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回望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時,那些英雄傳記,王朝更替,讓人回望無窮,在這期間也總有那麼一些事情讓人感覺十分的遺憾,如果這些事情的結局不同,中國很可能走向不一樣的歷史。
今天就來聊聊那些歷史上讓人覺得十分遺憾的事情,每一件都能改變歷史。
秦始皇暴斃
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壽命只有短短的14年,這之前是七代秦國國君不懈的努力,最終在秦始皇這一代一統天下,結束了近百年的諸侯混戰的局面。
然而,作為帝國締造者的秦始皇,僅僅在位11年,便死於沙丘,作為一個新生的帝國,剛剛結束天下混亂的局面,正是充滿隱患的時刻,48歲的秦始皇正是中年,還沒有來得及磨合天下人心,處理好六國貴族,各種措施還沒有完善,甚至連太子都沒有確立,就突然離世,這也是秦朝在他死後僅僅三年便分崩離析的原因,如果秦始皇多活幾年,各種制度加以完善,讓太子扶蘇掌握更多的權利,之後應該也是可以平穩交接權利吧。
扶蘇之死
如果說秦始皇暴斃是意外,那麼扶蘇之死是真的讓人覺得特別可惜。
從秦始皇之前的種種舉動來看,扶蘇就是被當成接班人培養的,扶蘇能力出眾,政治理論偏向仁政,正適合結束百年戰亂之後的休養生息,而且扶蘇聲名遠揚,即使是陳勝吳廣他們也知道扶蘇受人愛戴,秦始皇將他調到邊疆的本意就是鍛鍊,讓他得到軍方的支援。
然而隨著秦始皇突然暴斃,李斯與趙高矯詔,更是聯合胡亥一起賜死了扶蘇,或許是因為低估了人心險惡,即使周邊勸阻也依舊選擇了自殺,如果扶蘇多一個心眼,在長城軍團的護送下回到咸陽,以他的號召力,奪回皇位十分的輕鬆。
如果扶蘇繼位,比如會休養生息,天下百姓也不至於再受楚漢爭霸之苦,只有秦朝完全消滅了分封,之後的所有朝代都免不了封王的俗套。
馬邑之圍的失敗
漢朝建立初期一直被北方的匈奴欺凌,連劉邦都差點敗給,所以漢朝一直採用休養生息的方式默默積蓄實力,經過文景之治後,漢朝的實力到達了一個巔峰。
如今兵強馬壯,糧草充足,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決定不再隱忍,開始向匈奴反擊,但是匈奴身處大漠之中,大軍長途跋涉難以為繼,而且匈奴分散,逐個擊破耗時耗力,於是馬邑之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
大概意思就是將匈奴大部隊騙進包圍圈馬邑這個地方,然後一舉殲滅,計劃開始實施得很順利,匈奴單于帶著十萬大軍浩浩蕩蕩而來,漢朝這邊埋伏了三十萬大軍,準備等匈奴進入包圍圈,就出動將其消滅。
匈奴人少,如果這個計劃成功,幾乎等於將匈奴打得只剩一口氣,離滅族也差不了多少,結果攻下一邊防小亭,俘獲了雁門尉史。在威脅下,尉史將漢軍的計謀全部說出。軍臣單于聽後大驚,下令立即撤軍,計劃功虧一簣。
之後,漢朝整整與匈奴打了幾十年,才徹底將其打垮,但是漢朝自己也被消耗了大量的國力,由盛轉衰。
甘英望洋興嘆
東漢年間,班超收復西域,諸國歸心,漢朝在這裡設立了西域都護府,之後在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就命令下屬甘英出使大秦,也就是東羅馬帝國,甘英帶著命令就出發了,他一路向西,到了波斯灣地區。
只要跨過波斯灣,對面就是東羅馬帝國了,只是當時佔據東亞的是安息帝國,彼時東羅馬帝國正在與安息帝國開戰,面對遠道而來的甘英,安息帝國害怕兩個強大的領軍左右夾擊自己,於是就哄騙甘英說波斯灣是一片大海,而且正常出海要坐三年船並且各種危險,去了十死無生,甘英聽完也就相信了,認為自己準備也不充分,估計也過不去,於是就掉頭回去了,只留下瞭望洋興嘆的嘆息。
