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武漢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教授 楊佔秋
本報實習記者 牛雨蕾
近日,福建疫情備受關注。根據莆田地區的官方通報,疑似本次疫情源頭的林某傑從新加坡返回國內後,先是在廈門的定點酒店隔離14天,又在仙遊縣集中隔離點隔離7天。在“14+7”隔離期間,林某傑曾進行過9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1次血清檢測也為陰性,卻在入境38天后確診。這一訊息讓“新冠病毒超長潛伏期”的話題再度成為焦點。
事實上,早在去年,新冠病毒超長潛伏期就是民眾關注的熱點,曾有過類似案例。例如,福建一男子自湖北返回莆田29天后才出現症狀;湖北神農架一男子潛伏期長達27天;廣州一家6口隔離期14天內未發病,解除隔離半個月後4人確診,潛伏期疑似長達28天……2020年2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顯示,在1099例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度、非重度組新冠肺炎患者各有一例潛伏期達24天。對此,鍾南山院士表示,24天的超長潛伏期僅屬於個例,大家不必慌張。
本次林某傑“38天超長潛伏期”的情況,讓不少人對“14天集中隔離+7天社群管理”的隔離政策產生了質疑,有的甚至希望能夠延長隔離期。對此,武漢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教授楊佔秋表示:“首先需要考慮,‘38天超長潛伏期’是否真實。”病毒潛伏期是指從感染病毒到出現症狀的時間。但現實中,病人感染病毒的時間往往很難確定,一般是流調人員據病人口述經歷來判斷大致是什麼時候,這一過程具有一定主觀性。38天是從他入境開始算的,也可能他入境時並未感染,在隔離期間或出了隔離期後才感染的。“‘38天潛伏期’的證據尚不充足。”楊佔秋說。
“其次,假設病毒確實潛伏了38天,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分兩種。”楊佔秋解釋道,其一,病毒在林某傑體內生長速度慢、量少,所以一開始沒有查出來,也沒有症狀;其二,林某傑的抵抗力強,病毒一開始的增殖都被免疫細胞消滅了,後來體內病毒增殖,身體免疫系統抵抗不了增多了的病毒,才最終發病,核酸檢測呈陽性。楊佔秋指出:“這兩種情況,都由其身體免疫狀況決定。”德爾塔毒株具有潛伏期短、傳染性強、病毒載量高等特點。因此,一旦被感染,大部分人會在1~5天發病,很容易被篩查出。
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一週變異一次,有民眾擔心,未來變異的病毒是否會更狡猾,使得潛伏期延長。楊佔秋解釋道,我們常說的變異是指在不同環境下,病毒因對環境的適應而發生生物學行為、特性等與最初發現的病毒有差異。“事實上,新冠病毒變異的速度是比較慢的。”針對未來是否會變異出“超長潛伏期”病毒,楊佔秋指出:“潛伏期長意味著病毒生長速度慢、毒性小,在人體內大多可被免疫細胞清除,不表現出發病的症狀,稱為無症狀感染。潛伏期體內病毒不能被完全清除時,就有發病症狀。”因此,若真的出現超長潛伏期的病毒,不易被察覺,可能感染更多的人,也並非都是壞事。到那時,大多數感染者可能不會發病或很少發病,只有少數免疫力差的人無法抵抗新冠病毒,才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病症。
楊佔秋表示,民眾不必對“38天超長潛伏期”的說法感到恐慌。一方面,林某傑的情況是個例,具有偶發性,大部分人在感染後,都能比較早地被查出來,並且目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病毒潛伏了38天。另一方面,即使變異出現了超長潛伏期的病毒,也不必恐慌。“就目前情況來看,暫時不需要延長隔離期,做好個人防護才是關鍵。”楊佔秋強調:“在公共場合一定要戴好口罩、回家仔細洗手、室內勤通風,注意營養、鍛鍊和休息,增強抵抗力。”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