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清朝的康熙帝在行宮暢春園駕崩,隨後康熙第四子胤禛繼位即雍正帝。雍正繼位後就公佈了康熙遺詔,不過雍正繼位卻在後世頗具爭議,但接下來要說的並不是探討雍正繼位的合法性,而是康熙為何在遺詔中叮囑雍正善待禮親王的後人。
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康熙遺詔》
據史書記載,康熙在臨終前召見雍正交代後事時就曾經跟他提到過善待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子禮親王代善一系後人,後來又在遺詔中以書面形式書寫再度交代雍正要善待禮親王代善的後人,那麼禮親王代善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康熙如此念他的恩情,以至於臨終前一再叮囑雍正善待其後人呢?
代善曾兩次讓位,對康熙的爺爺皇太極和父親順治有擁立之恩
禮親王是清朝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爵位之一,第一任禮親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嫡次子代善,在代善上面努爾哈赤還有一位嫡長子褚英,最初褚英被努爾哈赤授予執政貝勒身份,也就是相當於皇太子。
但褚英為人殘暴,不得人心,與清朝的開國功臣以及諸位兄弟都不和,還經常欺凌大臣和兄弟,因此褚英的惡行被以代善為首的皇子們和忍無可忍的大臣們向努爾哈赤檢舉控訴,努爾哈赤看褚英如此不得人心,還劣跡斑斑,於是廢除了褚英執政貝勒的身份,然後將其圈禁起來,後來褚英在圈禁時期還不安分,詛咒父親和眾兄弟,於是努爾哈赤震怒之下將其處死。
褚英死後代善就成為了努爾哈赤長子,也稱之為大貝勒,努爾哈赤後來更是讓代善做執政貝勒接替了褚英的位置,後來努爾哈赤還對外公佈:百年之後,諸幼子和大福晉都將交由大阿哥代善撫養。這就算是確立了代善作為努爾哈赤皇位繼承人的身份。
此後代善也確實對得起努爾哈赤的期望,代善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作戰十分英勇,也是戰功赫赫,因此代善更被努爾哈赤賜封為“古英巴圖魯”的名號,這個名號的意思就是像鋼鐵一般強硬的勇士,這是滿洲勇士最高的榮譽稱號,縱觀滿清歷史上只有代善一人獲得此稱號。
不過代善還是因為與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生母)有曖昧關係被猜忌,最終努爾哈赤借代善對前妻的兩個兒子嶽託和碩託不公為由宣佈罷免代善執政貝勒身份,並改為八大貝勒輪流執政,由於代善誠懇請罪,努爾哈赤保留了代善大貝勒的地位,仍命其參與執政。
代善如果不是因為這些原因,他很可能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繼承其位,成為後金的大汗。
後來努爾哈赤去世,由於努爾哈赤臨終前沒有定下汗位繼承人,因此當時還處於後金八貝勒共議朝政之時,就由八貝勒共同在八貝勒之中推舉汗位繼承人。
當時的八大貝勒分別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八人之中勢力深厚的是代善、莽古爾泰和皇太極,而汗位的繼承人選也基本在三人之中產生。
而這三人之中又以代善勢力最為深厚,代善本身就曾經一度是努爾哈赤的汗位繼承人,代善是努爾哈赤的嫡次子,是之前嫡長子褚英的親弟弟,褚英死後他的兒子杜度也得到努爾哈赤重用,手握重兵,杜度對親叔叔代善十分信服,一直以代善馬首是瞻。
除了杜度支援代善之外,代善的兒子們也早已成年統兵打仗,他的兒子嶽託、碩託等也早已手握重兵,所以說代善的勢力在八大貝勒中最為深厚,支持者也最多,不過代善並沒有繼承汗位,他在兒子嶽託和薩哈璘的建議下,認清了當時後金所處的形勢,並決定支援皇太極繼承汗位。
其實努爾哈赤是在寧遠敗於明朝薊遼督師袁崇煥之手後抑鬱而亡,而他死的時候後金局勢並不好,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下。
在後金內部,由於努爾哈赤訂立的八貝勒共議國政制度,使得努爾哈赤這些兒子和侄子勢力都非常強大,野心也逐漸強大,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濟格這些人都不是善茬,如果代善繼承了汗位,最起碼這三人都會給他帶來很大威脅;而且努爾哈赤的寧遠之敗讓八旗兵信心低落,再加上由於努爾哈赤晚年弊政激起了遼東人民的反抗,當時後金內部也是危機四伏。
同樣外部也有著很大的困擾,明朝薊遼督師袁崇煥利用寧遠大捷,廣修城池,訓練士卒,欲圖乘機收復失地;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也虎視眈眈伺機聯明反金;朝鮮國又積極聯絡皮島總兵毛文龍意圖助明朝反擊後金。
所以代善很有自知之明,他很清楚認識到自己即便真的當上汗位也未必能處理好這些危機,因此代善聽從了兒子們的建議,改為擁立既有赫赫戰功,還機敏睿智,善於操控權術,智勇雙全的皇太極。
因此來說代善對皇太極繼位有擁立之功。而且皇太極繼位之初是由代善、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以及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外加皇太極本人四大貝勒聯合執政,皇太極只是有汗位名號,核心權力其實是分散於四大貝勒之手中,皇太極的皇權並不集中。
