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多來,影響未來一個時期中歐關係發展的幾件大事接連發生,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連續3次發表答記者問回應熱點涉華議題,頻度實屬罕見。
當地時間9月15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歐盟版年度國情諮文”。在這份題為“強化我們聯盟靈魂”的諮文中,馮德萊恩公佈了未來歐盟將要展開的多項計劃,其中包括名為“全球門戶”計劃的基建計劃、歐盟版“印太戰略”、綠色新政、數字轉型等計劃和專案。
這些雄心勃勃的計劃和專案幾乎都與中國有關。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歐洲版在題為《馮德萊恩的“潛臺詞”:一切與中國有關》的評論中指出:“在歐洲的核心優先事項背後,都是中國的影子。”
馮德萊恩在諮文中明確強調:“中國是一個競爭者,甚至是對手,但同時也是戰勝全球環境問題以及同14億消費者進行貿易往來的夥伴。內容廣泛的投資協議旨在為歐盟企業爭取同等的競爭條件,並將持續性發展作為必須履行的義務。”
在馮德萊恩釋出諮文的同一天,歐洲議會表決透過《新歐中戰略報告》。報告稱,中國是歐盟的合作和談判夥伴,但正日益成為歐盟的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呼籲歐盟制定更加自信、全面、一致的對華戰略,塑造符合自身價值觀的對華關係。
就目前歐盟對華關係三大定位(合作者、談判對手和制度性競爭對手),歐洲議會提出要更新為“六大支柱”,即合作應對全球挑戰、重視國際規則和人權、識別風險和脆弱性、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建立夥伴關係、培養戰略自主權、捍衛歐洲的利益和價值觀。
當地時間9月15日,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對此作出回應,指出該報告一方面認為中國是歐盟的“合作和談判夥伴”,另一方面大幅渲染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差異,突出中歐是“制度性對手”,這種說法無益於改善和發展中歐關係,不能認同。特別是報告妄評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外交政策,基於偏見和謊言對涉港、涉疆、臺灣等問題指手畫腳,粗暴干涉中國內政,違背了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和歐方在有關問題上的承諾,中方對此表示堅決反對。
中歐建交40多年來的經驗表明,雙方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在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上的差異沒有也不應成為合作的障礙。中歐關係行穩致遠的關鍵是要堅持相互尊重和對話合作。在當前全球性挑戰交織上升的複雜形勢下,中歐關係尤其不應被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裹挾綁架,衝突對抗對雙方和全世界都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近來,一些歐洲政客不斷髮表錯誤言論,嚴重干擾中歐關係的正常發展。儘管這其中有歐洲內部的政治和博弈因素,但把“時間軸”拉長後可以看到,美國因素無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美國把中國定為“戰略競爭對手”,歐洲隨後就把中國定為“制度性競爭對手”;美國發動對中國的貿易戰,歐洲則出臺了外商投資、自由貿易等一系列規定。雖然歐洲一再強調“獨立自主”,但在安全、科技、經貿等領域仍然對美國有依賴,因此不得不迎合美國。
同時也應看到,歐洲與美國也不完全是鐵板一塊。歐洲本身有自己的戰略利益,特別是在中歐利益深度交織的情況下,歐洲並不願意為了配合美國而令自身利益受損。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階代表博雷利認為:“中國不是我們的戰略威脅,我們有許多共同之處。”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表示:“與中國的關係很重要,具有戰略意義。”
客觀地講,中歐深化務實合作的基礎從未改變,中歐在經貿、氣候變化、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眾多領域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疫情之下,中歐經貿合作展現出了強勁的韌性。歐盟統計局資料顯示,2020年歐盟對中國出口和進口實現雙增長,其中出口增長2.2%,進口增長5.6%,中歐貿易總額達5680億歐元(約合43139億元人民幣),中國首次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商務部資料顯示,2020年中歐雙方企業投資信心不減,歐盟對華直接投資57億美元,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47億美元。今年3月1日,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生效,這是近年來中歐之間首個重大貿易協定,對深化中歐經貿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尤其令人期待的是,中國與歐盟在氣候變化領域已攜手合作多年,雙方在這一領域具有很大互補性。在中歐各自提出相關減排和碳中和目標後,雙方在節能減排、新能源、綠色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必將進一步加強;中歐在生物多樣性、全球抗擊疫情等方面的合作也必將深化。對於中國的減排目標,馮德萊恩在諮文演講中也不得不讚嘆:“習近平主席為中國設定的(氣候)目標令人鼓舞。”
中歐之間沒有重大利害衝突,也沒有地緣政治矛盾,歐洲沒有必要隨美國起舞。中歐之間應繼續堅持全面戰略伙伴的定位,妥善管控分歧、深化務實合作,並在後疫情時代,共同促進世界經濟復甦,攜手為這個多變的世界增添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高偉東)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