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有一個痛點,釣餌腥香誘魚效果好,但是極易招惹小魚鬧窩,想要避開小魚鬧窩或者減少小魚鬧窩,就得使用素淡的餌料,但是,素餌的誘魚效果又不太理想。
而我們能做的,只能想辦法來平衡誘魚效果和小魚鬧窩之間的矛盾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釣友們往往透過兩種思路來實現。
一是餌料的味型和狀態,比如餌料味型素淡一些,黏軟一些,比重大一些,這樣鉤餌能快速沉底,只要餌料落底,小魚鬧窩的也就少一些了。
二是釣法,比重滑鉛、重鉛守釣釣法,這些釣法都使用了重鉛,能讓鉤餌快速沉底,但是,這種思路有一個較大的弊端,就是釣組較鈍,只能守死口,壓根談不上什麼靈敏度。
釣餌就不多說了,玩法其實並不多,也沒什麼好說道的,而釣法則不然,在傳統釣法中,有一種子母墜釣法,其實就專門用於野釣大魚時,有小魚鬧窩的這種魚情。
一、什麼是子母墜釣法
子母墜釣法也被稱為雙鉛通鉤釣法,這種釣法主要特色有兩個,一個是通線單鉤配雙鉛,二是雙鉛可滑鉛、可死鉛,可上重下輕,也可下重上輕。
之所以稱之為子母墜,是因為這種釣法的線組,有兩個鉛墜,有別於臺釣的雙鉛釣法,子母墜釣法必須是 一大一小。
這種雙鉛配置,在實戰中非常有意思,首先是通線單鉤,釣組的拉力值非常大,除非生拉硬拽,否則很難切線。
其次,根據不同的魚情、水情,可以靈活地做出上重下輕,或者上輕下重的配置,真正地做到守釣大魚,而保持釣組的靈敏度。
二、子母墜釣法分別應對什麼樣的魚情
子母墜釣法主要有兩種用法,第一種是上重下輕,第二種是上輕下重,子鉛和母鉛的位置不一樣,應對的魚情是不一樣的。
1、上母下子,大鉛墜在上,小鉛墜在下,鉛墜間距10~15釐米左右,可以掛各種型別的餌料,包括霧化餌、蟲餌、素餌。
這種配置,大鉛墜懸底,小鉛墜躺底,大墜壓住整個釣組,但是又沒有躺底,所以還是能保持靈敏度的。
而小鉛墜躺底,將鉤餌錨在了水底,除非魚鉤已經徹底刺中、刺穿魚唇,大墜基本上是不會有動作的。
這種配置,調漂的時候比較麻煩,可以先重鉛找底,然後再修剪鉛皮,一直到鉛墜離底之後,再將小鉛墜夾上,這樣就完成了調釣。
使用這種釣組配置,即便使用霧化快、溶散好的粉末餌,導致了小魚瘋狂搶食,也不用擔心浮漂的動作太多,因為較大的吃鉛,基本上是能過濾掉這些訊號的。
2、上子下母,大鉛墜躺底,小鉛墜在上,鉛墜間距20~80釐米均可,專門用在水流湍急的流水、較深的水域。
水流湍急會導致釣組和鉤餌被水流沖刷,如果是傳統釣蜈蚣漂釣組,更容易被影響,本來就是臥漂,觀漂視角比較狹窄,水流沖刷後,更是難以觀察。
使用這種上子下母的配置,重鉛錨住釣組,小鉛墜墜住懸空的釣組,水流小,小鉛墜就離大鉛墜近一些。
水流大,小鉛墜就離浮漂座近一些,如有必要,甚至可以直接挨著浮漂座也未嘗不可,而除了水流湍急,釣深水也可以使用。
釣深水,那麼鉤餌距離浮漂座的距離必然很長,這個距離越長,一旦有魚給口,訊號傳到浮漂時的損耗就越大,這個時候,上子下母的子母墜釣法就很有意思了。
小鉛墜墜居於大鉛墜和浮漂座之間,能將浮漂座和小鉛墜之間這段魚線拉直,一旦大鉛墜被扯動,小鉛墜就會帶動浮漂產生動作。
都不需要等待黑漂,只要浮漂有動作,果斷體感,必能刺中魚,即便釣深4~6米,甚至更深,也不用擔心線距太長,浮漂訊號太過於遲鈍。
子母墜釣法的線組配置比較麻煩,調釣也比較麻煩,但是,因為是單線通鉤,只要線組沒有斷開,調整上一次,就能用很久,搭配七星漂也可,搭配立漂也可以,唯一一個要求,就是吃鉛一定要夠大,否則這種釣法和普通的重鉛守底,也就沒什麼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