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我,詩詞到底美在何處?我答曰:感動。
詩詞之美,在於能打動人心,給人樸實且真切的感動。中華詩詞數千年魅力不衰,或許正在於此。觸動情腸,讓你或悠然神往,或心有慼慼,或感慨莫名,或靈光乍現。
今天,王和尚推薦這位詩人,看似不太有名,細讀卻依然能打動人心。
林景熙,南宋末年詩人,南宋滅亡後他隱居不仕,終生保有愛國之志。他曾經做了一件事,足以名垂千古。元世祖二十二年,西藏僧人楊璉真伽在紹興發掘宋朝皇帝陵墓,致使骸骨暴露於外,慘不忍睹。林景熙與唐珏等覓得高、孝二陵遺骨,葬於紹興蘭渚山。這種愛國義舉,足以看出他的品行。
今天這三首詩,林景熙寫得悽迷唯美,幽婉悲涼,充滿迷茫的愁緒,讀後讓人感動,也讓人慨嘆。
01.夢迴 宋末元初 · 林景熙
夢迴荒館月籠秋,何處砧聲喚客愁。
深夜無風蓮葉響,水寒更有未眠鷗。
這首詩深得含蓄之妙,全詩句句寫景,又句句寫情。夢迴,即夢中醒來。所住的旅館,稱“荒館”,可見其荒涼蕭索,也暗示自己的孤獨。作者從旖旎的夢中醒來,發現自己仍在破舊的旅館中,這種失落感不言而喻。“月籠秋”,也寫出朦朧的秋景。起句即寫得荒涼朦朧。
第二句,聲音接入。作者做了什麼夢,全詩都沒寫明,但是可以推測。砧聲,即搗衣聲。夜越安靜,聲音聽得越真切。婦女搗衣之聲,喚醒了他的客愁。可見,他漂泊在外,此刻更加想念家中的妻子。“何處”,不知何處,也符合夢醒的迷惑之感。
二聯寫景最妙。此刻已是深夜,夜靜無風,只能聽到蓮葉輕輕的響動。蓮花,給人高潔之感,也有清冷之感。此時,秋夜闌珊,只有遠處鷗鳥時而梳翅鳴叫。鷗鳥就像作者此刻唯一的陪伴一樣,兩兩無眠。
水寒冷,鷗未眠,作者豈不是像鷗鳥一樣,獨立又漂泊,灑脫又無奈,他也像蓮花一樣,在寒風中,悄悄枯萎。這種景,寫得淒冷寥落,作者的孤獨與迷茫,似乎就在詩中了。
02.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 宋末元初 · 林景熙
偶伴孤雲宿嶺東,四山欲雪地爐紅。
何人一紙防秋疏,卻與山窗障北風。
作者在山上偶然住宿,“偶伴孤雲”用得好,既暗示所住之處高寒,也暗示自己像孤雲一樣漂泊。此刻,天空欲雪,“四山欲雪”,寫出雪勢的兇猛,有一種威壓之感。作者只有藉著地爐來取暖。並且“雪”與“紅”形成對比。一點火苗抵抗將要到來的大雪,實力對比如此懸殊。這種寫法,給後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破敗的房屋,破敗的窗子,窗子上的紙,竟然是一張預防蒙古侵略的奏疏,這豈不讓作者心生嘆息。用心寫就的奏疏,被棄之不用,人才被埋沒,國家被置於危險的境地。但是,這一張廢紙,又怎能抵抗凜冽的北風?
要注意,作者處於宋末元初,其時蒙古鐵騎虎視眈眈,南宋政府岌岌可危,如此命懸一線的時候,皇帝大臣卻沉醉於偏安,不積極備戰,這豈不讓作者長嘆。這種悲憤和不滿,都在這句詩中寫出來了。顯得充滿無奈,又充滿諷刺,非常有力。
再聯絡第二句“四山欲雪地爐紅”,一點火紅抵抗著四山欲雪,“卻與山窗障北風”一張破紙,抵禦著凜冽北風,都是一樣徒勞無功,一樣不堪一擊。這不禁讓人發出質問:到底是誰造成了這種境況?
