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佈在我國的貴州、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份,現有人口四百餘萬,是我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其人口數量位居少數民族第四位。
苗族也是一個歷史悠久,受壓迫較深而又富有革命鬥爭精神的偉大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偉大的苗族人民為了民族的生存,不僅歷經艱險地同大自然進行了艱苦卓絕地鬥爭,而且還前赴後繼地同歷代封建王朝和國民黨反動派推行的民族政策,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殊死戰鬥。
位於湖南省的西北部,地處湘、鄂、黔、渝四省交界處的湖南湘西,就是一個苗族自治州,這裡不僅山清水秀,更是人傑地靈,從古至今,名人輩出,孕育了一批批英雄豪傑。
尤其是在革命戰爭年代,有無數優秀的苗族同胞,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不畏生死,赴湯蹈火,前赴後繼,投入革命的洪流之中,用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凱歌,時至今日,仍然值得我們緬懷,令人奮進!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主人公李振軍同志,就是從湘西大地上走出來的一名苗族老八路。他從18歲開始,便投筆從戎奔赴抗日戰場,跟隨部隊南征北戰,立下了不朽功勳。
建國後,李振軍的成就更大,他擔任過廣州軍區副司令員,湖南省省委書記、省軍區政委,是湘潭大學恢復建校時首任校長,他還是武裝部隊的首任政委,擔任過軍事科學院政治部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等職。他的岳父是開國元帥,妻子是少將。那麼,在李振軍88歲的人生歷程中又有哪些傳奇經歷呢?
李振軍,1920年出生於湖南省鳳凰縣沱江鎮一個書香門第,世代都是苗族。聞名於海內外的世界級風景區張家界,就位於他的家鄉。李振軍的父親是前清秀才,與毛澤東的老師,“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是同榜秀才,也是最好的摯友。
有滿腹才華的秀才父親,自然從小就給予了李振軍很好的教育,幾歲就送他去學校讀書。李振軍也不負眾望,刻苦讀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後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地最好的學校沅醴中學就讀。
生逢亂世的李振軍,從小就親眼目睹了年年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民不聊生,早已在他的心裡種下了一顆革命的種子,希望透過讀書,尋找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來解救久困於戰亂之下的貧苦民眾,讓他們過上幸福安定的日子。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侵略者加快了侵華步伐,華北很快淪陷,日軍大肆南下。日軍鐵蹄所到之處,燒殺掠搶,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中華民族岌岌可危,幾乎到了亡種滅國的地步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必須站起來,打日本人去。
在抗日浪潮的一陣陣衝撞下,李振軍也被衝到了風尖浪口,他再也無心讀書了,雖然剛讀到中學的第二年,他要投筆從戎,上前線打日本侵略者去。
雖然當時抗日的隊伍主要有國民黨和共產黨領導的隊伍,但他更相信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他要去延安投奔八路軍,並且也得到了秀才父親的一致贊同。
恰好此時,徐特立趁著國共合作抗日的機遇,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湖南老家。老父親聽說故友徐特立從延安回來了,連忙帶著小兒子李振軍來到了徐特立的家裡拜訪,希望徐老給兒子李振軍寫一封介紹信,介紹他前往延安參加八路軍。
徐特立很是高興,便立即給李振軍寫了一封介紹信,向毛澤東介紹了李振軍。隨後,李振軍便懷揣著這封介紹信,穿過敵人的重重封鎖線,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迢迢,經歷艱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延安,成為了八路軍的一員,並且還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隨後,李振軍便被安排進入陝北公學和延安抗大,進行系統的馬列主義和軍事知識學習,作為政工幹部的重點培養物件,不久後,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以後,開啟了他的從政生涯。
