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期,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作品選集,作者在序言中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和我的讀者都行將老去。”
而著名的“畫壇鬼才”黃永玉說了另外一句話:“這句傷感的預言,並沒有應驗,他沒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讀者都紅光滿面、長生不老。”
這位作者名叫沈從文。
而正如黃永玉所言,沈從文傳奇的一生和他筆下那動情的山水和人事,正在世間方興未艾。
沈從文一生書寫了80多部文學結集,代表作《邊城》不但被譯為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還連續兩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這本《到日光下去生活》,精選了沈從文的35篇散文。是他寫給故鄉、親人和自己的情書。
他的文字猶如一股清流,娓娓敘述著人間百態,呈現出沈從文對人性美好的嚮往和追求。
菸灰缸認為,人性之美,是對世間萬物抱有真切的愛和悲憫之情,並能在慾望叢林中不忘初心,保持純粹的真誠和熱愛。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翻開這本書,聽沈從文用他歲月沉澱後的靈魂獨白,品讀那田園牧歌般的山水人生。
見識越多,心越謙卑
沈從文說自己小時候逃學成癮,他認為自己需要認識書本以外的生活,從生活中學到智慧。
於是,他跳到河裡感受水。看街邊的苗人做豆腐,看屠夫一刀一刀剁豬肉。看冥器鋪子扎紙花,看西城河邊砍犯人的頭。
再後來,他走得更遠,依舊毫不厭倦地看山、看水、看人間。
他說:“我就歡喜看那些東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許多事情。”他明白了自己只是若干作者中一人,還應該去學,學很多。
一個人看過了山川博大,方明白自己的渺小;知道了人外有人,才懂得心懷謙卑。
如果智慧是顆寶石,謙卑為其鑲邊,那光芒便更奪目。
有央視一姐之稱的董卿,在節目中採訪因腿腳不便,坐在椅子上的翻譯家許淵衝先生。短短三分鐘,她跪地三次,保持著與大師的平視對話。
跪地採訪並沒有損失董卿的任何尊嚴,反而讓我們看到,在她的優雅和淵博之外,有謙卑,有她對人、對文化的尊重。
真正的謙卑懂得擇善而從,認可自己也尊重他人的價值。
人生是修行,生活是道場。做優秀的人,需要走出自我侷限,去大千世界增長見識。
菸灰缸認為,見世面,不一定要去周遊世界,而是見到真實的生活。大到山川湖海,小到街頭巷尾,每個細節都是生活中最真實的模樣。
真正謙卑的人,能看見自己和他人的優缺點。不以身份打壓他人來抬高自己,用包容之心尊重每個人的高度。用平視的目光,不卑不亢,既尊重了對方,也尊重了自己。
一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懂得以敬畏看天地,以謙卑看眾生。
眼淚向下,樂觀向上
書中說:“生命在發展中,變化是常態,矛盾是常態,毀滅是常態。”
就像月有圓缺,人有得失。我們要做的,是可以滿足得到的快樂,也能勉力承受失去的悲傷。
在沈從文的筆下,拉船的水手跳下湍急的河水,只為推動那條擱淺的船。沿著河邊奔跑的水手追喊著,在浪吼聲中聽著水中人的遺言。船上的人眼睜睜地看著被急流沖走的水手消失無蹤,而這一切在他們眼中,最是無奈卻平常之事。
當失去變成人生常態,活著就成為一種使命。再如何貧賤艱難的日子,也從不逃避付諸求生的努力。
大作家博爾赫斯曾笑言:“生活是苦難的,我划著我的斷槳出發了。”
這讓菸灰缸想起一位現實版的“福貴”。
一檔實時交通節目中,交警攔下一位蹬三輪車的老人,車上堆著高高的木料,上面還坐著一人一狗。
一番交談,交警得知老人曾在一年之內失去了父母、妻子和孩子。如今與他相依為命的是一個痴傻的弟弟,一隻垂垂老矣的黃狗。
交警問他經歷了這些苦難,為什麼看上去還這麼開心。他回答:“往前看,別想那麼多。”
一句平淡的話,隱藏著老人自己都未察覺的生命力量。
這種力量不是聲嘶力竭地呼喊,不是渾身帶刺的攻擊,而是堅韌地承受。承受現實給予他們的悲歡離合和歲月滄桑。
所以,感動我們的往往不是苦難本身,而是他們樂觀的心態和麵對苦難的勇氣。
菸灰缸相信,世事總無常,什麼時候跌倒,我們無法預知。但什麼時候爬起來繼續向前走,卻可以由自己決定。
