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三年被冊立為太子的李瑛是李隆基的次子,他的母親也母憑子貴榮升為麗妃。可惜的是,李瑛最後遭到武惠妃的迫害,連同他的兩名兄弟一起,在一天之內被李隆基處死了。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問,按照封建王朝的繼承製,東宮太子不是該由皇帝的嫡長子擔任嗎?李瑛既非嫡出,也不是長子,他有什麼資格被立為太子呢?
原來,李隆基的原配夫人王皇后並無子嗣,所以所有皇子均非嫡出。既然沒有嫡子,那為何不遵照“無嫡立長”的原則呢?大皇子早年曾在打獵中受傷,面部有條可怖的傷疤,著實影響皇室形象,不適合繼承大統。於是,幸運的李瑛就這樣成了皇儲。
按理說若無變故,李瑛只要熬到李隆基百年之後,就能順理成章地登位。然而,帝王世家,怎會沒有變故?武惠妃生逢其時,在李瑛被封為太子後擠入後宮,混得風生水起,很快便被李隆基獨寵,李瑛的生母趙麗妃地位不保。
不過,在武惠妃得寵之初,李瑛的太子之位並未被撼動,為何?武惠妃誕下的龍子皆命薄,前三個兒子生下來不久便夭折了。武惠妃覺得宮闈中的風水有問題,在生下第四個兒子後,立馬將兒子送到寧王府上,對外宣稱這個孩子是寧王的子嗣。
說來也怪,或許李家皇宮的風水的確有些門道,這個被送出宮的皇子並未夭折,而是茁壯成長了。
開元十二年至十四年,接連發生了四件震驚朝野的大事,直接動搖了李瑛的東宮之位:
先是武惠妃一陣反攻倒算,將王皇后趕下臺,自此後宮唯武惠妃一家獨大。
後來,被寄養在寧王府中的皇子李瑁度過了“危險期”,被接回武惠妃身邊,還被李隆基封為壽王。
再後來,李瑛的生母趙麗妃身染重病,一命嗚呼了。
這三件事對於李瑛來說,簡直是接踵而至的噩夢。李瑛不但失去了生母的庇佑,還多了一個危險的敵人,這太子還怎麼當下去?
開元十四年,第四件令李瑛脊背發涼的事件發生了,李隆基與大臣們提起,想要把武惠妃扶正,讓她當皇后。
可以預想的是,如果這項議程透過,李瑛就得靠邊站了。
在這十萬火急的關鍵時刻,有明事理的大臣說了句公道話:太子已立,武惠妃又已生下皇子,如果讓武惠妃成為皇后,她的兒子就成了嫡子,難道要改換太子嗎?想到立皇后換太子所帶來的政治影響,李隆基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
大臣的話,徹底斷了武惠妃的路,讓她再無成為皇后的可能。說起來武惠妃對皇后之位並不感冒,她只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太子。面對敵視她的外廷和並不糊塗的老公,勢單力薄的武惠妃也沒了主意,沒法搞出什麼么蛾子。
就這樣,內廷與外廷相安十年,直到開元二十三年。
此時的壽王已到了婚配的年齡,皇家為他安排了一門親事,對方是楊家的三女兒楊玉環。壽王見姑娘蠻漂亮的,欣然同意了這樁親事。別看壽王喜得愛妃,武惠妃卻一點都不開心。眼看壽王已長大成人,讓他當太子的事八字都沒一撇,這該如何是好呢?
就在這時,上天賜予武惠妃兩個機會:
李林甫買通宮裡的太監向武惠妃傳話,說會鼎力支援壽王;
武惠妃的女兒咸宜公主嫁給了楊洄。
一時間,武惠妃多了李林甫和楊家這兩大助力,政治實力暴漲。
楊洄娶了咸宜公主後,立即站隊武惠妃,幫丈母孃抓太子李瑛的小辮子。開元二十四年十月,楊洄有了新發現,原來李瑛近期總與鄂王和光王兩兄弟混在一起,三人經常湊在一塊喝酒發牢騷。
其實,這三名皇子發牢騷的內容我們也能猜到,無非是他們的母親都失寵了,父皇太薄情寡義云云。本來,喝酒發牢騷算不得什麼大事,可這事傳到武惠妃的耳朵裡,再經過武惠妃的運作,就變得不一般了。武惠妃哭得悲天蹌地,向李隆基打小報告:“太子和兩個王爺結黨,想要害死妾身和壽王,還說了陛下不少壞話,陛下一定要為我母子二人做主啊!”
