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存在於歷史長河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看法。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適曾這樣說。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歷史,也適用於後世對他的評價。
對於胡適其人,大家對他的評價和議論向來譭譽參半。
他是近代偉大的思想啟蒙者,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思想等方面都多有建樹;但他在政治領域,卻多遭人詬病,立場的不堅定,個人思想的不成熟都為當時很多人所不理解。
譭譽參半的一生
1891年胡適出生在了上海,家中父親早亡,年僅23歲的母親早早守寡,帶著他非常辛苦的生活操勞。
母親的為人處世和思想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深深地影響了胡適,她對胡適的要求非常嚴格,尤其是在學問上,務必要求不求甚解,這也是胡適後來嚴謹的治學態度的原因。
胡適不辜負其母的希望,一路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隨後去往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
自小學習《孟子》、《論語》等舊文學的胡適,卻在美國深造後,深受其師杜威自由主義的影響,選擇摒棄舊文學,提倡新文學。
回國後,在隨之而來的反帝反封建的科學民主文化浪潮中,胡適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為新文化運動的進行添上他重要的一筆。
在1917年,胡適來到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在任教過程中他首先帶領學生開展反對文言文、推廣白話文的運動。
此外,他還成為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誌編輯,為新文化發聲,以筆為武器,從思想上救國,救民。
但在文學上成就極大的他,政治領域上卻不被人所待見。
1931年,日軍全面侵華,在中國為非作歹,人人得而誅之,工、農、商、學生等各個階層都奮起抗日,展開各種救亡運動。
當時一些愛國學生經常到街上游行或組建愛國隊伍尋找救國之方法,但在這樣危難的時刻,對於學生們的行為,胡適卻認為他們是在不務正業,還多次警告他們要以學業為主,理智愛國。
國家危難存亡之際,國不將國,人人的生死都是問題,還談何學業?
除此之外,在全面抗戰爆發後,蔣介石派遣胡適到美國進行抗戰的宣傳和籌集軍餉,但胡適到美國後卻並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只顧著自己的個人榮譽拿了三十多個博士的頭銜回來。
如此下來,原先十分看中他才華的文人墨客和商界政要,紛紛對他有了意見。
在中國大陸解放後,他瞻前顧後,既沒有到大陸也沒有跟隨蔣介石一起撤到臺灣,而是去了美國。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最後他的兒子與他離心,不願跟隨他一起去到美國,甚至公開批評他。
悲涼後代
身為一名高舉進步大旗的青年,胡適在婚姻上讓人大跌眼鏡,他遵從母親的意思,娶了一個裹著小腳的女人江冬秀,婚後與江冬秀共同育有二子一女。
大兒子出生於母親逝世後的第四個月,為了紀念母親,以及母親一直以來對後代的光宗耀祖的期望,取名為胡祖望。
胡祖望一生是個聽話孝順的孩子,他在胡適身邊的時間也最長。瞭解祖母的期望後他帶著全家人的寄託,在長大後考上了胡適的母校康奈爾大學,成為有名的工程師。
二女兒胡素斐是胡適最寵愛的小女兒,她於1920年出生於北京,為了紀念以前的女朋友陳哲衡,取了素斐這個名字。
這個女兒是胡適所有的溫柔化身,他傾注了全部的關愛在她身上。在胡素斐滿月酒時,他邀請了界內好友共同來慶賀,還在日記裡著重描寫了那天發生的所有事情。
只是剛長到五歲,胡素斐就因病去世了,當時的醫療和科技都不發達,無法挽留這個弱小的生命。
在她去世後,胡適一度陷入無限的自責和悔恨,怪自己的疏忽和缺少陪伴導致女兒的離世。
胡適終日借酒消愁,在午夜夢迴夢到小女兒時,他驚醒起身為胡素斐作下表達父親哀思的詩篇《素斐》。
小兒子1921年出生,為了紀念恩師杜威,他為孩子取名胡思杜,希望孩子可以像杜威所倡導的那樣自由一生。
自由與叛逆
這個孩子確實是“自由”的,胡適那段時間恰好是事業最忙碌的時候,他對胡思杜的關注度遠沒有前兩個孩子的多。
胡思杜一直在母親江冬秀身邊長大,見不到父親幾面,而江冬秀大字不識幾個,整日除了家務就是打麻將,對胡思杜的教育和思想形成根本起不到任何幫助。
在這樣的環境長大,胡思杜明顯長大後學業基礎薄弱,續航能力不足。在國內五星學習的胡思杜去了美國,但在美國的八年也並沒有讓他在學業上有多少成長,一連換了兩所學校都無法順利畢業。
這個時候的胡思杜已經與父親多有隔閡了,在最後胡適決定去往美國的時候他也沒有跟從,而是選擇留在北平。
幼時對自己教育階段的缺失,加上國內局勢的動盪,胡思杜寫下《對我父親——胡適的批判》掀起了批判胡適的浪潮。
長此以往的精神折磨使,得胡思杜最終選擇了自縊結束自己的一生,雙重打擊之下,胡適也病倒了。
胡適只剩下了胡祖望唯一一個兒子,胡祖望有一個兒子胡復,對於這個獨孫,胡適多有疼愛。
但這個孩子自小體弱多病,帶著從孃胎裡的病出生的他,雖然官至美勞工部爭議司司長,卻性格孤僻,與胡思杜一樣,終身未娶,對他如今66歲都未娶妻一事,外界也多有猜測。
結語
至此,胡適的後代到胡復這一輩算是徹底沒有了,也不知道在胡母看來,光宗耀祖的期望這些後輩算不算達成了。
胡適在歷史上留下的都是他的個人功績作為,卻不曾想到他的後代生活都如此坎坷。
世事無常,唯餘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