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的妞妞不會跳繩,跟不上學校體育課的要求,放學後,爺爺帶她到小廣場,練習跳繩。
一開始,爺爺讓妞妞不拿繩子,空練習甩手腕,十個一組,十個一組,雙手的動作越來越協調,爺爺及時給予讚揚。
接下來,依舊是不拿繩子,空練雙腳離地低跳,十個一組,十個一組,一直到動作流暢。
隨後再把兩個動作結合起來練習,依然是同樣的練習方式。
因為沒有帶繩子,不會中途卡殼,孩子很容易做到,爺爺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肯定。孩子學得也開心。
手腳動作熟練後,爺爺開始調整跳繩的長度,按照孩子的身高,把跳繩調整到合適的長度,爺爺專心的調整,這段時間,也是給妞妞放鬆玩耍的時間。
妞妞跟一直在不遠處旁觀的一個小弟弟玩得開心,完全沒有心思跳繩了,調好繩子長度的爺爺智慧地出手,和和氣氣地把妞妞帶去了一個僻靜的角落,繼續練習跳繩,這次,不再是沒繩子的空跳了。
這是我今天下午在小區廣場遇到的一幕,而那個在一旁“搗亂”的小男孩,就是我家小二寶。
這位爺爺的智慧舉動,讓我大受啟發。
大寶也很長一段時間不會跳繩,我一直在等有一天他可以自己開竅,就像有的媽媽說的那樣,我們小的時候 可沒有人教我們,不都是自己摸索會的嗎?
話雖如此,但今非昔比。過去孩子們有大把的時間一起玩耍,到處東奔西跑也不怕什麼危險,現在的孩子們哪有這樣的自在,他們運動能力偏薄弱也就不難理解了。
該怎麼教孩子一些運動呢?今天這位爺爺和他的小孫女,就做了一次很好的範例。
把動作拆解開來,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練習和鞏固,然後,組合動作。
想想看,上個暑假,大寶學游泳,教練的教學原理也是如出一轍。
先教憋氣,然後是腿部動作,進而到手部動作,每一步都反覆單獨練習,且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適應水裡的生活。然後手腳結合,開始練習完整的游泳動作。這個過程中,還會有輔助泳具護身,之後再在不斷的練習中,不斷地減少輔助泳具,直至孩子可以自由游泳。
在《第56號教室的奇蹟》裡,雷夫老師也提到了體育課該怎麼上。體育課要跟其他課程一樣,嚴謹有序,每一個動作都環環相扣,且循序漸進。
雷夫老師提出,體育課不應該只用來消耗孩子過剩的能量,如果能同時讓孩子學會一樣技巧技能,每一個用心為孩子著想的老師或家長都樂意為之。
老師提出,要跟孩子一起定運動目標,且要做好每一次的記錄,看到自己的成長,自己跟自己作比較,看得見自己的進步。
還是拿跳繩來說事,一開始可以定一個連續跳二十個的目標,然後記錄自己每一次連續跳的數量,這樣,孩子有目標有動力,成長也能看得見。
之前我不懂得這種方法,大寶的體育運動,也就只能託付給課外培訓機構了。
但一些簡單的運動,他卻一直不會,現在可以用這種拆分步驟的方法教起來了。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拍皮球,我們可以自己教,還能增進親子關係,自己也有了鍛鍊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這樣的分步驟的方法,其實在其他學科廣為應用,特別是數學。
比如今天我們剛剛預習了三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筆算,接著老師會就這個知識點給出一些練習,之後,再轉到下個知識點,講解,並練習。就這樣不知不覺間,幾年的功夫,當初那個數字都數不明白的小孩,已經成了數學小達人了。
一點一點,一步一步,陪孩子慢慢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