李隆基臉色鐵青,第二天一上朝便與大臣們商量廢掉太子李瑛。李瑛運氣不錯,這時首席宰相張九齡挺身而出,幫他一個大忙。張九齡勸諫玄宗:“陛下踐祚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張九齡還講了一大套女人誤國的道理,希望李隆基能醒悟。
李隆基此時正深陷武惠妃的溫柔鄉中,哪能聽得進去這些大道理?不過,若沒有宰相的首肯,廢太子一事還需從長計議。
不是說武惠妃除了楊家外,還有一大強援李林甫嗎?他在這起事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李林甫在朝堂上一副老好人的嘴臉,誰也不得罪,私底下故意在太監面前叨咕了一句:“這是主上家的私事,陛下何必要問外人呢?”李林甫心裡清楚,這句話肯定被好事的太監一字不落地彙報給李隆基。李林甫的這句話有多少分量?古往今來宰相教唆皇帝違亂綱常時,這句話是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
這句話傳到李隆基耳朵裡時,李隆基愈發搖擺不定,想要用皇權挑戰一下閣權,學一學一意孤行的暴君前輩們。偏偏這時,武惠妃下了一步臭棋,險些讓她滿盤皆輸。
武惠妃覺得,問題的關鍵出在張九齡這個老頑固身上,解決了他,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於是,武惠妃派出心腹太監牛貴兒,讓他去勸說張九齡。
可惜,武惠妃的目光畢竟短淺,她低估了張九齡不容侵犯的道德操守。張九齡聽完牛貴兒的話,氣得直跺腳,一頓臭罵加大棒將牛貴兒趕出家門。
第二天早朝,張九齡將武惠妃收買自己的情況如實上報,李隆基一聽,心裡涼了半截。看樣子,一切都是愛妃搞的鬼,自己險些錯怪了太子。
李隆基何許人也?
他熬過了武則天時代,熬過了韋皇后時代,曾活在女權人物陰影下的李隆基深知後宮亂政的危害。李隆基可以容忍一個女人有政治頭腦,但絕不能容忍一個女人有半點野心。
可以說,武惠妃的做法,觸及了李隆基的底線。所以,從這以後,武惠妃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急轉直下。當然,這是後話,與我們今天的故事關聯不大。
雖說在這起事件中,李瑛總算是在張九齡的保護下逃過一劫,但李隆基卻更加忌憚他了,為什麼?李瑛總約兩個兄弟喝酒,還喜歡發牢騷,這是事實。沒有哪個皇帝願意看到,皇子與太子拉幫結夥,還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
李瑛人生中的最後一次危機,始於張九齡罷相。
老張年事已高對政務有心無力,再加上近年來朝中政治風波頻發,犯了些政治錯誤,被李隆基打發到荊州了,在退休前晚節不保被調離中央。就在張九齡調任的第二天,李隆基再次召集文武百官,與他們商討廢掉太子李瑛的事宜。
說到這,大家可能會比較迷惑,李隆基怎麼又把這件事翻出來了?
史料中的解釋不盡相同,光是《新唐書》與《舊唐書》,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舊唐書》稱,楊洄這小子又幫了丈母孃一把,在李隆基面前搖唇鼓舌,說太子李瑛和兩位兄弟(還是鄂王和光王)又湊到了一起,意欲不軌。這下,李隆基的敏感神經再次被觸動,所以再次將廢黜太子提上日程。
《新唐書》中的記載則不同,說的是太子李瑛這次又栽進了武惠妃的陷阱。什麼陷阱呢?就在前一天晚上,武惠妃派人假傳聖旨,稱宮裡有匪徒,讓李瑛趕緊派人救駕。李瑛接到訊息時,正在與鄂王和光王這兩個倒黴兄弟在一塊喝酒,聽聞陛下有難,三人連忙集合衛隊,衝進了皇宮。正所謂事急從權,皇子帶兵入宮雖為大忌,但事態緊急,三兄弟也未多想,只顧著衝進皇宮救駕了。
倒黴的三兄弟衝進皇宮,哪有什麼盜匪?只有武惠妃在那裡故作緊張地喊道:“來人吶!太子造反啦!”李隆基本來就是靠著政變起家的皇帝,他對政變的戒心比誰都重。李隆基立即採取行動,率禁軍三下五除二將三個皇子拿下。估計李瑛、李瑤、李琚是沒機會看到《水滸傳》了,否則他們在讀到林教頭誤入白虎節堂時,一定會潸然淚下:“這遭遇簡直與我們哥仨一模一樣呀。”
《新唐書》與《舊唐書》中講得截然不同,哪個才是真的呢?
此時已經不重要了,倒黴的三兄弟第二天就被貶為庶民,流放到不毛之地。在被公差押送到驛站時,李隆基賜死三人的詔書便尾隨而至,三兄弟連長安城門都沒出去,便被賜死於城東的驛站......
參考資料:
【《新唐書》、《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