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畫質年畫,品陳年佳作。
每一幅作品均經過高清修復,不新增任何的水印、商業標誌和廣告圖示,確保把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的年畫海報作品,原汁原味的復原奉獻給朋友們。
在這裡,你會看到別處看不到的年畫作品。

《採蓮》,李慕白、金雪塵繪,1963年
聊幾句:綠葉叢中,一朵朵嬌豔盛開的荷花亭亭玉立,一位漂亮的女孩子划著小木船,正在採摘成熟的蓮蓬。李慕白、金雪塵兩位大師生花妙筆下的女孩子,蘭心蕙質、超凡脫俗,宛如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仙子,儘管時間、背景是六十年代的水鄉村落,但這位女孩子一臉素顏,質樸芳華,神態寧靜、淑然,體現出了一種天然之美,健康之美,陽光之美,質樸之美,真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對比當下某些女孩子的審美取向,體型追求什麼骨感美、什麼超薄型,面部的過度化妝、過度美容大行其道,與真正的美漸行漸遠,那種天然的美、樸實的美,現在實在難覓蹤影了。

《紅色園地》,白逸如繪,1962年
聊幾句:學校的紅色革命宣傳欄前,幾位少先隊員在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正在分工合作、各展所長, 認真編制校園新一期紅色園地宣傳欄,他們響應上級號召,拿起筆做刀槍,積極投入革命的大洪流中。看,他們有的負責寫標語,有的負責塗漿糊,有的站在長凳上負責張貼,革命熱情真是空前高漲啊!

《學英語》,1977年
聊幾句:清晨,當第一縷曙光灑向校園,金色的朝霞映照瀰漫在簇簇嬌豔盛開的花叢中,一位漂亮的女中學生正在跟著留聲機,練習英語口語對話。為糾正發音,她偷偷拿出了自己的小鏡子,從鏡子中仔細觀察自己的口型,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練習發音,一遍一遍的嘗試著、糾正著。看那一臉的嚴肅、投入和執著勁兒,甭懷疑,她不是學校本級部的學霸,最少也是班裡的英語課代表,都屬於父母嘴裡時常唸叨的“人家的孩子”。不好意思哦,麻煩打聽一下,在那個年代,學生有使用留聲機學習英語的嗎?還真是第一次看到,長見識了。

《歷盡艱辛為人民》,劉文西、陳光健繪,1977年
聊幾句:行軍途中小憩,兩位開國偉人顧不上休息,坐在路邊的大石頭上,攤開軍用地圖研究作戰方案,看起來胸有成竹、勝券在握,頗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胸襟、膽識、智慧和氣魄,他們肯定在醞釀指揮一場大的戰役,這似乎是大戰之前的寧靜。身後的通訊兵和參謀人員架起無線電臺,接收各部隊上報的戰況資訊,同時把中央領導發出的指令,準確無誤、及時高效的通知下達到各部隊戰區。他們的身邊,盛開著一簇簇嬌豔的野菊花;眺望遠處,解放軍隊伍高舉紅旗,雄赳赳、氣昂昂地行進在崎嶇蜿蜒的山間小路上,鬥志昂揚、豪情滿懷地奔赴新戰場。作品場面非常宏大,近景、遠景對比強烈,人物神采奕奕、充滿自信,具有很強烈的史詩感和年代感,又富有“戰地黃花分外香”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很容易把觀眾帶入 到那個炮火紛飛、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

《向陽院裡盡朝暉 》任誠一、鄭聖天、林以友繪,1977年
聊幾句:初春時節,柳條吐綠,領袖百忙之中輕車簡從,來到向陽院社群看望那裡的居民群眾。他走在群眾中間,面帶笑容,神采奕奕,和藹可親,跟大家熱情地打招呼、拉家常,詳細詢問每個人的工作、學習情況。社群群眾們聚攏在領袖身邊,感受著無比激動、無比幸福的難忘時刻。我相信,現場的每一個人,都會留下一生中最美好、最難忘的記憶。

《婦女築路隊》,吳哲夫繪,1959年
聊幾句:鐵路旁的一處築路工地上,紅旗招展,火車飛馳,富有節奏的勞動號子聲此起彼伏,一群女社員正在熱火朝天地打夯築路。打夯,是建築工地上最繁重的體力活,幹一天會腰痠腿疼、胳膊疼,休息一晚上都不能解乏,體質一般的男勞力都很難頂下來。特別是大家應該知道, 那幾年正是國家最困難的時期,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這些女社員能承擔起這麼艱鉅的築路任務,正是應了那句“婦女也頂半邊天”的豪言壯語,充分體現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和“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這就是我們的母親那一代中國女性,所獨有的堅韌、骨氣、志氣和豪氣,永遠令我們感嘆、敬佩,由衷為她們點贊!

《從小學雷鋒》,潘衡生繪,1980年
聊幾句:教室裡,一位小學姐手拿一本《雷鋒的故事》連環畫,一字一句念給小學弟聽,雷鋒叔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感人事蹟,深深印記在了他的腦海裡。“雷鋒精神永遠不會過時,雷鋒精神永放光彩!”這是我近幾年重溫了《雷鋒的故事》這本書後,發自內心的最真實感受。雷鋒是人民軍隊中的普通一員,但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把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和日常工作、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用共產主義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論和行動,時刻堅守和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信條,表現出了一名共產主義戰士的廣闊胸懷和高尚情操。雷鋒,永遠是我們的學習榜樣!

《銀花滿地喜豐收》,姚中玉繪,1964年
聊幾句:又是一個豐收年,生產隊的場院裡,潔白優質的棉花堆成了山,一位紅光滿面、一臉興奮的女社員,在仔細梳理著棉花,隨時裝筐發運;遠處,社員們正在把一包包的棉花裝到汽車上,準備運往棉織廠紡紗織布。整個畫面洋溢著棉花豐收後的喜悅氣氛,這是那個年代所特有的鼓舞鬥志、催人奮進的宣傳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