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充斥著對於神權的推崇。在古代商周時期,人們便把皇帝稱之為“天子”,意為上天的代言人。而在豐富的神性文化影響下,古代人們,特別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對自己的死後之境格外的關注,於是便有了繁瑣的喪葬方式,恢弘大氣的墓穴以及珍寶遍地的陪葬品。
作為古代的帝王,則更是大張旗鼓,史上秦始皇為了修建自己的陵墓,曾經動用了幾十萬勞動力來修建自己的皇陵。在死後的陪葬品更是金塊珠礫數不勝數,甚至還有活人陪葬的記載!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金縷玉衣,便是存在於古代達官顯貴、身份地位顯赫的人群之中的一種陪葬物品。
一、金縷玉衣的歷史由來:
據記載金縷玉衣在歷史上最早的可考文獻出現於西漢時期,根據《西京雜誌》中記載有一物品稱之為“珠襦玉匣”,指的就是這金縷玉衣。其中記載漢代的帝王下葬之時,全身都要穿戴這“珠襦玉匣”。當時的人們相信玉石可以封存人的精氣不洩露,同時可以溫養靈魂。使得人死後可以屍身不朽,乃至永存世間。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當時在位期間,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為自己尋求永生的秘訣。最終就有人想出,人死之後靈魂會離開軀體消散於世間,屍體也會很快腐朽。於是就用這玉石打造的玉衣,來將人的靈魂永遠地封存在軀體之中,這樣在未來的某一天人就可以再次復活!
當然這種說法也只是留存於傳說之中,在現代人透過科學的思想來看,人死不能復生這是常識問題。可在當時就幾乎是歷代君王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在金縷玉衣出現以後變成了權勢的象徵,後來也演變出了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等。
二、金縷玉衣製作工藝極為複雜,價值連城:
要打造這麼一件所謂的金縷玉衣,在當時漢代可謂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首先,要根據墓主人的身高、體型來嚴格、精密地計算金縷玉衣的每個細節的大小。因為周身乃是玉石用金絲聯結而成,幾乎沒有延展性,幾乎稍有差池便會出現不合身,墓主人死後無法穿戴的尷尬局面。
在經過了精密的計算之後,便要開始準備原材料。一件金縷玉衣,從我國博物館陳列而出的我國出土的所有金縷玉衣來看,一件金縷玉衣至少需要兩千多塊玉塊構成。而且玉塊的大小、厚薄、顏色都要求統一。
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但是我們如果要放在漢朝時期來看的話便可以體會到這是如何的困難!首先玉石的原石,裡面不同部位的顏色是不一樣的,而我們要打磨出兩千多片顏色相近的玉塊首先需要的原石數量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每塊原石的中心部位通常只能夠打磨出四到五片玉片。
而金縷玉衣的周身觀看的話,極為的平整統一就如同我們家家戶戶都有所使用的一件日常用品----竹製涼蓆一樣。而竹子打磨容易,玉石可就難了,在現在透過使用各種科技化產物,電動打磨機器人們依舊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製作出一塊精美的玉牌。
而在當時人們用來打磨的工具無非就是一些銅器或者用石器來進行打磨,要打磨到表面光滑大小一致是一件難如登天的事情。可以這麼說,一件金縷玉衣製造成功的背後就有可能有十件乃至更多數量的失敗!
打磨完玉片後,還有最後一道工序。那就是熔金成絲,以金為線來將玉牌一塊塊地連結起來。而熔金屬需要極高的溫度。而且金絲不像絲線一樣柔軟,這看似簡單的穿針引線工作也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才能完成的。同時金縷玉衣完成之後需要等到墓主人百年之後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期間的運輸、儲存途徑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也正因為金縷玉衣的製作極為不易,價值極為高昂。使得金縷玉衣乃至身穿金縷玉衣的帝王權貴們都會被盜墓賊們所盯上。可就是這樣的金縷玉衣,其中玉石的價格怕是要高於那些金絲的價格,但是奇怪的是被盜墓賊光顧過的墓穴裡邊,盜墓賊卻只拿金絲不動玉衣,這離奇的一點令考古學家們十分不解。
三、只抽金絲,卻不碰玉衣的原因:
歷史上有記載的盜墓一行,發源於三國時期戰事紛亂。曹操曾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位從事分經定穴,開幕倒鬥來充軍餉的行當。可在後來的《三國志·魏文帝本紀》中有著這樣的一句話“漢氏諸陵無不發掘,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
意思是“漢代留存至今(三國時期)的墓穴已經幾乎全都被盜墓組織所踏足,用火燒金縷玉衣取其金絲,連墓主人的屍體也一併燒燬。”
我國至今也只在諸多古代王公貴族的墓穴中發掘出了十餘套金縷玉衣。其中發現出現的年代最早的是西漢楚國第三代王劉戊的墓穴,其身著的金縷玉衣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最早的金縷玉衣。
而且這幅金縷玉衣極為的奢侈,在之後發掘出的其他金縷玉衣所使用的玉片數量大多在兩千至三千左右,而這幅金縷玉衣的玉片數量達到了4248片,是我國發掘的使用玉片數量最多的一套金縷玉衣。而且通體玉片使用新疆和田玉,極為的奢侈。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考古學家在進行對這座墓的發掘研究工作的時候,在墓道的位置發現了地上散落的玉片。這就不禁令專家們隨之捏了一把汗,按常理說墓道的位置應該不會散落有這些貴重物品的。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座墓已經被盜墓團伙捷足先登了!這樣的猜測不禁令專家們加快了發掘的速度。
而隨著主墓室的發掘完成,人們在墓門的位置發現了散落一地的玉片,每一個玉片上面都有孔,有的玉片上還有殘存的金絲。這無疑是一套完整的金縷玉衣,如果完好無損地發掘出來,一定對完善西漢時期的歷史有著長足的貢獻。但此時看到這樣一片狼藉,所有人的心中都無比憤怒。
考古學家後來只能將這些殘存的玉片收集起來,將一些破碎的玉片重新花費大量時間拼湊在一起。並利用金絲來儘量還原金縷玉衣的原貌。據統計,光是修復金縷玉衣用的金絲就價值達到八十多萬!這樣的耗費,令眾人為之惋惜的同時也不禁為之疑惑。為什麼盜墓賊只帶走了金絲,卻把這成百上千的玉片給當做垃圾一樣隨處丟棄,踩在腳底。
要知道,就算在今天,玉石的衡量和金子也不一樣,金子有著自己嚴格標準的價格,但是玉石作為一種有著文化底蘊的寶物卻不一樣。一塊玉石的原石價格可能遠遠不及同等重量的黃金,但是經過雕刻出來的一些藝術品卻可能賣到遠超同重量黃金的價格。
而且這些西漢時期的和田玉,數量又是極為眾多,如果全部收集起來,價格可能不會比那些黃金廉價多少。但是盜墓賊卻視之如糞土一般,如果說盜墓賊臨時良心發現,心想給墓主人留下一些東西,那打死我都不信!
