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一段時間,決定迴歸正常,以後繼續日更哦)
《論語·為政》第四句,人生都應該按照既定的路線來走,即使老了也應該遵守紀律,守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的意思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有介紹過:具體請見8月6日《三十二字,四十而不惑》
孔子15歲開始立志於學習。
到了30歲就有所成就了。
那到了40歲的時候,因為有了權力,也有了責任,所言所行都要為自己負責任。
而到了50歲的時候,因為政局原因,孔子開始周遊世界了,不在糾結當時的得失。
等到了60歲的時候,什麼事都能想得明白,內心已經不不再為其他的事而起伏不停了。
到了70歲的時候能夠隨心所欲的去做事了。但是,已經養成了遵紀守法的好規矩,不會去做破格的事兒。
這句話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生平。做了一個簡單的敘述。
簡簡單單的幾個字,介紹了他偉大而又易有意義的一生。
《論語·為政》第五句,不要違背自然規則法則,就是孝順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是魯國的大夫,因為姓仲孫,所以也叫孟孫。
他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無違”。可是孔子害怕孟懿子就聽不懂“無違”的意思,所以孔子就告訴了幫助自己的駕車的弟子樊遲,用這樣的方式解釋給孟懿子聽。
所以整句話就是:孟懿子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不要違逆”。然後樊遲駕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樊遲,“不要違逆的意思是,父母在世做兒女的應當按照禮節來奉侍;父母過世了,要按照禮節來安葬,依照禮節來祭祀。”
從這裡也看出來,孔子是一個特別細心的人,因為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如果只是說的很簡單,肯定有人沒有聽懂,那怎麼辦呢?告訴身邊的人,讓身邊的人轉告他。
不管在什麼事情上都應該遵紀守法。按照自然的規則加上國家的法律法規來行事,自然就不會有偏差。
《論語·為政》第六句。父母唯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身體。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就是孟懿子的長子。他問什麼是孝順,孔子說:“父母擔心的唯一擔心的就是子女的身體健康。”
我們可以看到父子兩人問孝的,孔子的答法都會有所不同,是因為孟懿子的時期,魯國計程車大夫權利特別重,幾乎都可以代替天子行事了。他害擔心孟懿子。做違法的事,所以回“不可違逆”那等到孟武伯問孝時,孔子就讓他保重身體。
父母唯一擔心的就是子女的身體健康,這句話在千百年來一直都是真理。
“兒行千里母擔憂。”其實擔心的不是能不能功成名就、能不能揚名立萬,他們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早日平安歸來。
我是文職小築,一個愛讀書愛分享的寶媽。之前因為忙碌孩子開學的事停更了一段時間,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將再繼續一起閱讀《論語》,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