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特別崩潰的媽媽對我訴苦道:
“我家那兒子真的太沒有良心了,從小到大我帶他這麼久,他卻和爸爸最親。”
“還有平常我對他多好,他一點感恩都不知道,活脫脫的白眼狼。”
“上次他打球摔傷了腿,在家躺了整整三個月,我端屎端尿,喂吃喂喝,到頭來竟然換來他的一句很煩。我對他付出了這麼多,他怎麼這樣對我?”
一大串不間斷的語音,語音裡媽媽帶著疲憊的哭腔,完全能感受到媽媽整個人的崩潰與絕望。
我開始以為這又是一個“媽媽過度寵溺孩子,孩子被慣壞”的事,但是跟她兒子聊了一次之後,我才發現原來這個媽媽一直在用“責備”對孩子表達“關心”。
她以為兒子可以從她的責備埋怨裡感受到愛與關心,但實際上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嫌棄與漠視。
她兒子說,那次摔傷腿,在家養傷,本來覺得很幸福,媽媽又是給自己做好吃的,又是陪自己聊天,但是慢慢地媽媽的話就變味了,她話裡話外都充滿了指責與埋怨:
“你從小就不小心,不是磕了這,就是碰了那,沒少讓我們操心。”
“這下好了,你學習肯定要落下,本來就成績中等,這次估計要墊底了。”
“看我一直給你端吃端喝的份上,以後你可少氣我吧。”
聽完媽媽和兒子共同的訴說後,我才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是什麼?
媽媽以為自己在對孩子表達愛與關心,可是孩子感受到卻是責備與忽視。
就比如孩子摔傷腿,媽媽的反應不是心疼,而是抱怨,抱怨兒子不小心,抱怨兒子不注意。
雖然媽媽也做了很多,但是那些傷人的話語卻烙印在了孩子心裡。
這也是很多父母的通病:當孩子受傷,我們的反應不是安慰和關心,而是邊責備邊心疼。
父母以為孩子會懂得“打是親罵是愛”,但實際上孩子的覺察能力很強,解釋能力很差勁,因為他們從你的責備抱怨裡感受到的只有嫌棄。
當孩子每一次受傷去尋求父母的安撫,卻得到責罵時,久而久之孩子的腦回路就會變成這樣:我受傷了,媽媽會覺得我很沒用,她會責備我。所以我還是不要跟她說了,悄悄隱瞞下來吧。
這也是很多孩子犯了一點小錯誤,卻因為害怕走上絕路的原因。
從不曾消失的童年傷痛
我想起了我的一件往事:
我小時候很害怕犯錯,比如丟東西、學習不好被叫家長,這些幾乎每個孩子都會遇到的事,在我媽眼裡卻像是天塌了一樣。
因為我丟了五塊錢,她罰我站了兩個小時。
因為我考試沒考好丟了她的人,她狠狠揍了我。
類似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久而久之我就養成了犯錯誤不是去坦白,因為坦白會被罵,而是想方設法隱瞞。
小學二年級有次放學沒回家,而是和幾個同伴一起去一個另一個同伴家玩耍,玩到快天黑才回家。
但誰知道第二天一大早我卻被告知,xx的數學課本丟了,她說是我偷的。
被告知偷了數學課本的我那一瞬間懵逼了,隨後就是老師不停地叫我出去談話,威逼利誘,假裝規勸,話裡話外都暗示我,讓我承認偷了書,並且把書交出來。
碰到這麼大的事,我第一反應是不能讓我爸媽知道,不然他們會罵我。
但是從那時候起,我每天上學如同上刑,因為老師總是會叫我出去談話,讓我承認偷了書。
在老師的壓力下,沒出息的我承認了,可是我拿不出書,因為我真的沒有拿。
這個時候事情已經鬧大了,有人已經偷偷告訴了我爸媽。
我爸媽得知這件事,第一反應不是維護我,安撫我,而是責怪我“沒出息,你沒拿書為啥要承認拿了。”