03.溪亭 宋末元初 · 林景熙
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閒坐數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我說過:高手寫詩,不是線性的,而是曲折的。比如這首詩,“日暮尚溪亭”,尚,即尚在猶在的意思,即這是作者酒醉醒來之後所寫的詩。“微風酒半醒”也點出,他此刻是處於半醉半醒之中。起句是“清秋有餘思”這就是先寫情緒,再交代行蹤的手法,比線性寫法更加曲折。
而“有餘思”又成功領起下文。他的餘思是什麼,都埋藏在寫景之中。二聯“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前句寫景,後句敘述,對仗開闔很妙。且“高樹月初白”寫景非常細膩,“白”字用得非常好。日暮,月初白,又是交代時間漸進。作者從酒醉中醒來,到迎風半醒,又是個人狀態的變化。
這就是詩的脈絡,前後互動,寫得非常清楚。作者在半醒之間,開始散步閒坐。“獨行穿落葉,閒坐數流螢”,這一聯寫非常細膩生動。“落葉““流螢”的意象,刻畫出孤獨冷清的畫面。而“穿”“數”煉字也非常精準。在落葉飄飄中穿行,時而又坐下來數螢火蟲,這樣的詩人不正顯得孤獨且寥落麼?整首詩至此,作者的情緒已經渲染得非常細膩立體了。
作者尾聯繼續寫景,但是看似寫景卻點題露意,且回扣“餘思”。不知何處響起了漁歌之聲。為何用“何處”這麼不確定的詞?因為尚未完全酒醒,所以用何處。漁歌,漁夫之歌,漁夫在傳統詩詞中都是灑脫自在,超然世外,不與俗世交流的象徵。詩人有多羨慕漁夫,就有多厭惡現實的汙穢與駁雜。所以,這裡的漁歌就顯露出作者內心的渴望,那就是遠離塵囂,遠離現實。但是妙就妙在尾句“孤燈隔遠汀”的收束。
為何?漁歌不在作者近處,偏偏在遠處,可望不可即。漁船上一點孤燈,照亮周圍尺寸空間,又與作者遠遠隔開。這種可望不可即的景,就寫出作者的內心。他似乎不能像漁夫那樣超然世外,雖然羨慕,內心卻不允許他遠離現實。彼此遙遙相望,內心不得平靜。這首詩從酒醉寫起,寫到最後依然沒有出路,恰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矛盾。這就是以景寫情的妙處,含蓄卻動人。
04.王和尚論詩:寫詩如何含蓄?如何以景寫情?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詩者,吟詠情性也”,即寫詩寫的是自己的性情,包括志趣、感悟、思考和閱歷。而性情的抒發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透過刻畫景物來表達情緒。
故而明朝胡應麟曾說過“寫詩不過情景二端”,以景寫情,以情繪景,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詩之含蓄正在於此。含蓄者,含而未露,餘味悠長是也,所謂意在言外,情在景中就是這個含義。
比如,今天所選之詩。《夢迴》二聯“深夜無風蓮葉響,水寒更有未眠鷗”,以蓮葉的響動,水畔未眠鷗鳥的刻畫,既表達了自己的孤寂與落寞,也隱隱透露出自己如蓮葉般高潔的情操和如鷗鳥般對自由的渴望。鷗鳥於此也就成了他心嚮往之的神交之友。
那麼,如何寫景呢?王和尚以為,其一,要以情繪景,即什麼樣的心情就會看到什麼樣的景色。比如上文“高樹月初白”的清冷之景,正是由於作者酒醒後意興闌珊的所看到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層寫到“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僕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草共憂樂。”這就揭示了詩人與景物的雙重關係,詩人既要善於以情驅動景物描寫,也要能做到與自然相融,以自然之景來反映心情。
其二,寫景要注意搭配,寫景要注意“畫面感”與“立體感”。所謂畫面感就如北宋梅堯臣所言“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即寫景要攝神摹形,要能寫得“像”。好詩之景就如在讀者眼中展現一幅真切的畫卷。而想要寫出“立體感”,在寫景時則要注意遠近搭配,動靜結合,聲色互映,濃淡相宜。這樣描繪出來的景,才能使讀者感覺立體,調動感官去感受和觸控。
其三,寫景不能立足於寫景,而要把握景的“象徵意義”。明朝李夢陽曾說過“疊景者意必二”,即詩中若有多處寫景之句的話,就要注意寫景的言外之意。比如上文“四山欲雪地爐紅”,看似在寫景,其實在暗喻南宋岌岌可危的現實,黑雲壓城危機四伏,只有少許有志之士在苦苦支撐,力量之懸殊,前途之絕望,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