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軍事才能非常高,在他長達22年的軍事生涯中,他指揮了多場經典戰戰役。毛主席指揮的戰役通常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而聞名,經常在敵人以為自己穩操勝券的時候,給對方致命一擊。
此外,毛主席很多出其不意的操作還經常將敵人弄得一頭霧水。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一些戰爭就有他指揮的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役,四渡赤水等戰役。今天要講的是毛主席指揮的第三次反圍剿戰役,此次戰役充分顯示出了毛主席“不按套路出牌”的套路,非常的精彩。
蔣介石為了第三次“圍剿”能夠取得勝利,下了很大的決心和本錢,光派兵的人數就足足是紅軍兵力的十倍。在應對來勢洶洶的國民黨軍隊時,毛主席不慌不忙,下令讓全體部隊原地睡上三天,最終成功破局,讓蔣介石自愧不如。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中到底有何緣由?
蔣介石下血本發動第三次“圍剿”
故事的最開始,還要從第一次反圍剿戰役說起。
隨著軍閥混戰的結束,國民黨轉而將槍口對準了紅軍,但因為當時共產黨的勢力還比較弱小,人少、裝置也落後,所以國民黨第一次圍剿的時候並沒有將紅軍放在眼裡,只派了十萬軍隊。
雖然那時紅軍人更少,但是依然靠著“誘敵深入”的戰術取得了勝利,五天內就打了兩個勝仗,最後還將國民黨的師長張輝瓚活捉了。
第二次反圍剿戰役的時候,蔣介石相對比較重視了一些,總共派了20萬軍隊,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採用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方針。而我軍仍然採用了“誘敵深入”的戰術,最後將國民黨軍隊打得落花流水,這一次殲滅了3萬多人,繳獲了大量的物資。
連續兩次的失利讓蔣介石大為惱火,第二次反圍剿戰役僅僅過去了不到三十天,蔣介石就發動了第三次對紅軍的圍剿。而且這次蔣介石下了血本,派了整整30萬軍隊,其中三分之一都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可以看得出來,這一次蔣介石是真的下了血本了,與前兩次比起來,不論是部隊規模還是軍事裝備上都上了一個臺階。
而當時紅軍總共才3萬人,這多於我方十倍的兵力,明擺著是要將紅軍徹底殲滅的心思。且紅軍不僅人數上不佔優勢,軍事裝備上更是差了不止一星半點。
面對這樣懸殊的差距,硬碰硬是完全不可取的,毛主席當即決定: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先撤退。
毛主席的“磨盤戰術”
面對國民黨的30萬大軍,毛主席沒有任何猶豫,直接選擇讓紅軍都撤回根據地,靜待更好的時機。這讓蔣介石十分的得意,因為紅軍直接撤回根據地後,蔣介石不費一兵一卒直接佔領了瑞金等地。在蔣介石的眼中,這大概就和不戰而退、棄城而逃差不多,心中一定覺得紅軍是灰頭土臉地望風而逃了。
實際上,這只是紅軍暫時性的撤退。自秋收起義之後,毛主席帶領紅軍一路走來,取得了很多次勝利,在黨內的聲望很高,以少勝多的例子更是不勝列舉,因此紅軍都很相信毛主席。
很快,毛主席提出了他非常著名的“磨盤戰術”,並且堅信只要依靠這個戰術,紅軍完全可以僅僅憑藉3萬人在國民黨的眼皮子底下來回穿插,將他們耍的團團轉都沒問題。
什麼是磨盤戰術?該戰術的精髓在於不和敵人發生正面衝突,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像磨盤一樣不斷地消磨敵人,瞅準時機找機會消滅敵人。實際操作時,紅軍利用自身熟悉地形的優勢,將敵人放進來,然後在地形的掩護下,在敵人還沒有來得及合攏的地方進行穿插轉移,在轉移成功後,再伺機從敵人的後方進行有效打擊。
“磨盤戰術”的效果
蔣介石在第一次對紅軍進行圍剿時就犯了輕敵的大忌,很顯然,這一次他依舊沒有記住第一次的教訓。
在晚上,國民黨為找到了紅軍的蹤跡,而歡天喜地地進行包圍時,紅軍早就找到了突破口,不費一點吹灰之力就逃出了國民黨的包圍圈,聚集在蓮塘,等待攻擊的好時機。終於在第三天等到了機會,紅軍對國民黨上官雲相的師團發動了突然襲擊,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很快,上官雲相的部隊便潰散了。
“磨盤戰術”第一次便完成得十分成功,士氣十分高漲,於是在第四天,紅軍又襲擊了郝夢齡的部隊。
郝夢齡雖然知道紅軍可能會有襲擊,但沒有料到第二次襲擊會來的如此之快,所以並沒有什麼過多的防備,再加上國民黨派來的軍隊太多,很多人都存在僥倖心理,誰也不會覺得自己就是紅軍下一個襲擊的目標,所以最終,紅軍又一次取得了勝利。