後來估計是看事情鬧大了,xx說自己在家裡的櫃子裡找到了數學書,她放到了裡面,然後忘記了。
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可是那之後的小半年,我爸媽都不斷提起這件事,之所以不斷提起這件事,是因為他們覺得我沒出息,明明自己沒拿書卻承認了。
所以這件事到後來最傷我的不是被冤枉,而是被冤枉後父母沒有安撫我,而是不斷地責備我,反覆地罵我。
這件事的後果是讓我更加堅定了一件事:犯錯後千萬不能讓父母知道,不然得到的只有責罵。
所以上大二我弄丟了學費,寧願找朋友們東拼西湊,自己拼命打零工賺錢也不願告訴他們。
所以工作第一年我燒傷了腳,寧願一瘸一拐去上班也不願跟他們說。
我曾經以為這是報喜不報憂,但是後來才發現只不過是怕被責罵。
當然後來他們不會因為我做錯事再去罵我,可是那種害怕犯錯的恐懼卻深深烙印在了我的心裡。
原來那些看似消失的童年傷痛被遺傳了
我有時候覺得人矛盾又可怕,我意識裡記得那份犯錯後被責罵的恐懼,所以我告誡自己當了媽,養了娃,一定不要重蹈覆轍。
可是代際迴圈出現了,我不自覺地變成了和我爸媽一樣的父母。
當我女兒摔傷時,我第一反應竟然是厭煩“你怎麼事這麼多,跑的時候一點都不小心”。
當我女兒弄壞玩具時,我第一反應竟然是憤怒“給你買玩具不是讓你糟蹋的,再不愛惜玩具以後別玩了。”
我想做一個當孩子犯錯給予她安撫的媽媽,可是我卻變成了一個孩子犯錯責備不斷的媽媽。
我很恐懼,可是我又慶幸我意識到了。
所以之後在和孩子相處時,我總是不斷提醒自己慢一點,別急著說話,讓大腦靜一靜。
因為很多時候說出來的話都是潛意識下的情不自禁,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而要想對抗這種下意識,我必須讓自己說話慢一點,大腦多思考一點。
所以下一次孩子犯錯時,我拼命抑制著自己的說話衝動,告訴自己先冷靜下。
當我壓著自己冷靜下來後,我意外地看見了孩子。
當孩子摔倒,碰著傷口來尋媽媽時,她渴望得到的是我的安撫與關心。
可我卻帶著不耐煩與敷衍在指責她不小心,所以後來她越發小心翼翼。
即使不滿意不開心,也不敢大聲告訴我,只是默默地哭泣。
潛意識支配下的我不曾看到,而當我真的冷靜下來後,我才看到了孩子的傷痛,也穿過迷霧看到了童年那個被罵後瑟瑟發抖的我。
孩子犯錯,父母的第一反應真的很重要
從我的個人經歷上,我再一次確認了:
很多時候父母自以為對孩子不過是刀子嘴,刀子嘴背後隱藏的是愛。
但孩子感受到的卻是尖銳的刀子在一次次挫傷內心。
刀子嘴背後所謂的愛,或許不過是父母的自欺欺人。
我坦然地跟這個媽媽交流了許久,她從最初的拒絕承認,到後來的反省,終於意識到破壞親子關係的一直都是她。
她以為孩子犯錯,自己的責備是在表達愛,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傷害。
慢慢地孩子遇到事情,或者犯了錯誤再也不肯告訴父母,因為他們知道他們不會得到愛與關心,得到的只有罵,甚至是打。
既然如此,何不自己解決,無法解決的時候,就解決自己,總歸不能告訴父母。
但是身為父母,孩子出事,我們卻總最後一個知道,這又是多麼悲哀?
所以當孩子犯錯,父母的第一反應真的太重要了。
你是安撫,還是責罵?一起來評論區聊聊吧。
我是@唯媽養娃,佛系隨緣媽,家有5歲敏感小妞,關注我,不定時育兒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