後來又是代善主動放棄與皇太極平起平坐的地位,他主動謙退到皇太極之下,因此皇太極在後來集中皇權時囚禁了阿敏,將莽古爾泰降爵,但代善卻相對平穩,沒有受到太多的政治清算,並且在皇太極建立清朝後被封為禮親王。
到了後來皇太極倉促去世,由於皇太極沒有確立繼承人,所以剛剛建立的清朝又再次陷入皇位繼承人的僵局。皇太極去世後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又變成了皇太極的哥哥代善、弟弟多爾袞以及長子豪格。
但代善當時已經年老,他也不欲在過多參與政治紛爭,因此他對皇位態度並不積極,而皇位主要競爭者就是多爾袞和豪格。多爾袞想繼位,皇太極所統屬的兩黃旗重臣如索尼和鰲拜等人堅持不同意,豪格繼位的話多爾袞和弟弟多鐸所統屬的兩白旗也不會同意,因此局勢一度僵持不下。
這時候又是代善出來調和,代善主張如果豪格不能繼位,那就由皇太極的子嗣中挑選一人繼位。而多爾袞在鰲拜、索尼等人的施壓下不得不採取了折中策略,放棄了皇位,改為擁立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繼位也就是順治帝。
所以代善對皇太極和順治父子兩代人都有讓位和擁立之恩,本應屬於代善的位置,他讓給了皇太極,在第二次選擇時,代善又堅持選擇擁立皇太極的後人繼位,所以代善的這份擁立之功就足以讓皇太極之後的歷代皇帝銘記下去,可以說沒有代善讓位和擁立,也許都不會有後來康熙繼位。
代善的孫子傑書又輔佐康熙開創了“康熙盛世”
代善去世後他的親王爵位獲得世襲罔替待遇,他的第七子滿達海繼承了他的爵位,不過滿達海後來在多爾袞死後遭到順治政治清算,他藉著順治清除多爾袞的機會,大肆侵佔多爾袞睿親王府的財產,這件事在他去世後被人揭發出來,因此滿達海的兒子常阿岱被褫奪了禮親王爵位,順治命代善的第三子祜塞之子傑書承襲了爵位。
由於當時傑書已有康郡王封爵,因此傑書承襲代善的爵位後為康親王,雖然名號有變動,但世襲罔替的待遇卻轉到了傑書這一宗脈上。直到乾隆年間,乾隆恢復了禮親王爵位名號,並永遠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爵位,並讓傑書的孫子永恩承襲禮親王爵位,至此禮親王爵位名號才又恢復。
傑書是清朝宗室中最為能征善戰的人,他也是歷代禮親王爵位中僅次於祖父代善最有能力最有戰功的一位,為人驍勇善戰,還十分忠誠,因此康熙十分喜愛堂兄傑書。
傑書為康熙初中期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征討準噶爾部噶爾丹都做出巨大貢獻。
三藩之亂爆發時,臺灣鄭經也想趁機渾水摸魚,鄭經勾結三藩之一割據福建的耿精忠,企圖以福建為跳板攻入內陸。
康熙任命傑書為徵南大將軍,領精兵去福建平定耿精忠。傑書迅速地擊潰了耿精忠,迫使耿精忠投降,收復閩浙地區,粉碎了吳三桂想讓耿精忠在福建響應他的計劃。同時也打亂了企圖以福建為跳板進攻內陸的鄭經計劃。
後來鄭經還不死心企圖進攻福建,最終被傑書擊潰。傑書替康熙保住了東南沿海地區,穩定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局勢,這才使得康熙可以全力對付吳三桂,可以說平定三藩中傑書戰功不小。
傑書在從福建班師回京前夕還提拔啟用了姚啟聖和施琅,後來姚啟聖為福建總督,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兩人相互配合,最終在鄭經去世後成功迫降鄭經之子鄭克塽,收復了臺灣。也因此傑書對康熙收復臺灣也有舉薦人才之大功。
傑書在迫降耿精忠和擊退鄭經凱旋迴京後,康熙給予了他最隆重的凱旋之禮,康熙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盧溝橋迎接傑書,此後康親王傑書榮寵盛極一時,成為康熙最為倚重的心腹重臣之一。
後來康熙第一次御駕親征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康熙命自己的哥哥裕親王福全和弟弟恭親王常寧分統兩路大軍夾擊噶爾丹,命堂兄康親王傑書進駐歸化(即現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截斷了噶爾丹的退路,幫助康熙取得了第一次征討噶爾丹的勝利。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傑書在從歸化班師回朝途中病逝,享年53歲,康熙為此大為悲痛,給傑書上諡號為“良”。可以說傑書為康熙開創盛世做出巨大貢獻。
寫在最後
代善對皇太極和順治父子兩代人都有擁立之功,其孫杰書為康熙開創盛世又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沒有代善和傑書祖孫二人康熙未必能當上皇帝,也未必能坐穩皇位,因此康熙在臨終時還念念不忘禮親王一系對帝王這一系的輔助,所以一再叮囑雍正要善待禮親王一系後人。
代善在關鍵的選擇時刻做出了明智選擇,消弭了清朝內部的權力爭端,如果代善在清朝的歷史節點上做出不同選擇都會改變清朝歷史走向,因此代善對清朝初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傑書為康熙取得三藩之亂的勝利和收復臺灣奠定了基礎,在軍事上對康熙貢獻良多,兼之忠心耿耿,因此傑書深得康熙信任,對康熙開創盛世立下大功。
因此憑著代善和傑書祖孫二人對清朝的巨大貢獻,就足以值得換來康熙一句臨終囑託。
參考資料:《清實錄》、《清史稿》、《嘯亭雜錄》、《八旗通志》、《清初內國史院滿文件案譯編》
文/小島知風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