努力接受悲歡俱在的人生常態,不要一味陷在回憶的泥沼中。要知道,失去的東西,很多時候永遠也無法找回。
好好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懷揣一顆樂觀向上的心,告別那些缺憾。一邊流淚,一邊微笑。不負韶華,不負今朝。
心越簡單,生命越自由
每個人生來就有需求的慾望,對生存的需求,對快樂的需求。但若是過度,則變成不切實際的貪婪。
沈從文與朋友的書信來往中,聊到當時昆明街頭的市儈氣。到處是鈔票在膨脹,大多數人在爭奪鈔票的數量,卻把一切責任上的尊嚴、良心上的尺度,任意踐踏。
他認為,唯有來一場“清潔運動”,把市儈的習氣清洗乾淨,恢復頭腦應有的清明。
清潔,是精簡氾濫的慾望,不被貪婪奴役,恢復心靈的純粹和自由。
而慾望不僅來自你對外在物質的依賴,還有精神追求的執念。
作家張德芬,曾分享過自己尋求內在快樂的經歷。她已經擺脫了對物質的依靠,開始走向心靈成長的道路。她一如既往地用“多就是好”的態度,不停地拜訪老師,收集書籍和學習方法。
然而學到最後,她卻感到異常疲累,她發現沒有一位老師或一本書可以幫到自己。於是,她試著放下一切期盼,去享受生活的簡單,卻意外地感到當下無所事事的自在和幸福。
我們忙來忙去,無非是為了生活幸福。但真正的幸福不是得到更多,而是計較得更少。
漫畫家蔡志忠也說:“每塊木頭都可以成為佛,只要去掉多餘的部分。”
菸灰缸認為,慾望,無須被壓抑,只需做減法。慾望簡單,不是自甘清貧,不求上進。是捨棄複雜,迴歸高效且自由的生活方式。
斷掉那些多餘的身外之物,不為物慾所役,回覆身心的清朗;降低對生活的期待,用平和的心態面對得失;放下內心的執念,與心靈對話,找到自己真正所需。
慾望簡單,則心越澄明。心越簡單,則生命更自由。
與孤獨共處,迴歸真實的自己
周國平說:“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
若我們的言行不被他人理解,縱然身處繁華,也依然孤獨。人與人終究不同,這世上並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無從真正的理解。
小時候的沈從文常常因為逃學被罰跪,大人們不能理解他為什麼不好好上學,而沈從文也不能理解為什麼不讓他好好玩。
屋外是嘀嗒的雨聲,屋內是昏暗和空洞。他獨自跪在屋角,飢餓、恐懼、寂寞,排山倒海地向他襲來,他不得不用一些美好回憶,放飛想象來對抗內心的情緒。漸漸地,他學會了與孤獨共處,在思索中尋找生命的價值。
他說:“我自己的生活和理想,皆從孤獨得來。”
當孤獨避無可避時,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在生命與現實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學會與孤獨和平相處。
也唯有在孤獨中靜待,慢慢沉澱生命中的雜念,讓思想回復透徹清明。
劉若英曾當了幾十年孤獨代言人。兩歲,她就擁有單獨的房間。十六歲,她一個人去了美國,學會一個人潛水,迷上一個人旅行。四十一歲,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結束了一個人的生活。
但除了孤獨,劉若英身上還有勇敢、獨立、知性、優雅,吸引著許多人的喜愛。她曾用真誠引動萬人大合唱,人們淚流滿面卻感受著最動人的溫暖。
劉若英用孤獨告訴我們,獨處就是相處,那是找到自己、充盈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一個人若總是熱熱鬧鬧地向外生長,沒學會在安靜地獨處中向內思考,也只能永遠跟隨他人的節奏前行。
菸灰缸以為,只有在獨處的時間,才有完整的自由,可以專注地思考人生。
在專注中不斷探索和認識自己,找到什麼是最重要;反省自己的侷限是什麼,如何去做出改變;在自由的時間裡,找一件可以獨立完成的熱愛來取悅自己。
一個人最後應爭取的理解來自於自己,只有自己才是命運的擺渡人。
學會接納和擁抱孤獨,方能體會生命本真。
美學大師朱光潛說:“世間事物最複雜因而最難懂的莫過於人。懂得人就會懂得你自己。”
菸灰缸認為,懂得,是看到了人性中堅硬的真實,也看到了柔軟的美好。
我們也總在堅硬和柔軟的衝突中,一次次被捶打、被成全。
然後,我們漸漸變得成熟。我們懂得心懷謙卑正視苦難,保持著熱愛生活的樂觀;學會追求簡單的自由,依然不忘初心的自我。
這份自我,成熟而不世故,堅韌而純真。
願你即使被世界所辜負,也能心存一份柔軟;願你行走半生,歸來仍是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