李振軍也不負眾望,經過短暫的培訓後,就走馬上任,很快就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政工幹部,此後,他便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幾年,工作業績不斷得到精進,職位也不斷得到提升。到了1942年的時候,他就已經是冀中軍區抗三團大隊教導員了。
晉中軍區當時是屬於八路軍的一個二級軍區,司令員是呂正操將軍,下面有五個軍分割槽,下轄44個縣,八百萬人,部隊6.3萬人,因為太富有了,被稱為中國的“烏克蘭”,而日軍則稱其為“八路軍的兵站。”自然成為了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
1942年5月,為了儘快摧毀這個軍區,日軍調集重兵,發動了“五一大掃蕩”。日軍來勢洶湧,冀中軍區的著名抗三團突然被日偽軍重重包圍了,團長陳文彪等人率部迅速血戰突圍。面對強大的敵人,抗三團終因寡不敵眾被打散了。最後,只有部分指戰員順利突圍到了冀西山區。
第一大隊教導員李振軍眼見突圍不出去,他便默默地脫下八路軍軍裝,掩埋好槍支彈藥後,機智地化裝成一名普通百姓,準備混入逃難的人群逃出去。
可不幸的是,李振軍還是被敵人抓了起來,押送到東北阜新的一個煤礦幹體力活,受了很多的磨難,但他仍然堅強地挺著,並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號召煤礦工人一起尋找機會逃出去。
在煤礦挖了幾個月的煤之後,趁著日軍稍有放鬆的情況下,李振軍召集煤礦工人暴動,他們砸壞了門鎖,與日偽軍展開了殊死戰鬥,最終衝破了敵人的防線,逃了出來。一路上隱姓埋名,沿街乞討,東躲西藏,直到1943的時候,李振軍才回到晉察冀根據地,可謂是九死一生,總算撿回了一條人命。
李振軍回到部隊,經過嚴格地審查後,又被重新啟用,在冀中一軍分割槽某旅政治部擔任科長,繼續投入抗戰之中。抗日戰爭勝利後,李振軍擔任了晉察冀軍區補充團政委。不久後,他又來到東北,擔任第四野戰軍11縱隊32師96團政委,為解放東北全境作出了突出貢獻。
隨後,李振軍又先後參加了著名三大戰役中的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並取得了殲滅國民黨軍11師和成功阻擋國軍13軍的勝利。隨後,他又隨軍南下,參加了渡江戰役和贛南戰役等大型戰役,立下赫赫戰功的同時,他的身上也留下了大大小小不少的傷疤。
李振軍是一位傑出的政工幹部,他不僅擅長於從政,會打仗,而且還是一位文學素養很高的軍事將領,他很善於發現戰場上的英雄典範,並運用典型的力量加強部隊的政治思想教育。
如家喻戶曉的“董存瑞炸碉堡”,“軍中花木蘭”郭俊卿,還有黃祖示、歐陽海等等,這些英雄形象的故事,都是李振軍在軍中親眼見到,並記錄宣傳的真實事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時至今日,仍然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建國後,李振軍擔任過廣州軍區副政委、政治部主任,湖南省委書記、湘潭大學校長,武裝部隊首任政委、黨委副書記,軍事科學院政治部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等要職
60年代,李振軍被調到湖南工作,這裡是生他養他的家鄉,他熟知這裡的一切,可以很好的開展工作,數年後,他靠著自己的兢兢業業和可喜的政績,升為了湖南省省委書記,為湖南人民政權的建設,以及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他擔任湖南省委書記期間,湖南的教育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湘潭大學復辦。李振軍擔任了湘潭大學工作委員會領導,為湘潭大學復辦做出了突出貢獻。
湘潭大學復辦的起點很高,毛主席給予了高度關注,曾先後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知名高校,調進了300餘人的師資力量,李振軍擔任了湘潭大學復辦後的首任校長,使之成為了全國16所綜合性重點大學之一。
1983年4月,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成立,李振軍擔任了第一任政委。在任職期間,他十分注重人才培養,提出武警不僅要姓武,而且還要姓文,要做到文武雙全,他還大膽實行改革,為武警部隊的正規化和現代化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振軍的感情婚姻生活也是值得一提的,他娶了同是湖南湘西老鄉賀龍元帥的女兒賀捷生為妻。賀捷生是由母親揹著走完長征路的,也是一位資歷很深的老革命,並且還獲得了少將軍銜,兩人白頭偕老,十分恩愛。
2008年3月,李振軍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李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的革命精神永垂青史,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