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大多數朝代都是名將輩出的,尤其是統治中國超過二百年的實力較強的王朝,名將自然是必不可少,例如漢朝就有衛青、霍去病等猛將,唐朝也有李靖、薛仁貴等名將保國安民。但是有一個朝代卻是例外,那就是清朝。
清朝統治中國接近三百年,卻並沒有拿得出手的名將,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清朝武將地位下降,雖然也有是實力較強的武將,但是存在感不高。另外,清朝前期的國力較強,政策也比較開明,與外族政權關係和睦,外患較少。
(一)武將地位下降,存在感不高
其實從宋朝開始,我國封建王朝的武將地位就開始下降了,北宋重文輕武,多年來遭受遼國和金國的欺凌。南宋的岳飛和韓世忠等名將也飽受朝廷文臣的排擠。在這之後,元朝短命,明朝和清朝都在政治建設上比較重視,著名的文臣較多,在政治上建樹頗多,百姓生活安定,這也幫助他們統治了中國較長時間。
到了清朝,相繼設立了軍機處、上書房等行政中樞,以文治國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隨之而來的是武將的地位不斷下降,前期比較出名的當屬康熙朝平定三藩的周培公、圖海以及雍正朝率兵征服青海的大將軍年羹堯。後期比較出名的是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曾國藩、左宗棠等等。
這些將領的名氣不大,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大多數是儒將,不僅帶兵,而且從政。像年羹堯、圖海等將領,往往戰爭時掌控軍權,但戰爭結束得比較快,結束之後就不再掌兵了,以上種種原因之下,導致他們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並不高。
(二)清朝前期國力較強,外患較少
除了武將地位下降之外,清朝武將存在感較低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清朝對待外敵的政策較好,這讓清朝的外患是非常少的。清朝在沒有統一全國之前,就頻繁地採取和親政策,尤其是與蒙古通婚頻繁,這樣的政策拉近了清朝與蒙古之間的關係,蒙古也得以安心的臣服與清朝,雙方和睦共處,很少有戰事發生。這樣一來,武將們就顯得沒有用武之地,很難建功立業,也就沒有名將出現了。
到了清朝後期,我國的軍事實力大幅度落後於西方列強,面對英國、法國等西方強敵的入侵更是屢戰屢敗,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勇猛的將軍也抵擋不住對方先進的槍械和火炮,自然而然也就更加沒有名將誕生了。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只有在亂世才會出現名將,名將的出現也需要擁有天時地利和培養他的土壤。清朝前期政治策略獨到,邊患較少,清朝後期與外敵實力差距巨大,將軍想要取勝太過艱難。
故而,在以上兩點原因的作用之下,將軍們很難在清朝的統治時期取得較多的戰功,自然而然也就無法成為名將、進而留芳青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