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盜墓團伙的此舉著實困惑了一眾專家們,不僅此墓穴,發掘出有金縷玉衣的其他墓穴也有被盜墓賊捷足先登的情況。和現在的情況是幾乎一致的,盜墓團伙也是費盡心思,不惜花費時間取出金縷玉衣上的金絲,但卻將玉片給當垃圾一般丟棄掉。
1.容易引人耳目,不方便攜帶:
但其實在發掘墓穴的時候,沒有充足的時間給專家們思考這些問題。但等閒下來仔細推敲,其實真實的原因也並不難猜。首先,金縷玉衣上的玉片在渾然一體的時候可以賣出高價,但是散落之後單獨的一片片玉牌,價格確實大不如前。比起同等重量的黃金遠遠不如!而且玉牌的數量極為龐大,攜帶也不方便。
既然散落的玉片價格大不如前,那如果是完整地將金縷玉衣運出墓穴呢?這個問題其實就更簡單了。首先,我們先不說盜墓團伙到底有沒有能力將極為沉重的金縷玉衣完好無損地運出墓穴。哪怕是盜墓團伙完好無損的將金縷玉衣帶出了墓穴,可是,誰敢明目張膽的把這麼一件國寶級的文物拿出來在市場上售賣呢?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有這麼一件寶物在手,哪怕你不拿出去售賣,也難保不會被有心人惦記。而拿出去售賣則更不可能了,這無疑是挑釁官衙門,大搖大擺地說:“我是盜墓賊,快來抓我吧!”而盜墓賊顯然也不是傻子,深深地清楚這一點。
而黃金則不一樣了,拿出去隨便熔鍊,便可以改頭換面,而且黃金幾乎不會有大幅度的價格的跌落,更為保險,攜帶也是極為方便。所以盜墓團伙自然是選擇價效比高的黃金了!
2.靈異的“玉吸魂之說”:
還有一種說法就比較的靈異了。話說這自從三國時期,曹操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位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傳承。在這些盜墓群體中,慢慢也發展出了一些不成文的規矩。比如近些年在《盜墓筆記》、《鬼吹燈》中所出現的一些被熒幕前大眾熟知的一些諸如盜墓人群每次進入古墓都要在墓穴的東南角點上一支紅蠟燭,稱之為“雞鳴燈”。
俗話說“雞鳴燈滅不摸金”,意思是假如在倒斗的過程中,在墓穴東南角的蠟燭熄滅的話(墓穴幾乎是封閉情況,不存在風吹滅的可能),則是墓主人不歡迎你們,這個時候應該迅速對著墓穴中棺槨的方向磕上三個響頭,迅速退出古墓。
如果繼續摸金,便有可能觸怒墓主人,染上“不乾淨”的東西。輕則大病一場,重則直接喪命。這些傳統其實並不是電視劇為了塑造靈異的氛圍捏造出來的,“雞鳴燈滅不摸金”的傳統是有據可查的。古人一直深信不疑玉石的養魂,封魄之效果。
歷史上就有古墓之中的墓主人嘴裡含著一塊玉石下葬,還有透過使用玉石封堵人身上所有的開口部位,諸如嘴巴、鼻子、耳朵、肛門等,都是用來將已故之人的靈魂封存在軀殼之中。
而在盜墓群體中便有這樣一種說法,這些和屍體常年待在一起的貼身玉石更是吸附了墓主人生前的怨念與魂魄。是為大凶之物,所以盜墓群體出於忌諱而不將那些古墓中的玉石帶出古墓。
而這種說法雖然具有玄幻色彩,但是小編個人認為也並不是沒有一點道理。因為中國古代的迷信情況是有的,並且對於未知的東西我們抱有敬畏,不去斷言它有,但也不去否認它的存在。
總結:
諸如金縷玉衣這種文物,對於完善中國的古代歷史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所孕育而出的產物。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而盜墓行為不僅是對墓主人的褻瀆,更是對中華文化的破壞。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嚴打盜墓團伙,盜墓賊這個群體在當今社會也已是銷聲匿跡。這樣的結局是令全中國人民寬慰的結局,中華民族的文化不容許被任何人破壞!
而對於盜墓群體,只取金絲卻丟棄玉石的原因我們也介紹完了,對此螢幕前的你有什麼其他見解嗎?歡迎互相討論!
本文由歷史關鑑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