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
是世界已經不是那個世界,而你還是原來的你。
有一位讀者對我說:我覺得雙減以後沒有什麼變化啊。
我的回覆是:雙減最重要的是讓你知道未來已經不是原來設想的樣子,作為家長,不能按照以前的模式行事了。
其實很早以前我就有個大約的想法。
重點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同時,以思維為核心,培養與之相對應的輸出能力,如口頭能力和書面表達以及相關技能。
但人有時候,就是會犯懶啊。
我心裡知道自己該去哪裡,但身體還是誠實地躺在原地。
然而安慰自己:旁邊的人都是這樣乾的啦,自己犯犯懶也不會有問題。
這種犯懶,一直到雙減政策落地。
雙減政策,從根本上講,並沒有太過於影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
但我從政策裡發現,以前的想法,不對,時代不一樣了,再走以前的老路子,走著走著只會無路可走。
於是驚覺,自己確實要做點什麼了。
01
首先,我用最最佳化模型思考了當下的局面。
最最佳化(Optimization),就是在複雜環境中遇到的許多可能的決策中,挑選“最好”的決策的科學。
最最佳化,又分為區域性最優解和全域性最優解。
區域性最優,是指對於一個問題的解在一定範圍或區域內最優,或者說解決問題或達成目標的手段在一定範圍或限制內最優。針對一定條件/環境下的一個問題/目標,若一項決策和部分解決該問題的決策相比是最優的,就可以被稱為區域性最優。
當能力侷限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區域性最優解。
而當能力提升的時候,目標就指向了全域性最優解。
如果中國在從區域性最優走向全域性最優,整個教育系統自然也會應然而變。
作為一個普通家長,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出什麼是我們的全域性最優。
我的答案是:
過去,區域性最優解是:好好學習,考上大學——等待好工作的降臨。
對應的方法是:刷題、應試、考高分、找工作等。
現在:全域性最優解則變成了:好好學習,擁有自就業的能力——主動打造一份好工作。
對應的方法可能是:抓重點,培養閱讀習慣,興趣積累,升級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培養可遷移能力和元認知能力。
原文見:
教育雙減政策放大招,普通父母怎樣為孩子鋪好後面的路,我們用一個圖來分析
02
其次,我用“加減乘除”思維模型思考了孩子應該加倍放大的事情,應該回到本質的事情。
減——
一是減去大量的重複勞動。
二是減去一定的平面化技巧。
三是減去一定的同質競爭。
加——
增加對孩子更具有價值的東西。
將該減掉的部分刪減,讓多出來的時間,去做更有意義更重要的事情。
乘——
加倍的地方,是孩子的興趣與熱愛。
將孩子的一個點,變成知識+技能+實踐+體驗的一個面。
除——
化繁為簡,回到最根本。
當我們在為孩子的未來感到焦慮的時候,想一想,如果某一天孩子失去了一切資源和技能,當他跌入了人生的低谷,他會憑藉什麼力量站起來?
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你希望他至少有什麼?
你是否希望他有對未來的樂觀?
你是否希望他有足夠的適應力?
你是否希望他能快速思考並做出好的決定?
你是否希望他能採取行動讓自己好起來?
積極的人生態度+適應能力+快速定位並決策+行動並改善的能力。這是人生的基石。
原文見:
不設重點班,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雙減後的新學期,我們得做好這四件事
03
而這樣的思考,讓我得出了這四個板塊的內容。
第一類,知識。以三大星系閱讀和主題閱讀為主。
第二類,技能。以刻意練習為基本方法。
第三類,見識。包括了日常生活和出門遊玩。
第四類,思維。從孩子目前的需求出發,培養起思維能力。
知識和技能,是日常生活中孩子自己行動和積累的事情。
我們做了一個進度表,每天做完學校作業,自己選擇一個知識進行記錄,一個技能進行練習。某種程度上,這叫自學。
當然,我也在她想要學習的技能上找更優秀的老師,在她想研究的知識上找更全面的資料。
但,她的事情,要她自己行動。
想要有時間自學,前提是學校的學習要變得更加有效率。
原文見:
暑假總結和新學期計劃,我只用這四大板塊
04
學校內的學習,我用“雙系統”課堂學習模型來解決。
一套是下載系統。
一套是儲備系統。
下載系統,就是孩子在聽課的時候,能不能將老師講的知識點進行完整的理解,並下載到自己的知識庫裡。
儲備系統,則是孩子在聽課之前,已經為這個知識點儲備了多少相關資訊。
下載系統越快,儲備系統越豐富。
而儲備系統越豐富,下載系統越快。
反過來,下載系統越慢,儲備系統越缺乏。
儲備系統缺乏的時候,下載系統速度也將變慢。
明確這套系統後,作為老母親要做的,就是兩件事:
一方面,擴大她的閱讀量。
一方面,盯住她的課堂專注度。
原文見:
擔心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想要上課收穫更多,孩子需要這兩套系統
05
學校使用“雙系統”,日常則用“聰明路徑”模型培養孩子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步,資訊——有什麼。
第二步,知識——為什麼。
第三步,關聯——會怎麼樣。
第四步,實踐——結果如何。
在資訊階段,多帶著孩子去觀察,去感受,鼓勵孩子發揮好奇心,鼓勵孩子走出家,走出學校,走出輔導班。
在知識階段,孩子透過閱讀,聽故事,等等方法,全面吸收三大星系的知識。
