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王豐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
產量高但不好吃,這一困擾著雜交稻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問題如何解決呢?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王豐團隊透過培育粒型細長、堊白少、整精米率高、直鏈澱粉含量較低、膠稠度大的優質不育系技術途徑,育成“泰豐A”等一大批雜交稻優良親本和高產優質抗病新組合,實現了水稻好吃、好看、高產、高效,現已累計推廣應用超過4億畝。
近日,在第二屆“海大杯”廣東種業科技創新大比武上,該團隊的“雜交稻優質不育系‘泰豐A’的創制與應用”專案斬獲總決賽冠軍,獲得百萬獎金。
12年解決雜交稻“高產不優質”問題
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黃耀祥開創的水稻“矮化育種”引領了第一次綠色革命,解決了吃得飽的問題。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好成為人們追求的新目標。然而,20世紀90年代,雜交稻還普遍存在粒型短圓、心腹白多、整精米率低、飯味差等缺點,因此,一直以來人們對雜交稻的印象是“產量高,但不好吃”,這也成為雜交稻進一步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經過我們團隊多年的研究,發現雜交稻的品質主要受不育系(母本)決定。”為此,王豐帶領團隊提出了透過培育粒型細長、堊白少、整精米率高、直鏈澱粉含量較低、膠稠度大的優質不育系技術途徑,來解決雜交稻高產不優質的“卡脖子”問題。
“我們採用的技術路線是透過分佈聚合目標現狀和穿梭育種的技術途徑,透過大田篩選和實驗室分析相結合,以此來培養不育系。”據王豐介紹,該專案研究從1996年開始實施,經過12年24季的艱苦努力,終於在2007年育成優質不育系“泰豐A”。
他們培育出的不育系“泰豐A”成功解決了整精米率低、飯味差的技術難題。“透過分步聚合與穿梭育種途徑,實現了雜交稻產量與品質的協同提高,有力支撐了種業發展。優質不育系‘泰豐A’較好地解決了細長粒型雜交稻整精米率低的問題,大幅提高了稻米加工企業的商品率和經濟效益,帶動了優質稻米品牌發展。”王豐介紹,團隊利用“泰豐A”這個“晶片”,已育成優質雜交稻42個次品種,並透過國家或省級審定。其中15個次品種獲國家和省級優質稻食味鑑評金獎和銀獎。現累計推廣應用超過4億畝。
增產稻穀相當於多養活210萬人
“182元!182元!沒有再高價,成交!”2017年10月,在湖南省汨羅市鄉村舉辦的全國首次稻穀田間競拍活動現場,優質稻“泰優390”按每50公斤135元起拍,經過激烈競價,最終定槌在182元。這個價格高出市場價40%以上。
“泰優390”正是由“泰豐A”育成的品種之一,2019年開始成為全國年種植面積最大的三系雜交稻。王豐說,“泰豐A”破解了水稻“既高產又優質”的關鍵基因,為今後優質雜交稻高效精準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泰豐A”的育成與應用為種業產業發展帶來顯著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在成果轉化方面,也是碩果累累。透過不育系“泰豐A”等品種權、使用權轉讓,種子生產、批發與零售全鏈條經營,獲得直接經濟效益2.7億—3.3億元/年,累計達9.3億元。專案已累計生產種子3529.7萬公斤,推廣2823.7萬畝;增產稻穀6.4億公斤,相當於多養活210萬人,增加社會經濟效益29.3億元。
在稻米加工雲集的江西、湖南、湖北、陝西,“泰豐A”系列雜交稻稻穀加價收購。同時,它成功支撐廣東省金稻種業有限公司、江西現代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種業龍頭企業發展,並建立了江西泰優米、陝西泰優香米、京聯牌京山大米等多個稻米品牌。
“‘泰豐A’系列雜交稻生態效益顯著,田間抗病性好,少打農藥,減少汙染,讓老百姓吃得更安全。”王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