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假期扎堆,但這天氣還是令包媽捉摸不透。
今兒還陽光明媚,明天就陰沉不定,中午熱得恨不得穿短袖,晚上搭個小開衫都凍得瑟瑟發抖。
真讓人風中凌亂。
關鍵是這衣服沒穿好,孩子特別容易生病中招!
聽醫生朋友說,每年這個時候兒科醫院爆滿,醫生天天忙到飛起...怪不得古人老說“多病之秋”。
所以每每這個時候,全世界父母都會發愁一個問題:怎麼穿衣才能不捂著孩子也不讓孩子受涼?
一派媽媽忙著給孩子加衣,生怕他著涼了~
另一派堅持“春捂秋凍,不害雜病”,凍凍更健康。
聽上去這兩個派系都很有道理,但真相又是如何?今天索性把秋季的寶寶穿衣事項捋清楚,看完,你就不會再糾結了,也不必為了穿幾件衣服的事情和長輩爭吵了!
秋凍該怎麼凍?
有一種冷,叫奶奶、媽媽們覺得你冷……
親愛的爺爺奶奶,請別把我裹成小粽子!(☜點選閱讀)
很多人擔心換季會冷著孩子,就過早、過度保暖,其實這對孩子來說並沒有好處。
對一週歲以下的嬰兒來說,穿太多、蓋太多很容易誘發捂熱綜合症,非常危險,每年都有新聞報道因捂熱症夭折的孩子,令人痛心。
一歲以上的寶寶,運動量增多,穿多了會出汗,冷風一吹容易感冒、受涼。
而秋凍,則倡導換季時不要忙於加衣,適當凍一凍,可以幫助寶寶逐漸適應低溫,增強抗凍耐寒能力,也可以為寒冬做好準備。
媽媽們應該也發現了,忽冷忽熱的季節,孩子最容易生病,這是由於他們的體溫調節能力尚未成熟,所以容易中招。日本倡導在寒冬中訓練孩子,提高身體機能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不過這種形式太極端了,效仿不了,我們可以讓孩子適當凍一凍。
但秋凍也不是盲目的凍,我們要講究循序漸進,隨著溫度的降低,一步步給孩子加衣,而不是一降溫就把衣服給孩子穿上。
初秋:不著急給孩子添衣
仲秋(秋季的第二個月):適當凍一凍,避免過度穿衣
秋冬交接:重點在防寒保暖,避免凍壞孩子
隨時觀察孩子,如果面紅、煩躁、多汗就說明衣服穿多了。面色發白、打噴嚏、流鼻涕,可能就是冷了,需要加衣。
不過,當氣溫低於15℃時或者晝夜溫差大於8℃時,還是捂著為妙。
實行秋凍時,背、肚子、腳丫子是禁區,不能凍,要注意保暖。
秋凍不僅僅是衣物的增減,加強室外活動和鍛鍊也是抗凍過程中的一部分,能夠促進血液迴圈,加強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不過運動後容易出汗,不要著急脫衣,以免著涼。
秋凍雖好,但並不是每個寶寶都適合,健康寶寶無壓力,對體質虛弱、脾胃虛寒、有呼吸道疾病、免疫力本就比較差、正生病的寶寶就不要盲目進行。
總結來說,秋凍需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掌握天氣變化,及時增減,不可一味追求受凍。
比大人多一件還是少一件?
“三個月以下寶寶比大人多一層,三個月以上可以和家長穿一樣多/少一件”的說法流傳已久,但實際操作中略有難度,即使是成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穿衣也有差異,單純以這個判斷想必爸媽會更糾結吧?
其實判斷孩子穿衣是否合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摸孩子的頸背處,溫熱,說明剛剛好。
有點涼就需要加衣了;有點發燙、汗溼就得給孩子適度減衣了。
用孩子的手腳、腦門來判斷都是不準確的,可以告別了。
學會這招,準確判斷孩子到底冷不冷(☜點選閱讀)
洋蔥穿衣值得借鑑
其實,秋冬穿衣,很多粑粑麻麻都在用洋蔥穿衣法,值得借鑑。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足夠溫暖,又方便穿脫,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增減,室內室外輕鬆切換。
秋季洋蔥穿衣法
初秋:用短袖和薄外套過渡,外套可預防溫差、突然的降溫
深秋:短袖替換成長袖T、襯衫,防風效果更好、更厚實的外套
冬季洋蔥穿衣法
裡層:排汗功能良好、手感柔軟的內衣
中層:羊毛衫、針織毛衣、馬甲之類的保暖衣物
外層:防水防風的棉衣、羽絨服
下身:秋褲+棉褲/羽絨褲(酌情加毛褲)
每個寶寶體質不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有差異,耐寒訓練不可一蹴而就,寶媽們需從實際出發,根據個人情況靈活應用,讓孩子健康度過換季時節。
穿衣不是難事
困難的是觀念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