在關聯的階段,則需要透過刻意練習的方法,將孩子感知到的,和他儲備的知識,轉化為問題,進行思考,並進行思考演練,如果換一種方法,換一個角度,會發生什麼,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在實踐階段,當孩子遇到生活、學習、交友的問題時,鼓勵孩子自己思考出解決的辦法。
積累的資訊越多,知識越多,關聯越多,實踐越多,孩子就能越聰明。
原文見:
怎樣讓孩子把聰明變成自己的基本功?用這個聰明路徑,每個孩子都可以更聰明
06
想要培養孩子的“聰明”基本功,同時開啟孩子的見識和思維,我進行了以下的安排。
第一,繼續保持大量的閱讀。
孩子已經養成了閱讀習慣,不管是在自己家還是去書店或者去朋友家,她習慣於陶醉在書海里。
閱讀的行為模式已經養成,我基本不去幹涉。
唯一的要求是:多分享,多思考。
盡信書不如無書,接受資訊不如創造資訊。
第二,開始啟動社會熱點話題的認知。
這是我自己一直以來的弱勢版塊。
我自己喜歡看書,很少關注新聞。
但我發現這樣不對,當我們身處幾百年不遇之大變革,怎麼埋首於一方窄屋內。
我開始給孩子找以她的年齡能理解的熱門話題,將它變成一個小故事,再輔以相應的影片,以及能拓展視野的閱讀資料。
比如講殘奧會時,我們就拓展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閱讀。
講亞洲象的遷徙,我們順便了解了亞洲象的基本知識。
透過聊天,提問,讓孩子思考。
而且慢慢過渡到進行一次主題演講的引導上。
培養她的見識和思維,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大家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又是怎麼處理這件事情的。
同時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口頭表達能力其實就是:我知道+我有想法+我能有邏輯地說出來。
不執著於發音和動作,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表達,願意表達。
原文見:
聊天和口才練習
第三,將生活作為研學專案,培養感知能力和寫作能力。
感知能力,能幫助孩子接收到外部的資訊。
寫作能力,則能幫助孩子更有目的性地去感知,同時,培養起思考能力。
怎樣培養感知能力?
我們經常會參加一些研學課程,從這些課程裡,孩子能夠認知昆蟲、植物等,這些都很有意義。
但從感知能力的根本意義來說,真正的感知,需要在生活中培養。
生活中充滿了細節,一條毛巾的細節,一間房間的細節,一群人的細節,聲音的細節,顏色的細節……
想要學會感知,除了生活,沒有更好的老師。
而學會寫作,也是要拜生活為老師。
有生活,有細節,才能寫出細膩的句子。
我喜歡的汪曾祺和年少時喜歡的三毛,都是細節家,生活在他們筆下被婉婉道來,讓你看到他們的世界。
你看汪曾祺寫的蟈蟈。
蟈蟈我們那裡叫做“叫蚰子”。因為它長得粗壯結實,樣子也不大好看,還特別在前面加一個“侉”字,叫做“侉叫蚰子”。這東西就是會呱呱的叫。有時嫌它叫得太吵人了,在它的籠子上拍一下,它就大叫一聲:“呱——”停止了。它什麼都吃。據說吃了辣椒更愛叫,我就挑頂辣的辣椒餵它。早晨,掐了南瓜花(謊花)餵它,只是取其好看而已。這東西是咬人的。
汪曾祺文集
多普通的昆蟲,被他寫得興味盎然。
而現在的孩子,基本已經沒有生活了。
所以寫作的時候,難免三兩句話結束,眼睛看不到,心裡就沒有感受,怎能寫出來!
拜生活為師,學會感知,學會寫作。
所以,我開始設計家庭研學專案。
再普普通通的生活,小小的設計一下,細心地準備一下,就有許多樂趣。
目前我出了很多研學專案,去圖書館,去賞月,去草地上玩,在家裡收拾房間等等。
我還有很多想法,比如坐上公交車,在從未到過的站下車,或者冬天冷極了的時候去看路邊熱騰騰的紅薯攤子,等等。
我想把生活放大,讓它的趣味回來,讓孩子變成有趣的人,讓自己的生活也變得有趣。
原文見:
週末不上興趣班不上輔導班,我們專心幹這件大事
07
所以,這樣安排下來,事情就變得清晰有條理。
孩子在學校上課的時候,發揮她的雙系統,不斷下載不斷儲備。
孩子回到家後,完成學校作業,開始她的自學模式,積累主題知識,鍛鍊愛好技能。
週一到週五,我們會就一個或多個社會熱點持續地研究,週五的時候,演練一次主題演講。
週末的時候,我們帶著孩子,選擇一個研學專案,出門。
整個安排的基本指向——
第一個層面,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技能的人。
第二個層面,成為一個有見識有特色的人。
第三個層面,成為一個會思考,會學習,會解決問題的人。
再分解一下,孩子和父母各有各的任務,而且非常明晰。
孩子要做的事情有:
將學校學過的知識從不會慢慢學會;
自主閱讀和研究;
自己練習技能;
自己成長。
作為家長要做的事情有:
陪孩子養好學習習慣和方法——
對應場景:孩子放學後,問:你今天課堂上舉手了哪幾個問題呢,說來聽聽?你會的有哪些,不會的有哪些,怎麼記住這些不會的呢?
找更好的老師更好的資料——
對應場景:你想學什麼,這個老師那裡你能學到什麼,不懂的地方你會找老師提問嗎?
陪熱點聊天——
對應場景:睡前,思維島裡選一個主題,開聊。
陪家庭研學——
對應場景:週末,研學專案裡選一個,出門。
看起來事情很多,其實最後要做的事情很簡單。
抓住重點,化繁為簡。
一方面,抓長期目標。在這種練習和積累下,孩子成長為一個好好學習,擁有自就業的能力,能主動打造一份好工作的人。
一方面,抓短期目標。每一天都踏踏實實地度過,不辜負今天,不浪費明天,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瞭解社會的動態執行。
《孫子兵法》雲: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心中知曉變化,謀而後動。
當我們向著未來走去,未來也向著我們迎來。
當我們感受當下美好,美好發生在我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