如果甘英頭鐵,選擇出海,那麼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很可能提前數千年,亞歐大陸最東邊與最西邊最強大的兩個帝國接觸,將會誕生無數的可能。
三國
三國時期大家比較熟悉,那讓人遺憾的事情就太多了呀,比如關羽大意失荊州,比如馬謖守街亭,比如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種種,不由得讓人悲傷。
賈南風為後
作為引發八王之亂以及之後五胡亂華還有長達百年的南北朝對立,罪魁禍首毫無疑問是賈南風的亂政,哪怕她每天吃喝玩樂都好,偏偏要干政。
賈南風當皇后真的只是一場意外,因為她爹賈充害怕司馬炎對他下手,決定嫁個女兒給太子,兩人成了親家就能得到保障,原本是想嫁妹妹的,結果妹妹年紀小,臨時決定讓賈南風頂上,就這樣賈南風成為了太子妃。
後來司馬炎也想殺掉賈南風,結果都被身邊的人勸住了,司馬炎死後太子司馬衷繼位,司馬衷偏偏是個性格軟弱的人,賈南風向來霸道,司馬衷一點辦法都沒有而且還是個傻子,結果呢,直接把國家弄崩了。如果賈南風沒有當皇后,晉朝內亂或許無法避免,但至少不會變成之後那樣無可救藥的程度。
苻堅淝水之戰失敗
淝水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八萬晉軍一舉擊敗了八十萬秦軍,使得苻堅一統天下的目標破滅。
其實苻堅這個皇帝是一個非常優秀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很高,他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令國家強盛。他接著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
而且苻堅文學優良,內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不拘一格,他的民族政策十分超前,相較於李世民有過之而無不僅,各個民族的人才都能得到重用。苻堅雄才大略、勵精圖治、廣攬賢才、虛心納諫,在賢相王猛的輔佐下,開創了亂世中的前秦盛世,緩和了民族之間的 對立,加快了民族的融合。對於敵人也不會趕盡殺絕,面對投降的慕容氏也進行了妥善的安排,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苻堅治下的前秦無疑是一片樂土。
然而苻堅也心懷婦人之仁,不聽勸阻貿然出兵,士兵組成也十分複雜,過於輕敵,導致失敗,兵敗之後,那些被他放過的敵人們趁機反叛,捲土重來,前秦分崩離析,中國失去了統一的機會,再次遭受了百年的戰火,直到隋朝的建立。
劉裕北伐後方不穩
其實南方也不是沒有試圖收復北方,其中劉裕北伐就是代表。
當劉裕扶持晉安帝復辟成功之後,在晉朝已然是說一不二,自然也是有抱負的,於是他就帶著大軍進行北伐,這一路上他勢如破竹氣吞山河,將南燕打得節節敗退,幾乎收復了山東全境,彼時的後秦正在和胡人死磕,沒有辦法派出援軍,正當劉裕打算繼續的時候,後方兩個刺史蘆循和徐道復,突然舉兵造反,並且無人可以抵擋,劉裕不得已班師回朝。
第二次劉裕再次北伐,依舊是戰果輝煌,結果首席謀臣劉穆之突然死了,後方再次不穩,劉裕又一次返回了建康,中國失去了統一的機會。
安史之亂中唐玄宗的昏庸
講真,如果李隆基不是皇帝,我都極度懷疑他是叛軍的臥底,他愣是將一場毫無壓力的平叛戰爭硬生生地弄成了席捲全國的天下的戰火。
首先安史之亂的爆發就跟唐玄宗放任安祿山發展壯大有關係,安祿山起兵之後一路高歌猛進,唐軍被打得措手不及,河北全境陷落,洛陽都失守了,名將高仙芝和封常青憑藉潼關天險擋住了叛軍。
緩過勁來的唐軍已經開始反擊了,朔方軍在北方直逼叛軍老巢,河北境內無數人響應朝廷起兵反抗,到這裡,只要把守潼關的唐軍啥也不幹,必贏!
