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示人
讀劉二剛先生《本色》一文,見有如下幾句話:“他(指齊白石——編者注)賣畫明碼告示,‘賣畫不論交情,君子有恥,請照潤格出錢’,直來直去。最耿直的是他還把‘告示’貼在大門上,‘畫不賣與官家,竊恐不祥。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二剛謂此為農民本色,說得好。又“‘文化大革命’期間批判他,畫他的漫畫褲腰上總是掛著一大串鑰匙”。知乎知乎,這恰恰證明了老人一身清白,無把柄可抓,只好衝向他褲腰上掛的鑰匙去了。
偶爾憶及兩件小事。黃苗子先生指著牆上掛著的白石老人畫的《蝦》笑著對我說:“這是白撿來的。有一次去齊老家裡,正要進門,郵遞員騎腳踏車送信來了,我順便接了信捎給老人。想是‘鄉音無伴苦思歸’了,見是湖南老家的來信,欣喜得不知所以,順手把剛畫好了的《蝦》遞了過來:‘送給你。’從天上掉下來了個餡餅。”人言白石老人吝嗇小氣,未必然也。
鍾靈兄對我說,他是齊白石的最後一個弟子。我問:“磕頭了麼?”他說:“磕了。”我問:“給了你張畫兒?”他說:“只給了我一本畫冊。”我說:“你若是帶去一封湖南家信就好了。”
不離畫筆 不在畫筆
一見這畫,下意識裡不由一句:“好大一朵牡丹花。”大麼,如若這畫兒是畫在一張小紙片兒上的呢,是啊,我眼前的這畫兒的影印品就只半個巴掌大。一個畫畫人的眼,竟給畫兒矇騙了。
這是“形式感”的魔法,白石老人那個時代還不時興這個詞兒,這無關緊要。看他將一朵牡丹花填滿了大半個畫面,像似電影的特寫鏡頭。其更著意處,是牡丹花右邊花朵的一部分被擠出了畫外。就是這“被擠出”,暗示了人們:花朵比紙還大。
“好大一朵牡丹花”,這句式也可以讀成:這朵牡丹花之所以“好”,就是因為“大”。“大”為何好,《辭源》有解釋:“大與太通,謂最上者也。”論起人來,試看褒義詞:大胸襟、大擔當、大智慧、大公無私、大器晚成、大巧若拙、大徹大悟……孔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知”不就是小打小鬧打小算盤,“大受”不就是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的“大任”。
論人如此,論藝也不例外。有謂“羊大則美”,“美”也離不開“大”。姑妄聽之,聊備一說。但可以肯定的是,藝術的審美取向脫不開對人的品格評價準則。所以況周頤論詞說:“作詞有三要,曰重、拙、大。”所以“燕山雪花大如席”因大氣包舉而成為千古傳誦名句。
在繪畫領域中,利用“形式感”畫出的不是“大的牡丹花”,而是牡丹花的“大”。在白石老人那個時代,在他的同輩、前輩畫家中似乎並不多見,其得風氣之先而小試牛刀乎。#文化#
讀《搔背圖》
捉鬼者與小鬼,本勢如水火,忽而親密無間了。究其緣由,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說不大,小事一樁,背上瘙癢了。說不小,是蘇東坡的話,忍痛易,忍癢難。於是“哥倆好”了,看那鍾馗陶陶然之狀,想是搔到了癢處。卻又未必盡然,絮絮叨叨,哼哼唧唧:“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 《搔背圖》(見附圖)癢在鍾馗的背上,搔在世人的心上,弄得世人始而笑,繼而思,復而慨。真真個“張三吃了李四飽,撐得王五沿街跑”,鍾馗小鬼,何其神哉!兒童之趣,老人之智,豈止《搔背圖》,諸如《不倒翁》《發財圖》《他日相呼》以及叼著空殼螃蟹腿的小老鼠的《燈趣圖》……如謂齊白石的繪畫為中國寫意畫之頂峰,上述畫作當為頂峰之峰尖兒。
有理之事,未必有趣,有趣之事,定當有理。且再將《搔背圖》對照《莊子》:“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沒再問下去,如若再問,當可代莊子答:“在脊背。”何以“道”脊背?且看陳老蓮的老友周亮工的一段話:“有為爬癢廋語者: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不是不是,正是正是。予聞之捧腹,因謂人曰,此言雖戲,實可喻道。” (周亮工《書影》)不聞《搔背圖》中鍾馗話語:“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癢。”不自證怎得自悟,喻道之言也。作者:韓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