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看了兩個歷史紀錄片,一個是《神秘的西夏》,另一部是《歷史眼·河西走廊》,講述的幾乎都是西北河西走廊的歷史,基本也就是今天甘肅的歷史。
從張騫出使西域,將河西走廊展現在中原王朝的視野中,中國就沒有放棄對這片土地的開發,到宋朝時期,李元昊家族帶領党項人在此建立一個甚至可以與中原王朝對抗的政權,甘肅一次也出現在西夏統治的河套地區,元朝時期設定為甘肅中書省,明朝時期設定為甘肅布政司。
清朝時期繼續設定為甘肅布政司,但是那個時期的甘肅並不等同於現在的地理範疇,它包括瞭如今甘肅、寧夏以及青海和新疆的部分,是一個橫跨如今四省的地盤。
古代甘肅地理位置有多重要?為何左宗棠執意西征?
看過《雍正王朝》的同學,應該知道其中有一個情節,雍正舉薦老十四為大將軍,但是卻想要任命年羹堯為陝甘總督,可以說表面上將軍權讓給了老十四,但是卻將後勤的權力牢牢握在手中。
陝甘總督管理的區域,不僅包括甘肅,還包括陝西,四川等地,你說這個陝甘總督得有多重要,除了年羹堯之外,還有嶽鍾琪、林則徐、左宗棠等名臣擔任過陝甘總督。
清朝前期由於要對付準噶爾汗國的叛亂,雙方進行了將近百年的對峙,正因為如此,才讓年羹堯變得囂張跋扈,最後被雍正搬倒。
乾隆時期,由於對準噶爾汗國的戰爭已經結束,西北局勢逐漸穩定,乾隆將四川單獨設立總督,陝甘總督成為名副其實的陝甘總督,只有甘肅和陝西兩地。
清政府一直將西北地區看成是國土防禦的咽喉之地,認為只要西北一丟,則華北危矣。十分重視對西北地區的經防,甘肅的戰略地位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在晚清時期的塞防與海防之爭中,塞防派就利用這個觀點,略壓海防派一頭。
1862年,受太平軍起義的間接影響,陝甘一帶的少民組成在一起,發生陝甘之變,到1867年,清朝地方官員對回民起義束手無策,不得不調當時的閩浙總督左宗棠擔任欽差大臣,到西北督辦陝甘軍務,在左宗棠的鐵腕政策下,1873年罪大惡極的匪首白彥虎逃往新疆,歷經七年才最終平定了這場叛亂。
但是逃到白彥虎逃到了佔據新疆投靠阿古柏,阿古柏是有境外勢力支援的叛亂者,於是1875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負責收復西北地區,開啟西征。
1876年,在經過一年的準備後,左宗棠正式出兵,先後收復北疆和南疆,到1878年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經過左宗棠等人的奔波,清政府與沙俄開展外交談判,沙俄於1882年正式撤出伊犁,在左宗棠的奏請下,清政府於1884年,將新疆設定為省,新疆的設立,就是為了應對當時英、俄等外部勢力的侵略,加強邊防建設之舉。
可以說,如果沒有把新疆東部從甘肅劃分出去,甘肅的地盤會更大。
清末民初,馬家軍壟斷甘肅,1928年甘肅為何被大分家?
儘管清廷將新疆劃分出去,但甘肅依然包括現在的甘肅、寧夏、青海、內蒙西南部等一大片地區,而甘肅在1928年一分為四,跟西北馬家軍有著莫大的關係。
由於是左宗棠在平定陝甘之變時,收編了馬佔鰲、馬海宴、馬千齡等起義軍,清政府為了快速平定叛亂,對重要頭目封以官爵,並且利用他們剿滅各地起義軍。
這些人由於是世居甘肅,對當地民情十分了解,在左宗棠西征的時候也參與其中,此後奠定了馬家軍在甘肅乃至西北的政治地位。
清廷雖然收編了馬家軍,也並非任其發展,剛開始諸馬隸屬於董福祥的甘軍系統,後來單獨成系,同時將其分化瓦解,馬佔鰲作為馬家軍的奠基人,雖然是諸馬之首,也受到馬海宴和馬千齡等人的轄制。
西北諸馬為了得到清廷的信任,為清廷東征西討,尤其是在抗擊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是匆忙逃往陝西,這時西北馬家軍成了保護慈禧的重要力量,此後,馬家軍更是得到清廷的信任。
然而,在晚清時期,馬佔鰲家族被馬海宴家族和馬千齡家族排擠出去,最終形成馬海宴家族佔據青海(青馬),馬千齡家族佔據寧夏(寧馬)的局面,清朝被推翻後,他們也就成了西北地區的軍閥。
本來都是西北的土皇帝,即使是北洋政府也無暇插手西北事物。
但是這是西北地區出來一個大咖叫老馮(fengyuxiang),老馮在北京事變後脫離北洋政府序列,同時遭受奉系和直系的瘋狂反撲,老馮一方面下野,一方面向西北擴張,老馮的軍隊本來就被稱為西北軍,向西北發展是名正言順的事情。
1926年老馮在綏遠五原誓師,參加北伐戰爭,將所部改編為國民軍聯軍,趁著這個時機,老馮開始控制西北地區,西北諸馬忌憚老馮西北軍,紛紛投靠老馮,接受改編。
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時,老馮不止是西北地區的大咖,也是國民政府中頗具實力的地方派,為了控制西北諸馬,也為了加強自己的影響力,大致根據西北諸馬格局情況,(馬海宴家族的後代馬步芳佔據青海,馬步青佔據甘肅,馬千齡後代馬鴻逵佔據寧夏),將原來的甘肅一分為三的劃分方案上報給南京國民政府。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宣佈將甘肅省分為三個省,西北地區也正式成為老蔣與老馮相爭的棋子,外部勢力逐漸進入西北。
當然,這種劃分方法也導致西北諸馬此間不和,不敢脫離中央,為抗戰提供了穩定的大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