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什麼好的工作機會嗎?求推薦!”
看到小顏發的朋友圈,幾個閨蜜炸了。
大家紛紛在群裡問她:生娃之前不是說做好了萬全的準備,要在家全職到孩子上幼兒園嗎?
這怎麼才 6 個多月就開始找工作了?
小顏表示:人類幼崽是真的可愛,但鈔票粉碎機也不是浪得虛名……
生孩子之前,小顏想著拿出 10 萬存款作為養娃基金,全職 3 年沒啥問題。
直到寶寶出生幾個月,她才知道了什麼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短短几個月,寶寶的各項花銷就消耗掉了養娃基金的一多半。
面對高昂的養娃成本,小顏感嘆:什麼時候存款後面再加個 0,自己再考慮全職吧。
“養娃太貴”是很多有娃家庭的都面臨的困境,這個“貴”不僅是經濟層面上各項不菲的開銷,也包含著養娃過程中需要付出的大量時間與精力。
在“迴歸職場以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還是“全職在家給寶寶最需要的陪伴”的靈魂拷問之下,很多媽媽都需要反覆考量這樣的問題:
我們拿著這個問題去問了很多媽媽,她們來自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家庭情況,有人全職帶娃,也有人扛著養家大任。
在這件事上,她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本賬要算——
程式設計師老公目前收入 1 萬 8,在武漢來說,這個收入水平不算低,但落實到養育孩子和日常開銷,加上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花費上,卻是捉襟見肘。
單單拿孩子這一項花費來說:
一個月的奶粉、尿不溼、輔食、衣服還有玩具費用,就要花去 3000 多塊錢;
我們還請了個阿姨白天照顧孩子,3500 一月;
還有親子游泳課、早教班,摺合下來一個月也要 2000 多。
這一來就 9000 塊沒有了。
我們在武漢買的房,每月還貸還要 4000 塊左右。其他還有不少日常開銷,像電話費、燃氣費、車子油費,算上吃飯買菜錢,一個月也保底得有 2000 塊的支出吧。
我倆現在加起來一個月有 2 萬 4,但固定支出也超過 1 萬 5 了。要是過年過節再給雙方父母買點禮物,手頭真的緊巴巴的。
讓我回家全職帶娃?如果老公收入有 3 萬,我才有可能考慮這件事吧。
家庭主要收入是老公工資,每月 1 萬 5。其它還有一些結婚時的彩禮積蓄在理財,一年下來也能有萬把塊的利息。
沒有房貸和車貸的壓力,主要花費都是生活上的。
全職後,老公每月會給我 5000 的生活費打點家裡的支出。
一家三口加上來幫忙照顧娃的我媽,全家一個月的生活開銷 5000 塊左右剛好夠。
但是開銷的大頭,都在寶寶身上:
寶寶現在不到一歲半,還在全母乳階段。雖然奶粉錢省了,但一塊錢一片的尿不溼每個月大概要用掉 300 塊。
每年還要負擔娃的自費疫苗和保險費用,疫苗一年 4000 多,商業保險每年也要支出 4000。
平時這樣的開銷都算還好,可一旦有突然增加的開銷就立刻會感覺到壓力。就像有次孃家有點事情急需 5000 塊,我幫忙墊付之後,一下就覺得手頭緊張了。
全職以後,最大的感受是花錢上剋制了不少,更少衝動購物了。如果真的有必要買的東西,也會選擇買質量好一點、可以用久一點的,孩子的玩具也是如此。
當然,想要買到價格合算質量又好的東西,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比較,如果我不是全職帶娃的話,應該會很難堅持下去。
我從懷孕開始就辭職在家了,這幾年也沒什麼買衣服、買化妝品的購物慾。老公每個月除了必要的應酬(不會超過 5000),也沒什麼額外支出。
吃住也和父母一起,每個月給老人買菜錢。但他們就算拿了,也會換著名頭給補貼,讓我們能省則省。
我倆生活上的開銷雖然很小,但孩子在教育上的的費用壓力卻在與日俱增——
女兒的私立幼兒園,一學期算上餐費、校服費要 3 萬;學校裡的興趣班報了中國鼓、籃球和科學實驗,加起來一年近 1 萬。
她還在外面上了 7 個培訓班,每個課一年差不多花費在 8 千到 1 萬 2。
我不會開車,接送小孩上下學、來回培訓班都是打車的;週末要趕幾個培訓班、在外面吃飯這些一年也要 2~3 萬。
孩子大了,暑假也要安排。去年畢業旅行,兩個人算上機票住宿花了 1 萬 8。
這些錢算下來一年要 20 萬出頭。不過靠老公的收入,養活我們這一家子還是夠了的。
但我最近還是去找了一家新單位,薪水不算高。但我的想法很簡單:娃大了,我該把時間放回到自己身上一點了。
這樣的賬本也引發了很多媽媽們的討論,對於“全職媽媽”這件事不同的人也有著不同的看法:
可見,對於是否要全職在家帶娃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有人家庭年入七十萬也不願意全職,有人一年十幾萬,也把生活經營得舒服妥帖。
同時不論如何抉擇,不管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都需要學會一些讓自己生活的更加輕鬆從容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