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告:本文系作者原創且頭條獨家首發
當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遇到另一個比自己更有才華的人時,他會怎麼做呢?
宋之問的答案是:用土袋子把他活活壓死,然後將其作品據為己有。
被宋之問壓死的人名叫劉希夷,讓人驚訝的是,論輩分,宋之問竟然是劉希夷的舅舅。對自己的外甥下如此黑手,到底是確有其事,還是無中生有呢?
宋之問的才華大概是在他高中進士之後被髮掘出來的。上元二年(675年),宋之問進士及第,要知道,科舉制度自古就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30歲中明經科的人已經算是很晚了,而50歲中進士科的人則算是年輕的】
可想而知,時年才20歲的宋之問是何等的春風得意,這就好比現在剛剛高中畢業的孩子就拿到年薪百萬的offer一樣,屬於絕對的人生贏家。
此時的李唐王朝,實際權力已落入武則天的手中。作為承繼“貞觀之風”的女皇,武則天在用人這方面絲毫不遜色於男人,尤其是對“北門學士”的任用,更是親之又親。
北門學士,翰林院的特殊職務,專門負責參與機密要務的商討和制定,地位僅次於宰相。
這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極大地刺激著宋之問,他一邊拉攏身邊的同僚,一邊迎合著武則天的喜好。武則天喜歡文詞樂章,宋之問便巧思文采以博得其好感。
有一次,武則天巡幸洛陽龍門,一時興起便讓群臣作賦,左御史東方虯率先完成,獻給武則天,武則天一看,很滿意,便賞賜給了他一件錦袍,誰知宋之問隨後也拿出了一篇名為《龍門應制》的詩作,眾人傳閱後,紛紛覺得宋之問的才華更好,武則天當眾就命令東方虯把錦袍脫下來,轉而賜給了宋之問。
不得不說,這宋之問確實有兩把刷子,有顏值又有才華。
武則天的賞賜徹底點燃了宋之問的野心。沒過多久,他就向武則天毛遂自薦,希望能加入北門學士的隊伍,但沒想到卻被武則天當場拒絕了,而且還沒有給出具體的拒絕理由。
一頭霧水的宋之問打算旁敲側擊一下武則天,於是就再次動用自己肚子裡的墨水寫了一篇《明河篇》試探武則天的聖意,其中就有這麼兩句:
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
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後世人曾對這兩句詩有過很深層次的猜測,認為宋之問也想效仿張易之、張昌宗,爬上龍床,成為武則天的“面首”。
然而,讓宋之問感到羞憤的是,武則天在看完《明河篇》後,終於說出了拒絕宋之問的原因:宋之問有嚴重的口臭,一湊近說話就能聞到。
這就有些尷尬了,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此後,宋之問只要出門都會在嘴裡含著一片雞舌香,然而任憑他口氣如蘭,也沒能改變武則天的偏見,至於北門學士的位置,那就更不用說了——宋之問沒有絲毫機會!
看見了吧,領導的第一印象對你來說,真的很重要!
既然武則天這棵大樹傍不上,宋之問只好退而求其次,他不想白白浪費了自己滿腹的才學,便做起了張易之的“槍手”。
張易之是武則天最寵愛的面首,但奈何此人真的是“繡花枕頭一包草”,連首像樣的打油詩都作不出來,更不用說辭藻華麗的詩詞歌賦了。於是,宋之問和張易之勾結到了一起——宋之問幫張易之寫賦,而張易之則給武則天吹枕邊風,極力維護宋之問的形象。
好好的一代才子,竟然淪落到勾結男寵的地步,宋家的祖墳怕是真的冒煙了,只不過,冒的不是青煙,而是祖宗的怒火。
然而,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的,伴隨著“神龍革命”的落幕,武則天被迫交出了政權,而張易之也因為”荒淫“的罪名遭到誅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受張易之的牽連,宋之問勾結男寵的底細被公開,幾乎是“社會性死亡”的他被髮配到了嶺南。
細皮嫩肉的一介書生怎能經受得起蠻荒之地的悽苦?於是,他決定冒死逃回中原。途徑漢江的時候,他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煩悶,揮筆寫下《渡漢江》一詩: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想必大家都在課本上學過這首詩吧,當時肯定有不少人以為作者一定是因為懷才不遇發出的感慨,但在瞭解了背後的真實原因後,對於宋之問的人品,想必大家有了新的看法。
這哪裡是懷才不遇,分明就是發牢騷嘛!
混入洛陽城後,宋之問藏在了好友張仲之的家裡。此時,“神龍革命”的餘波仍在,為了徹底扳倒武氏一族,張仲之正密謀誅殺武三思。
武三思是何人?此人是武則天的侄子,後來成為了武週一朝的宰相。值得一提的是,武三思和上官婉兒、韋皇后二人保持著姦情關係,也就是說,他給中宗皇帝李顯戴上了兩頂綠油油的帽子,可見唐朝時期的宮闈是有多麼的混亂。
按理說,好友收留了自己,自己應該報答才對。但宋之問不一樣,他在得知了張仲之的計劃後,立刻向武三思告發了他們。作為獎勵,武三思提拔宋之問做了鴻臚主簿——這下,宋之問的名聲徹底臭了,支援李唐王室的義士紛紛指責宋之問道德敗壞,一提起他的名字就恨得牙癢癢。
最令人咋舌的當屬流傳最廣的“殺親竊詩”案。
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是著名的才子,曾作了一首《白頭吟》,深受文人墨客的讚賞: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當宋之問讀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時,心中不由得升起了一股妒火。礙於親戚關係,宋之問曾幾次央求劉希夷將這首詩的版權轉讓給自己,但均遭到劉希夷的拒絕。
憤怒之下,宋之問竟然命令家奴用裝滿土石的袋子將劉希夷活活壓死了!
結果就是,在《全唐詩》收錄的名目中,《白頭吟》被重複收錄了兩遍:劉希夷名下的名為《代悲白頭翁》,而宋之問名下的名為《白頭吟》。
為了區分兩首幾乎一樣的詩,宋之問將“洛陽女兒惜顏色”一句中的“洛陽”二字改成了“幽閨”。
景龍年間,宋之問先是依附在了太平公主門下,而後他發現,安樂公主的大腿似乎比太平公主的更粗,於是又轉而拜倒在安樂公主的裙下。太平公主是安樂公主的親姑姑,但卻是政敵關係,面對宋之問朝秦暮楚的行為,太平公主憤怒不已。
景雲元年,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了韋氏一族,依附於安樂公主的宋之問再次被流放,從汴州到桂州,宋之問前前後後被流放了4個地方,且一個比一個荒蕪。
公元712年,宋之問被剛剛即位的李隆基賜死在了桂州,而他在流放期間所作的詩篇大多淪為文人的笑柄,和他的人品一樣,被狠狠地釘在了道德地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