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是悅讀 與你共讀好書
喜歡讀書
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
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為孩子設定行為底線、敢於對他們說“不”、敢於對他們施展強硬手段,這些都是成為好父母的一部分,並且同接納孩子是相輔相成的。
1
斯蒂芬妮和丈夫菲利普有3個年幼的男孩,他們都難以駕馭。由於3個孩子經常打架,遊戲時光就成了噩夢和災難。家裡缺乏秩序,孩子稱王稱霸。這個家庭當中極度缺乏尊重,父母和孩子都一樣。
斯蒂芬妮不勝負荷,日日以淚洗面。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她的母親強勢地掌控一切,她感到很弱勢,很容易受傷。
家裡的衝突讓她害怕,於是她竭力迴避。同樣,菲利普也成長在一個難以自由表達心聲的家庭裡。每每發表自己的意見時,他都感到不自在。
由於斯蒂芬妮和菲利普都過著情感壓抑的生活,所以他們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真實的心聲。而這對夫婦的孩子恰恰向父母發出了挑戰,使他們難以卸下情感的包袱。
經過對這一家人的觀察,我發現,父母顯然毫無原則,孩子們也全然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表現。
例如,3個孩子在起居室裡玩,把玩具到處亂扔,而且爬到了傢俱上。雅各布是長子,也是3個孩子中的領袖。他開始搖晃落地燈,斯蒂芬妮走進來說,“雅各布,請別這樣。”他置若罔聞。斯蒂芬妮又開口說:“我說過‘請’了,請你住手,不然就關你的禁閉。”
所有孩子都置之不理。斯蒂芬妮又用懇求的語氣說道:“我說過‘請’了。”斯蒂芬妮束手無策地轉向我,眼裡充滿了無助,企盼我的理解。
她解釋道:“我想用紀律約束他們,可沒人聽。你看看這有多難!”過了一會兒,燈倒在地上,斯蒂芬妮立刻跑上前去照顧孩子。雅各布無需為錯誤承擔責任,得到的唯有擁抱和吻。
過了一會兒,雅各布又開始玩耍,照舊在胡鬧。幾分鐘的功夫,災難又發生了:三兄弟打了起來。斯蒂芬妮出現在門口說:“孩子們,別傷著彼此。”他們接著打鬧。斯蒂芬妮依舊遠遠地站著請求:“請別傷著你們自己。”但沒人理會她。
氣急敗壞的斯蒂芬妮大步走向孩子們,將他們拉開,打了雅各布的臉,並喊道:“你這個壞孩子!總是讓我操心。今天你要一直關禁閉!“
毫無預料的雅各布驚呆了。他向母親報以尖叫,並抗議說單獨懲罰他是不公平的。餘怒未消的斯蒂芬妮氣得渾身發抖。雅各布打了她,她也打了雅各布。其他孩子嚇得畏畏縮縮。斯蒂芬妮哭著責備兒子,說他們傷害了她。3個孩子都慚愧地低下了頭。
斯蒂芬妮沒有意識到,眼前的一幕正是她童年無助狀態的翻版。她已經將自己遭受的弱小無助的感覺強加給了她的兒子,那一刻她無法將孩子的行為同自己的感覺區分開來。對情感的迴避使得她無法用恰當的方式面對孩子的行為。
2
我遇到過許多父母,他們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顯得十分無助。透過對他們的觀察,我發現他們共同的錯誤是:面對問題母親見了卻沒有反應,直到事態升級為打架。
還有一次,一位6歲孩子的母親看到兒子將垃圾扔在地上,卻什麼也不說;直到孩子將碎屑弄得到處都是,母親才開始朝他發作。雖然有時靜觀其變不失為明智之舉,但在很多情況下,拖延是沒有建設性的。覺醒的父母不應坐等事態升級,而應立即採取恰當的行動。
在斯蒂芬妮的案例裡,如果她對自己的情感規律有所覺察。從一開始就應該採取堅決的行動。
一旦發現雅各布破壞規則,不尊重其他人,也不顧及家人的安全,斯蒂芬妮就該拿出應有的權威。憑著內心的魄力,她應該宣佈:“住手,馬上!都給我停手!”遊戲中止後,她可以糾正孩子的行為,強調暴力可能帶來的惡果,重申自己對他們的期望。
她還可以告訴他們,如果他們不按她的要求去做,就不讓他們繼續玩遊戲。在孩子面前,我們不能做一個“懇求者”或“取悅者”,那將無法樹立我們的威信。
由於害怕觸及自己情感承受的底線,斯蒂芬妮任憑孩子“欺負”她。她的兒子們需要她明智堅強,但她卻不由自主地表現出無助與軟弱。
雖然她最終發作了,但卻無法自如地釋放自己的感情,而只是將情緒宣洩在孩子身上。這使得孩子很內疚,認為是他們導致母親心煩意亂。
其實孩子並不是“壞”,他們只是正常地表現出了男孩的天性,而斯蒂芬妮卻沒有恰如其分地對待他們。
斯蒂芬妮的案例表明,我們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情感模式之中,這往往同孩子當前的行為沒有直接聯絡。
我們其實不是在應對孩子的行為,而是受到自身焦慮的驅使。許多心懷好意的父母往往會在孩子的行為面前延續混亂。這是因為擺脫自負感與固有模式、用紀律去約束孩子,會使我們感到孤立無援。
如果我們對自負感沒有警惕,就不能讓孩子遵守應有的行為規範。由於我們沒有意識到刺激自己情緒的因素,所以就會盲目地作出情緒化的反立。
3
覺醒的父母並非時刻溫情脈脈、愛心滿滿。如果我們的教養方法是富有覺悟的,就不會給孩子的不當行為開綠燈,也不會不由自主地把孩子的需求放在我們之前。
允許孩子不顧一切地撒野,只能培養出小魔鬼。教育孩子,讓他們適當剋制自己的率真行為,這一點很重要。
因此,堅持還是退讓,必須根據不同的情勢進行恰當的運用。為孩子設定行為底線、敢於對他們說“不”、敢於對他們施展強硬手段,這些都是成為好父母的一部分,並且同接納孩子是相輔相成的。
成為覺醒父母的核心在於,出現問題時要有能力直接面對。
我們能夠站在清醒的立場上從容應對而不是感情用事嗎?我們對孩子的紀律約束到底是發自本真還是處於自負感?成為覺醒的父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回應而不是逢迎。
如果孩子表現得驕縱和無理,我們不可以縱容他們。我們的任務是幫助孩子開拓內心的情感力量,實現堅韌和自立;這種力量的獲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紀律,因為後者能實現對情感世界的管理。
——摘自法沙麗•薩巴瑞《父母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