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問你三家分晉是在哪一年,你會怎麼說,先彆著急查答案,因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歷史上,看似很簡單的事情,他的背後蘊含的意義卻不簡單,比如說三家分晉的時間,你採取不同的立場,可能時間會相差幾十年。
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這是春秋和戰國的分野,更是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開始之間,當年司馬光為了弄清這個問題,頭髮可沒少掉,不是司馬光的資料少,而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可不是一本簡單的歷史書。
三家分晉為什麼如此複雜,司馬光為什麼又如此糾結,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三家分晉到底是怎麼回事。
聖人都搞不定的事
孔子是中國公認的聖人,被尊為萬世師表,從第一天讀書開始,都要給這個祖師爺磕頭,足見孔子在後世的地位之尊崇。
但是,孔子在他生活的時代,卻一直是四處碰壁,尤其是在他的祖國魯國,那日子過得一直都不順心,讓孔子不順心的就是魯國的三桓。
所謂三桓,指的是魯國勢力最大的三個家族,因為他們都是當年魯桓公的後代,所以被稱作三桓,這三家在魯國的勢力非常大,而孔子卻一直反對這三家的各種僭越行為。
最著名的那句是可忍,孰不可忍,就只針對三桓說的,說他們不能用國君才能用的舞蹈規格,三桓之所以敢這麼放肆,是因為他們的勢力太大了。
有多大呢,一直站在國君一邊的孔子,終生都被三桓排擠,抱負無法實現,只能周遊列國,最後在晚年才回到魯國。
國君的家臣,為什麼能有比國君還要大的權力呢,這就要說到周代的分封制,所謂分封就是分一塊土地給你,這個土地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稅收,糧食,人民,而起子子孫孫可以世襲。
如果單純只是這樣,似乎還不會造成家臣凌駕於家主之上的局面,更要命的是,周代的這種分封有明確的等級限制,天子只能約束諸侯,諸侯只能約束大夫,大夫只能約束比他低一級的貴族。
簡單的說就是,僕人的僕人不是我的僕人,這種逐級效忠的模式,很容易造成割據和尾大不掉,國君只能把命令釋出給三桓,三桓如果不聽,國君就沒有辦法了,國君是不能直接下令給下面的具體辦事人員的,這是春秋戰國時代跟後來最大的不同。
後世的造反,只要皇帝高喊一句,將士們,只要你們放下武器,朕是會寬恕你們的,而此時很有可能除了少數造反死硬分子之外,大部分士兵都會放下武器。
這是因為無論是兵還是將,他們效忠的都是皇帝,而春秋戰國時代的效忠是逐級的,他們只效忠自己的上一級,就算國君把嗓子喊破,也沒有士兵聽他的,因為當時根本就沒有忠君愛國這種說法。
所以不管孔子是在朝還是在野,就是拿三桓沒有辦法,但就算是這樣,魯國還算是幸運的,畢竟國君還在,但當時的超級大國晉國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六大家族
晉國是春秋時代,當之無愧的大國,而且是超級大國,齊桓公的霸業在他死後,很快就衰落了,而繼承齊桓公偉大夢想的是晉國。
當時南方的楚國鋒芒畢露,動不動就要北上,當時楚國可是被認為是蠻夷,而正是有了晉國的強力遏制,楚國這才停止了往北發展的步伐。
晉國長期作為霸主,活躍在春秋的舞臺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常的打仗,晉國國內跟魯國一樣,也出現了勢力比較大的六大家族。
他們分別是,魏家、韓家、趙家、智家,中行家,范家,這六大家族在晉國都很有勢力,而其中勢力最大的家族是智家。
這六大家族的來歷最早是晉文公重耳建立三軍六卿的軍政制度,後來就慢慢演變為六大家族,隨著時間的推移,殺戮和戰爭,兼併和混亂已經成了春秋末期的主旋律。
而智氏作為最大的家族,在范家和中行就都沒了之後,開始聯合魏、韓兩家進攻趙氏,準備把趙氏的地盤也瓜分掉。
最終趙簡子經過艱苦卓絕的抵抗,在關鍵時刻,讓韓魏兩家反水,成功地反殺了智氏家族,並且完全了對智氏家族的瓜分。
這是公元前453年的事情,這一年韓趙魏三家滅了智氏,瓜分了晉國,從此晉國宗室名存實亡,而韓趙魏三家成了實際的統治者,因為這個三個國家有經常被稱作是三晉。
歷史上這點事兒不是很簡單嗎,不,那是你之前看到的,這裡面還有個大問題,如果再問你,三家分晉或者說戰國的起點是哪一年,這個問題你有答案嗎?
難道不是公元前453年嗎,可偏偏司馬光不是這麼認為的,他認為戰國的起點應當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而這一年正是資治通鑑的第一年。
名和實哪個重要
司馬光不是不知道上面我們說的,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戰,決定了智氏和晉國的命運,但是他堅持把開端放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是有他的道理的。
因為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在外人看來很不重要的事情,但在司馬光的眼裡,卻非常重要,這一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從此韓趙魏作為天子承認的諸侯國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其實冊封什麼的,都只不過是個流程,韓趙魏三家早就是諸侯國了,而起是實力強大的諸侯國,沒人敢小瞧他們,尤其是前期的魏國,魏武卒非常厲害,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特種部隊。
但是你要是從法理上來說,韓趙魏三家的確是在五十年裡,他們是沒有諸侯身份的,這個東西其實他們也不在乎,因為他們早就不在乎周天子了,還要什麼冊封呀,周威烈王能搞個冊封,無非就是錦上添花而已,談不上雪中送碳,你承不承認,他們都在那裡,直挺挺的戳著,你想裝作看不見都不行。
司馬光是儒家傳統的堅守者,他固執地認為,只有得到了周天子的冊封,韓趙魏才能成為諸侯,所以他把資治通鑑的第一年選在了這個有點奇怪的年份。
這種名分,被司馬光認為是最重要的事情,君臣大義是宋儒最在乎的東西,當年楚王僅僅是問了問象徵王權的九鼎的重量,就被嚴厲的懟了回去。
可見當年的周天子還是很看重禮教這個武器的,到了周威烈王這裡,則乾脆承認了韓趙魏亂臣賊子的地位,看來真的是到了王綱解體,君不君臣不臣的地步了。
這種事,齊國起是也發生過一次,齊國最早是姜子牙的封地,他們的國君都是姜氏,但是後來國君的位置,慢慢的就被國內一個很有勢力的大夫給取代了,這個篡位者是田氏。
所以我們看到齊國是從西周一直都有的,其實這裡面是有過改朝換代的,從姜氏齊國變成了田氏齊國,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391年。
這一年田和廢齊康公,後來又把齊康公流放到大海里面,同一年就被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從此姜氏齊國徹底沒有了。
這越到後面越周王室越沒有底線了,韓趙魏三家等了半個世紀,才等到了冊封,這前腳剛做出放逐國君的行徑,後腳就被冊封,只能說天下已經徹底亂套了。
而齊國之所以沒有改名字,是因為周天子冊封田氏還是齊侯,所以也就不用改名字了,司馬光對這種以下犯上的事歷來都是痛心疾首的。
儒家最講名分,如果你按照實際情況,那麼戰國的開始就應該是公元前453年,如果堅持儒家的名分說,那麼三家分晉戰國開始的時間就應該是公元前403年,這中間隔著半個世紀。
三家分晉,看起來不過就是個簡單的事實,但不同的理念,對他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你覺得是應該以公元前453年作為三家分晉的起點,還是把公元前403年作為三家分晉這一年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