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追根溯源,禮崩樂壞無非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面對財富、權力等,變得自私而貪婪了起來。而哈薩克人卻讓自己的“禮樂”在中國北方的草原上生生不息地流傳了下來,進而讓“巴塔”的禮儀和祝福的美好成為了一種自覺地踐行和堅守。
禮是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我國古代講究“以禮為主”的法理念,比如“周禮”就是周朝建立的一種規範人們行為和行動的規範,主要作用是:區別血緣關係親疏,確定社會等級關係;維護家國一體的政治體制;教化民眾遵守當時的社會秩序,遵守行為規範。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禮儀。
不同的地區可以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但禮對人們的教化功能應該是相同的。所以,流傳下來的禮節往往可以說是人們曾經或者正在進行的一種信仰。哈薩克族先民雖然沒有像中國內地先民一樣,遵行過“周禮”的社會秩序和行為規範,但當他們被稱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乞丐的民族”,完全可以說奉行的正是“禮”信仰。
“巴塔”是哈薩克人日常的祝福詞,能滲透到哈薩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從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乃至生老病死等等,哈薩克人都在“巴塔”的美好祝福裡。在哈薩克人生活的草原上,無論是嬰兒降生還是取名到婚嫁,或是宰畜、用飯還是出外辦事、搬遷異地,抑或是生日、節慶等等,人們都自然而然地把致“巴塔”作為重要的禮儀,以此表達對人、對事物的良好祝願。
不同的場合“巴塔”有著不同的內容,比如,到別人家做客,飯前飯後致“巴塔”,內容是:“願你的鍋裡油水不斷,求你的餐布(餐桌)美食常在,祝你的全家幸福美滿。”因為無處不在並且深入內心,所以,哈薩克人堅信“巴塔”的力量是神秘而強大的,他們堅信雨水能夠染綠大地、“巴塔”能夠成就英雄,“美好的巴塔能讓一個人走好運,沒有了巴塔卻使一個人遭遇厄運”。
“巴塔”的美好祝福如同音樂一樣在草原上傳唱,這也是哈薩克人“樂”,並不限於音樂、歌舞、藝術等,還包括了文化,可以調節人的性情的文化,成為社會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如中國古人對“樂”的重視,將“樂”的作用提高到與倫理道德相併行的高度。在這一過程中,古人們不止一次地感嘆過禮崩樂壞。
清章炳麟《與簡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還有孔子:“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論語·陽貨》)意思是:周代封建制度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寓意社會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變局,亟需內聖外王之人改進。
追根溯源,禮崩樂壞無非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面對財富、權力等,變得自私而貪婪了起來。而哈薩克人卻讓自己的“禮樂”在中國北方的草原上生生不息地流傳了下來,進而讓“巴塔”的禮儀和祝福的美好成為了一種自覺地踐行和堅守。
權力是社會上層的角逐,對於普通百姓而言,“禮樂”對人的教化和影響莫過於對財富的態度。又因為普通百姓是社會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是社會的基礎,所以,“禮樂”的教化是否深遠、影響是否持久,主要是要看其在這一群體中的作用,而不是社會上層的少數人群。面對財富,哈薩克人一直奉行著這樣一句諺語:“祖先留下的財產,有一部分是留給客人的。”
這句諺語造就了哈薩克人的熱情好客,在他們的風俗裡“在太陽落山時放走客人,跳到水裡也洗不掉這個恥辱”。所以,只要是在哈薩克人的生活區域,即使不帶一分錢、一粒糧,也不會被餓死、凍死,主人不但會好吃好喝地招待你,還會在天黑時,將你留居於他們的帳房內。而且在當夜,主人還要為你精心餵馬,第二天辭行時還得為你贈送一些禮物。
這句諺語也造就了哈薩克人的互助精神。可以想一想,一個對客人尚且如此的民族,對與自己生活在同一區域的本民族會怎麼樣呢?正如諺語所說“祖先留下的財產,有一部分是留給客人的”,在哈薩克人概念裡,祖先留下的財產有一部分也是屬於和自己共同生活在一個區域,有了困難的本民族的人們的。他們認為共同生活就一定要共同承受苦難,並且樂於互助,進而共同富裕。
如果熱情好客能體現哈薩克人的包容,那麼互助的風俗則是哈薩克人長期生活在草原,與大自然搏鬥的結果,是一種集體意識的體現。所謂獨柴難著、獨人難活,哈薩克人認為在廣袤的草原上,沒有一個人能夠獨自活下來,而作為一個民族能夠繁衍與發展下來,都是集體的力量。所以,如果有人遭到風雪災害或生病、牲畜有了損失等等,周圍的人都會送來吃穿、錢物甚至牲畜等等。在大家的概念裡,幫助有困難的人是理所當然的,是一種禮俗,不幫助別人的人就會失去被人幫助的機會。同樣,一個有困難卻不願意接受幫助的人,會被視為是破壞禮俗的人。
熱情好客和互助精神的終極顯現是哈薩克人社會生活的和諧。在這方面的最佳體現還有他們對老人的尊重——在哈薩克人聚居的地方,老年人不論男女與貧富,都非常受人尊重。晚輩們見到他們,要行禮問候,用“阿克薩哈勒”(老人家)、“阿帕”(大媽)等尊稱代替其名。老人說話時,晚輩不可以打斷插話,更不能在他們面前抽菸喝酒。老人下馬時,晚輩要出來迎接,扶其下馬,並把馬拴好。進房時,要讓老人先進,並坐在屋子的正中位置。吃肉時,要把羊頭、羊腿端給老人享用。
《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人們“禮樂”裡修身養性、體悟天道,使教化通行天下,才在和諧的人倫裡創造了人類的輝煌。雖然現代工商業科技文明過分重視物質利益,使得傳統的中國內地“禮樂文化”受到商業世俗文化的衝擊,但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哈薩克人卻一直沿用著自己的“禮樂”,並將其古老和樸素地保留了下來,毫無疑問,同樣對提升人類道德,使人們達到自我完善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