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從80、9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父母,我們很難不去發現,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環境在改善,乾淨的地方越來越多,不潔的現象正在減少。
沒有人不喜歡乾淨,但與其同時我們也在發現:孩子變得更“矯情”了。
跟泥裡來土裡去的我們不一樣,孩子們動則發生過敏,這個碰不得,那個摸不了,更有甚者,什麼都不接觸也會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這是很奇怪的現象,因為進入二十世紀之後,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是急劇下降的,卻獨獨只有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呈明顯上升趨勢。
不止我們好奇這一點,很多科學家也感到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下降是很好理解的,越來越乾淨意味著感染機率降低,而且疫苗、抗生素的發明也讓預防和治療都變得更簡單。
那過敏和免疫性疾病發生率變多了是為什麼呢?難道也和環境越來越乾淨有關?
01
科學家早有研究之——衛生學說
針對這個問題,英國科學家David Strachan做了一項研究,結果發現:一個家庭中,孩子的數量越多,孩子們對花粉過敏的機率就越低。
而且,如果一個家庭裡有3個孩子,那麼老二對花粉過敏的機率小於老大,老三又再小於老二,呈長幼順序遞減。
這個發現很有意思了,難道孩子越多,還能把機率分攤一下?獨生子女感覺有點委屈呢。
David Strachan對自己的研究結果是這麼分析的——
在一個家庭裡,孩子多往往意味著衛生條件更差,媽媽一個人追著幾個孩子跑,能保證生活正常進行都不錯了,怎麼保證衛生?
於是,環境越髒,微生物也就越多。
正是微生物的存在影響到孩子的過敏發生率。
這個解釋對過敏機率呈長幼遞減也是說得通的。
老大剛出生時,環境還比較乾淨,接觸的微生物較少,所以過敏機率較高;等到老二出生、老三出生,家裡衛生情況越來越糟糕,孩子們接觸的微生物越來越多,過敏機率也越來越低。
這就是著名的“衛生學說”:一個人在生命早期接觸的環境越乾淨,患過敏性疾病的機率就越高。
這個解釋可以說很有道理了,你看,發達國家普遍比發展中國家乾淨吧?正好發達國家過敏的人也比發展中國家多。所以這個假說一提出來,科學各界紛紛響應。
那照這個學說的說法,我們是不是應該讓孩子生活在髒亂的環境裡?
不急,“衛生學說”只是個假說,我們接著來看這個學說背後的關鍵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讓孩子降低患過敏性疾病的機率?
02
科學家們有思考之——老朋友學說
我們可以把微生物簡單分成無害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
無害微生物充滿了我們的生活,空氣、土壤、食物、我們身邊的所有東西,以及我們身上、體內,都充滿了這些微生物。
它們能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幫助我們抵抗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卻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
而有害微生物顧名思義,會讓人致病,致病微生物對免疫系統沒有幫助。
科學家們判斷,在兒童的生命早期,只有無害微生物對降低過敏發生率才有幫助,於是將“衛生學說”修改為“老朋友學說”。
老朋友怎麼說?我們和無害(甚至有益)微生物關係和諧,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始終共存、共同進化、相互適應,這才親切地稱為“老朋友”。
想想,共同生活了整個人類史,我們的免疫系統突然失去“老朋友”,當然會無所適從,過敏、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風險也就提高了。
03
“老朋友”的作用機理
關於這個問題,雖然觀點很多,但科學家們還沒有一個清楚的答案。
目前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透過在生命早期接觸無害微生物,能使兒童的免疫系統學會耐受,也就是“見多識廣”一點,別動不動就做出反應。
尤其是對很多無害的外來物質或身體本身,別“見了誰都打”,更別“打自己人”。
其結果就是,過敏、自身免疫病的發生率都比較低。
然而,隨著整個人類程序的演變,相比於過去,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我們身邊生活的“老朋友”已經不是親切的面孔了,種類、數量都發生改變,甚至連免疫系統和這些“老朋友”的親密接觸都被人為地阻斷。
免疫系統表示:沒有了好基友,我真的不習慣。
這才導致過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頻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