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蝦稻綜合種養模式技術要點
_彭德炎
蝦稻綜合種養模式就是在經過改造的稻田內養殖小龍蝦的同時種植水稻,全程不使用任何的化學肥料、農藥和激素,讓稻田中的蟲卵與雜草成為小龍蝦的天然飼料,小龍蝦的排洩物成為水稻生長所需的肥料,進而實現良性互利的種養綜合化迴圈模式。
1 水稻種植技術要點
1.1 水稻的播種和移栽 蝦稻綜合種養模式應選擇高產優質、耐肥、抗倒伏、抗病蟲害且生長日期合適的水稻品種,5月底開始播種育秧,而移栽選擇在 6 月底左右,移栽水稻秧苗時應該預留出通道,即每隔 6~8m 預留出 1m 不插稻秧,便於後續的給小龍蝦投餌和下籠,這樣也有助於稻田水體的流動和暢通,給蝦的成長提供足量的溶解氧。
1.2 科學化施肥 稻秧移栽前的 7~10d,對稻田翻耕,並對每畝稻田施有機肥料 3000kg 和生物複合肥料 150~225kg。而在水稻的返青期與分櫱期每畝追加 75kg 的尿素,水稻的孕穗期每畝追加 75kg 複合肥,追肥前必須對稻田中的水位進行觀察,對過高的水需要進行排水,施肥時必須保證蝦全部已經進入到蝦溝中,等到稻田中的田泥吸收了肥料之後再重新進行灌水。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蝦的排洩物可以給水稻的生長提供養料,因此,在水稻的栽培過程中可以降低施加水稻肥料的量。
1.3 對稻田的水位進行管理 水稻移栽後,稻田內的應該保持淺水位,通常水位保持在 3~5cm,水稻移栽 10d 以後要進行曬田,這時必須注意保持蝦溝水位正常,稻田在輕曬以後要進行重新灌水,此後伴隨著蝦稻共生時間的推進不斷的加深水位。當水稻生長到抽穗期、揚花期、灌漿期,稻田內都可持較高水位,達到 25cm 左右,以保持水稻和蝦共生的良好狀態。
1.4 稻田病蟲害的防治 蝦稻綜合種養模式出現的病蟲害必須採用多種防治方法綜合進行。首先要做好水稻的栽培與管理工作,必須控制肥料的追施量和保持稻田溼潤;物理防治法可以使用誘蟲燈具、天敵等去捕殺害蟲;化學防治需要選擇低毒高效率的生物化藥劑,不能夠使用含菊酯類的農藥,通常選擇使用氯蟲苯甲醯胺防治螟蟲,而防治稻瘟病可以採用稻瘟靈或三環唑等、防治水稻紋枯病採用噻呋醯胺。
2 稻田小龍蝦的養殖技術
2.1 稻田蝦溝的開挖 當在稻田田埂的蝦溝開挖時,必須為機耕預留出通道,可用蝦溝開挖時多餘的田泥來加固稻田埂。通常蝦溝的開挖標準為下底寬度為 1.7m 左右,上口寬度為 4m 左右,蝦溝的深度在 1.5m 左右,呈現環狀。倘若稻田的面積比較大,可在稻田的中央開挖“十”字形或“井”字形的蝦溝,但蝦溝開挖面積不可超過稻田總面積的 10%,也需要在稻田的兩個角設定排水口與進水口,同時,加裝 25 目不鏽鋼網和高度為 0.6m 的塑膠膜,以有效預防小龍蝦逃跑。
2.2 稻田內蝦苗的投放 應該把蝦苗投放入稻田中的蝦溝內,蝦苗的重量每隻大概在 25g 左右,投放雌雄比為 3:1,蝦苗投放時必須注意不可過於集中,通常每畝稻田中投放的蝦苗以 15kg 左右為宜。
2.3 稻田中水草的種植 小龍蝦的主要棲息場所與食物就是水草,水草同時也能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通常來說,首選以種植伊樂藻為宜,同時也可以混合種植苦草,兩者的種殖比例在 8:2 左右為宜。
2.4 增強對稻田的管理 對稻田的管理,尤其要增強對稻田的巡查工作,重點注意蝦溝水的顏色變化情況和小龍蝦的攝取食物量。小龍蝦養殖夠一年後,在每年 7 月的中旬時必須及時清理蝦溝內多餘的田泥曝曬,並且透過撒生石灰消毒與除雜,以減少對小龍蝦生長的影響。
3 結 論
我國的農業產業迅速發展,可以應用許多先進化的農業技術,蝦稻綜合種養模式得到大力推廣,並且獲得了極好的成效,極大的拓寬了我國農業發展的空間。既解決了水稻種植過程的問題,又解決了小龍蝦養殖的問題。積極落實了國家所提倡的綠色農業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