在連續取得兩次勝利之後,紅軍又迅速撤離之前的區域,急行軍三天來到了黃陂。同前兩次一樣,仍然是在夜間發動攻擊,這次的倒黴蛋是國民黨毛炳文的部隊。對方仍然沒有什麼防備,很多敵人還是睡夢中就被紅軍殲滅了。
就在這短短一個周左右的時間,紅軍利用“磨盤戰術”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戰果,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取得了三次勝利。不僅逃出了敵人的層層包圍,還繳獲了大量的軍需物資。紅軍這邊氣氛一片喜氣洋洋,那麼相對的,蔣介石那邊可就不那麼美好了。
毛主席下令讓全軍就地睡覺三天
在順利到達黃陂並殲滅敵軍後,紅軍的危機並沒有解除,反而還被蔣介石盯上了。蔣介石在接到訊息之後很快就推斷出:紅軍在和毛文炳作戰後,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撤退。這讓蔣介石精神為之一振,他很快下令讓周圍各方大軍都圍向黃陂。
此時的紅軍已經很疲憊了,前面連續兩天的作戰再加上三天的急行軍,急行軍後又馬不停蹄地與毛文炳作戰,中途根本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就算是鐵打的人,此刻都需要休息了。但是大家都很明白自己已經暴露了行蹤,蔣介石一定不會放過這次機會。
紅軍派出去的各個方向的偵察兵帶回來的訊息,也印證了大家的想法,幾乎各個方向都有大批的國民黨軍隊趕過來。幾乎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這簡直就是生死一線。
可就在這個時候,毛主席突然釋出了一個奇怪的命令——全軍原地休息,就地睡上三天覺。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當時的紅軍戰士,那必然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那毛主席為什麼要下這樣一個命令?
對紅軍來說,這是極其重要的三天,這關乎著他們最後能否活著。國民黨隨時都有可能趕來,如果國民黨在三天之內到達黃陂,那麼紅軍完全就是在步毛文炳的後塵,很可能在睡夢中被敵人殲滅。
但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國民黨軍隊竟真的沒有在三天之內趕到黃陂。對於這樣的結果,讓人不得不感嘆毛主席的料事如神。
毛主席在和蔣介石的交鋒中,早就摸透了蔣介石的性格和行事風格,他明白蔣介石早就搞清楚了紅軍慣用的戰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撤。因此,毛主席預判了蔣介石的預判,根據蔣介石的心理,他一定認為紅軍會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找機會逃跑。基於這種心理,蔣介石的第一選擇一定不是直奔黃陂而去,而是在沿途搜尋紅軍的蹤跡,防止紅軍再一次逃走。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國民黨勢必會減慢行軍的速度,才能確保萬無一失,所以也就造成了國民黨整整3天也沒有到達黃陂。
蔣介石一定想不到,紅軍就這樣在黃陂睡了整整三天的覺,把之前沒養好的精力全都養回來了。事實又一次證明,毛主席的戰略戰術要比蔣介石高明太多,古人說的“藝高人膽大”大概說的就是毛主席這樣的人吧。
事實上,毛主席並不是十分莽撞和倉促地決定在黃陂休息的。對於黃陂的地形,毛主席都曾有過詳細的勘察,對於各種可能會出現的突發情況,毛主席心中也早就做好了預案。黃陂地處於湖北省東部,森林資源豐富,即使國民黨趕到黃陂,最先封鎖的地區一定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村口等區域,紅軍完全可以進入周邊的密林大山中與國民黨周旋。
要知道,國民黨攜帶的很多重武器在密林中是無法施展的,從這個方面來看,國民黨的軍隊離得越近,反而更加有利於紅軍逃出國民黨的包圍圈。
紅軍在養精蓄銳三天後,個個又重新精力煥發,但趕到黃陂周圍的國民黨士兵此時反而是風塵僕僕、疲憊不堪,我軍正好趁此機會擺脫了國民黨的合圍。
最後毛主席再使一招調虎離山之計,讓羅炳輝和譚震林帶領12軍吸引國民黨的主力軍。12軍使了一些障眼法,果真讓蔣介石以為這是紅軍的主力部隊,連忙率軍對其進行攻擊,12軍也不戀戰,直接向著高山逃走。而紅軍主力也正好趁此機會,徹底逃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國民黨雖然裝備十分精良,但在爬山追擊時卻顯得尤其累贅,最後只得放棄了這次圍剿。
真的不得不感嘆毛主席的用兵如神,假如不是毛主席在戰術上十分了得,這次反圍剿的勝負真的很難說。也正是在毛主席的帶領下,中國共產黨才能慢慢壯大起來,可以說毛主席對中國共產黨的貢獻是無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