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思涵
你是否也曾抱怨過孩子的這些問題:孩子對父母的指令不敏感,對父母的教導充耳不聞,對和父母約定好的事情出爾反爾……這樣的情況,著實令人抓狂。甚至有的父母還帶孩子去檢查聽力。
孩子不聽話和聽力沒關係,通常是大人的要求違背了孩子的內在需要。內在需要不同,孩子就會衍生出不同的“不聽話”方式。只有對症下藥,滿足孩子內在的心理需求,才能讓孩子與父母配合,變得懂事、學會自律。
傾聽孩子,才是讓孩子聽話的良藥
媽媽在廚房做飯,團團坐在地上擺積木。“團團,地上涼,坐到沙發上去!”媽媽從廚房探出頭,叮囑了一句。
結果,團團連眼皮都沒抬,無動於衷。媽媽衝出廚房,拎著兒子的衣服把他拉到沙發上,訓斥道:“你聽不見我說話嗎?”面對這個不聽話的兒子,她已經失去了耐心。
“快去寫作業”“把書包收拾好”“把玩完的玩具放回去”……每句話,團團媽都要說三遍以上才奏效。第一遍,孩子無動於衷,媽媽提高音量;第二遍,孩子繼續裝作沒聽見,媽媽耳提面命、極力剋制自己要失控的情緒;要是第三遍還不聽,母子倆就會鬧到面紅耳赤的地步……
有時候,看著團團委委屈屈、哭哭啼啼地做著自己命令的事兒,團團媽不禁感慨:“要是我說一次就立刻行動,至於鬧到這樣的地步嗎?”
團團媽的想法似乎沒錯,但是等等,我們是不是遺漏了某個關鍵因素?站在團團的角度,他會怎麼想呢?他會非常討厭做作業、收拾書包和玩具,這些事給了父母嘮叨他、罵他甚至打他的理由。而且,他會越來越討厭這些事。如果這種情緒得不到處理,孩子做這些事情的動力會越來越差。
所以,要先處理孩子的牴觸情緒。父母要清楚,即便我們可以強迫孩子“聽話”,但是無法讓他高興地與我們配合。所以,要讓孩子聽話,父母就要做出“傾聽”的表率。一旦有人傾聽他的情緒,孩子內在的不愉快和煩躁就會得到緩解。
團團媽不妨和孩子聊聊:“你坐在地上不涼嗎?”如果孩子否定,就問孩子:“那你猜一猜,媽媽為什麼擔心你坐在地上?”
對於寫作業的問題也是一樣:“每一次,我提醒你寫作業的時候,你都有些不情願,我想聽你說說原因!”媽媽從一個命令者轉化為傾聽者時,孩子才會接到訊號,一同進入問題解決的階段。
為了啟發孩子配合大人,團團媽可以問:“我怎樣提醒你,你才能更快一點兒地開始寫作業呢?”這樣,孩子說出答案,父母按照孩子能接受的方法督促孩子,“不聽話”的情況才能得到改善。
放棄權力之爭,合作比贏更重要
每次出去玩,磊磊都是被父母連拖帶拽地抱回家的。
“咱們該回家了!”磊磊爸提醒道。
“不行!”小傢伙果斷拒絕。
“到時間了,出來的時候,咱們不是說好3點回去嗎?”
“可我還沒玩夠呢!”磊磊躺在地上撒潑。爸爸不吃他這一套,用胳膊夾起兒子就往家走。畢竟磊磊才5歲,無論如何也拗不過大人。
一進家門,磊磊的任性又發作了。原本約定好,每次看15分鐘電視,結果這一次,他抱著遙控器死活不肯撒手。爸爸氣得關掉電視,磊磊仍然握著遙控器,一副抵死不從的樣子,彷彿在說——我不能看,你們也不要看了!
