另外,探討“本”不就是要找到其本來面目或者說迴歸到理想狀態嗎?僅停留於現實能看到“本”嗎?僅有價值判斷當然是不夠的,但加上人類社會在不斷髮展和進步的事實呢?顯然,宏觀的歷史、完整的現實和深刻的理性,會告訴我們人性只能是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