結果就是這飛龍騎臉的局面,被唐玄宗一些列指揮,愣是讓叛軍從絕境中翻了盤,先是冤殺了高仙芝和封常青,又逼著哥舒翰出關作戰,不出意外的輸的一塌塗地,打到最後,叛軍直接打到長安,接著為了平叛打了十幾年不說,還造成了藩鎮尾大不掉的局面,唐朝就這樣半死不活地撐了一百多年,始終恢復不了元氣。
後周柴榮的之死
後周柴榮真的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皇帝,在他的領導下當時的後周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勢頭,結果他的突然離世,讓趙匡胤撿了個大便宜,後周的一切努力給宋朝做了嫁衣。
當時後周在柴榮的帶領下北伐燕雲之地,眼看百年失地就要被收復了,結果柴榮卻意外染病。按照柴榮的作戰計劃,是先難後易,先打北方,再打南方,柴榮的軍事水平也極高,當時也可以說是收復燕雲十六州最好的時機了。
結果隨著他的離世,一切都化為了泡影,趙匡胤選擇了先易後難的作戰方案,結果最後發現打不過遼國了,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和產馬地,宋朝就不得不長年在邊境囤積重兵,以步兵面對騎兵的衝擊,整個宋朝幾乎都是在被北方壓制。如果柴榮不死,那麼他的周朝或許會比宋朝更加強大吧。
宋哲宗早逝
在宋朝的歷史上,宋哲宗是一位非常年輕也是非常有作為的皇帝,在他在位期間宋朝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軍事上也一轉之前的疲軟。
可是宋哲宗卻在25歲時去世,因為年紀輕輕沒有孩子,所以他死後他的弟弟繼位,也就是宋徽宗繼位,這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人猝不及防。
若是讓宋哲宗加以時日,我想宋朝在他的治理下不說能收復整個北方,至少能完成轉型,不至於幾十年後一觸即潰。
岳飛之死
岳飛嶽武穆,啊那真的是,讓人意難平,戰無不勝,收復中原之日可待,打得金兵心驚膽戰,所向披靡的嶽將軍,沒有死在戰場,卻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偉大的英雄死於卑鄙小人之手。
如果岳飛不死,以岳家軍的戰鬥力,我毫不懷疑他能打到燕雲十六州去,這對於宋朝來說不是續命,是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呀,可惜,可惜。
釣魚城下的蒙哥
作為當時最強大的蒙古帝國,鐵騎踏平了整個歐亞大陸,這是第一次人類有可能統治整個世界,當時的蒙古帝國雖然一路兵戎,但是龐大的疆域也使得東西方文化交流空前的頻繁。
當時南部的蒙古軍團磨刀霍霍準備殺進埃及,北方的蒙古軍團也飲馬藍茵河畔,統一世界只差一步之遙,誰能想到,在遙遠的角落,一座小小的釣魚城拖住了蒙古戰馬的腳步,更是讓這個龐大的帝國最高的統治者要親自到來呢。
那一天,一個不知名的宋軍操作著回回炮,一炮幹掉了蒙哥,上帝之鞭在此折斷,接下來龐大的蒙古帝國四分五裂,陷入到了無休止的內戰中,征服的腳步因此而停止,歐洲和非洲逃過了這一劫。
如果蒙哥不死,沒有人能攔得住蒙古大軍,或許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世界帝國將會誕生吧。
朱標之死
毫無疑問的是,朱標是歷史上條件班底最好的太子,整個大明王朝上上下下都是他的支持者,他的威望除了朱元璋本人無人能敵,朱元璋也將他視為帝國接班人,所有人都已經默認了他就是下一任的皇帝。
結果朱標卻意外離世,導致之前的太子班底被大規模清洗,數萬人因此喪命,這是明朝重大的損失,之後上臺的朱允炆削藩導致靖難的發生,皇位最終落到了燕王一脈身上。
如果朱標不死,首先靖難肯定不會發生,以朱標的威望朱棣也不敢造反,而且朱標才能出眾,左右又都是明初大才的輔助,讓朱標來當皇帝,他完全可以創造出一個不亞於甚至是超過永樂盛世的時代來。
李自成的輕視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建立大順王朝,其實在這個時候,就是普通的王朝更替,接下來的情況就是收復南方,消滅南明取而代之。
然而李自成最大的錯誤就是對吳三桂以及關外滿清的輕視,從他派去接受山海關的部隊來看就知道李自成完全沒有將他們放在心上,結果導致吳三桂開啟關門放清軍入關,神州易主,所以很多人都痛罵李自成,不是因為他推翻了明朝,而是因為他沒有守住江山。
如果李自成足夠重視清兵的威脅,而是將調集精銳,迅速接收山海關,改編吳三桂的部隊,清軍其實是很難在其實摘桃子,最後也不至於落個兵敗身死的下場。
乾隆拒絕通商
公元1793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使團來華商談通商一事,卻被乾隆傲慢地拒絕了。
彼時的歐洲,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中國已經被遠遠甩在身後,但是乾隆並不自知,反而認為天朝上國無奇不有,不需要互通有無,使得中國錯過了追趕近代的機會。
如果乾隆哪怕像他父親雍正一樣,不那麼傲慢,願意開放國門,我相信,以中國人的聰慧,必然會出現許多睜眼看世界的人,也會引入那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中華民族向來都是一個擅長學習的民族,喜歡取長補短,之後的中國也不至於遭受百年屈辱。而這最後的機會,被乾隆放棄了。
歷史已經離我們遠去,這裡面還有無數的事情讓我們感到遺憾,或許一些小小的改變,歷史就會走向不同的結局,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再多的假如,也只是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