磊磊的不聽話,是父母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誘發的一場“權力之爭”。關於起床時間、睡覺時間、電視的使用時間以及外出遊玩的安排,所有的事情都會拿來爭鬥一番,最後兩敗俱傷。
磊磊爸覺得,我帶你出來玩,你就得聽我的!或者提示孩子:“你不是答應了……”殊不知,答應的契約只是磊磊的權宜之計,分分鐘就會翻臉不認賬。磊磊的小算盤打得可響了——在家裡,出不出來玩我要聽你的;出來後,回不回家你要聽我的!
難道親子之間就不能雙贏嗎?其實,有一種雙贏的方法是給予孩子選擇。比如,在睡覺前告訴孩子:“睡覺時間快到了,你是立刻洗漱睡覺,還是再玩5分鐘?”有了選擇,孩子面對自己討厭的事情時會多一些包容。5分鐘之後,你提醒孩子:“時間到了!”他會覺得睡覺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也許有的孩子會回答:“我哪個也不選!”這樣,我們就要使用第二種雙贏的辦法,和孩子製作一個“慣例表”。對於吃飯、睡覺、遊玩等每天都做的事情,邀請孩子一起安排。比如,睡覺前,孩子需要做收拾玩具、換睡衣、洗漱、聽故事這4件事,我們可以把這4件事分別拍一張照片,按順序貼在一張紙上,做成孩子睡覺前的“慣例表”。
下一次催孩子睡覺的時候,就可以說:“你去看一看,我們該做什麼了?”這樣,孩子覺得是在遵循自己的慣例,而不是迫於壓力遵從父母的指令,更願意配合。
尊重孩子的本能,共同期待成長
相比於前兩種孩子,第三種不聽話的孩子表現得並不十分氣人,但是,也會給父母惹來很多麻煩。比如,媽媽帶著3歲的悠悠去超市,在停車場和悠悠說:“今天,我們不會買任何的糖果,你明白嗎?”
悠悠點點頭,眼神非常肯定。誰知剛進超市,她就直奔糖果區,抱住一桶彩虹糖不放。媽媽斥責道:“你忘了剛剛的約定嗎?你不聽媽媽的話了嗎?”悠悠眼淚汪汪地把糖果放了回去,看得媽媽真是不忍心。
走到收銀臺時,面對滿架子糖果的誘惑,悠悠再也把持不住,飛快地撕開一包糖,拿出一塊塞進嘴裡,臉上露出甜蜜的微笑。
悠悠媽只得鬱悶地結賬,走回停車場時,惡狠狠地對悠悠說:“接下來這一個月,你別再想吃糖了!”
當然,這種威脅沒有用。悠悠會求著爸爸、外婆、爺爺等所有人給她買糖吃,然後,一起想辦法瞞著悠悠媽。為此,悠悠媽恨不得向全世界開戰,可是,這個世界上的誘惑太多了。讓3歲的悠悠學會控制自己和延遲滿足簡直是奢望,何況,還有那麼多“幫兇”。
悠悠這種不聽話的表現,是不是又萌又氣人呢?孩子想要聽話,但控制不住自己的本能。當他的自我控制技巧還沒有發展起來時,不會像大人一樣分析利弊、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多半會選擇“活在當下”。
面對這種不聽話的孩子,父母不要用過於強硬的態度,偶爾要尊重孩子的“沒準備好”。糖果既然已經塞進嘴裡了,媽媽只需要表達自己複雜的心情就好了:“這麼想吃糖啊?也許,對於小孩子來說,糖果的誘惑就是這麼大吧!你吃了糖倒是開心了,媽媽有點兒擔心你的牙齒!”這時,孩子為了安慰大人,也許會說:“媽媽,我會好好刷牙!”
事已至此,也許這是最好的補救辦法了。區別在於,孩子能從媽媽第二種管教方法中感受到愛。
所有父母關注、介意孩子的行為,無非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意。可是,過於激烈、負面的管教方法,總是讓孩子感受不到愛。當孩子感覺到壓力、被剝奪和被嫌棄時,他就會不願意配合。
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時,不如思考一下,他為什麼不肯聽話?然後和孩子一起解決困難,鼓勵他和大人配合,還給孩子一個充滿愛和歸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