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邊漸漸地亮了起來,一輪硃紅色的太陽衝開了層層雲片,天空頓時展開,山東省陽穀縣鴻運牧業有限公司的養殖場在晨曦中慢慢清晰起來。
日頭漸漸升起,空氣中散發出養羊場特有的氣息,黑頭白身、膘厚體肥的羊群開始躁動,發出“咩咩”的叫聲。
一個年輕人照例到羊圈周圍走一走、看一看,然後再細心察看每隻羊的長勢。
忙碌的一天才剛剛開始。
這個手腳麻利的年輕人叫薛景霞,他一手建立了陽穀縣鴻運牧業有限公司,從7個月倒賠40萬元,到年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薛景霞7年養羊之路,雖歷經波折,但走得越發穩健。
7年前,他的夢想是利用家鄉的鄉土資源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而今天,他的目標是做大做強公司,反哺家鄉,帶動鄉親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20只羊一年能掙3萬元,200只羊能賺30萬元,2000只羊就能賺300萬元了。養羊這個行業可以搞啊!”2014年,薛景霞從北京回到家鄉後,一度找不到發展目標,有一天他在村裡轉悠,看到一位老人家在放羊,上去攀談一番後,瞭解到老人家養了20只羊,每年能存下3萬元左右,於是他開始盤算起來。
前薛村養羊已有100多年曆史,但大多是養個三五頭餬口營生,沒有人做過規模養殖,今天的談話點燃了他奮鬥的火苗。
說幹就幹。薛景霞透過銀行貸款、親友借貸籌了100多萬元,建起養殖場,從吉林白城引進1137只小羊,準備大顯身手。
然而,幹事業比簡單的乘除法要複雜得多。飼料配比不精,衛生防疫不懂,科學養殖3個多月就能出欄的羊,薛景霞養了7個月才勉強達到出欄標準,成本大大增加。屋漏偏逢連夜雨,又趕上行情波動,賣羊的價格比進價時每斤降了3塊多。第一次創業他就遭到迎頭重擊,虧損40多萬元。望著空蕩蕩的羊舍,薛景霞黯然淚下。
2012年7月,薛景霞從北京郵電大學畢業,入職北京麥田通會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負責聯絡國內客戶,每天要打上百個電話。為了節省開支,他在昌平區租了間平房,月租600元,來回上下班將近6個小時。工作的挑戰他能應付,難以承受的是一個人上班、下班和獨居的孤獨。工作一年多後,他萌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
2013年冬,薛景霞的父親來北京看他,聽完兒子的敘述,父親說:“孩子,其實現在家鄉可發展的機會很多,與其在北京硬扛,不如回去創業。”父親的想法與他不謀而合,他很快提交了辭職申請。
本以為養羊這條路子好走,慘痛的教訓證明了單憑傳統經驗進行規模化養殖行不通。懷著巨大的心理落差,薛景霞想透過從事一份新工作來轉移注意力,於是他來到蘇州的一家公司上班。但是無論是上班期間還是休息時間,他心裡總是記掛著養羊的事,有時後悔自己當初決定的草率,有時又想著怎麼能夠再次把羊場盤活。
堅持還是放棄?他反覆問自己。
在蘇州待了3個月後,薛景霞回來了。
“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爬起來。”薛景霞說,這3個月裡,他總結了此前養殖失敗的原因:缺乏科學的養殖管理知識,沒有掌握營養全面的飼料配方,不懂常規的免疫程式,缺乏專業的獸醫師。
在縣畜牧局的引薦下,薛景霞來到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學習。該研究所有一個試驗羊場正在培育一種新的高繁品種“魯西黑頭羊”,它具有生長快、出肉率和產羔率高、肉質好、抗病等優點,激發了薛景霞濃厚的興趣。
他非常珍惜這次機會,帶著被子直接在試驗羊場住了下來。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和技術人員們一起配料、餵羊、打掃羊舍、防疫、接生,晚上睡覺之前把所學知識用隨身攜帶的本子記下。半年以後,掌握了關鍵技術。
這次,薛景霞沒有冒進,他只引進200只雜交母羊重整旗鼓。
由於當時沒有招到技術人員,一系列工作都得他親力親為。特別是做育種工作時,十分辛苦,每天零點喂一次,凌晨5點喂一次,下午4點再喂一遍。回到家,他累得動彈不了。
“天天就知道餵羊,你什麼時候喂喂咱兒子啊?”妻子理解他的辛苦,但有時也忍不住抱怨。
此時的薛景霞已經不同以往,從羊的育肥到之後的繁殖,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他都瞭然於胸。第一批出欄的魯西黑頭羊品質上乘,得到消費者認可,一炮走紅。
隨著羔羊成活率不斷提高,數量逐漸增大,薛景霞在當地成了小有名氣的養殖專家,2019年獲得“山東省鄉村好青年”稱號,2020年被聊城市委市政府評為“歸雁興聊返鄉興業優秀企業家”。養殖場也獲得了“聊城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場”等榮譽。
從200只羊的小型養殖場,發展到現在年出欄5000餘隻的大型養殖場,每年銷售近4000只,年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薛景霞用5年時間,實現了漂亮的逆襲。
2016年,養殖場步入穩健發展期後,薛景霞想把羊的基礎量做大,但是單憑自己養殖場的力量還不夠,於是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形式,來發展壯大養殖規模。同時,他積極響應精準扶貧政策的號召,將貧困家庭作為主要合作物件。
薛景霞免費向貧困家庭發放基礎母羊,鼓勵他們利用自身低成本的飼料資源把羔羊養大,公司提供配種、防疫等技術支援,以每斤高於市場價格一元錢的價格回收羔羊。
薛景霞覺得這事很有成就感:貧困戶只要跟著養殖,不用冒什麼風險,就能脫貧致富。
誰料,沒多久就聽到送出的羊不是被賣掉,就是被殺掉吃肉了。有一次他接到一個村民的電話,那人說宰殺母羊後,還剖出了3只成形的小羊羔。薛景霞當時心裡一緊,那天都不願和人講話。
“特意挑了大肚母羊送給貧困戶,讓他們能儘快見到效益,激發他們的致富動力,沒想到他們會這樣做。”薛景霞說,有少數貧困戶的眼光看不了那麼長遠,還有的人以為這是政府發的“扶貧羊”,就是給他們吃的。
損失了近100頭羊後,薛景霞趕緊想辦法,他與村委會、貧困戶簽訂三方協議,讓村委會來監管,後來,很少再發生羊被賣掉或吃掉的事情。
薛景霞說,扶貧是一份意義重大的事業,這是他應該參與的事情,但是要將好事辦好,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遇到了一些特殊情況,自己損失一些利益他也並不會難受。
有一個單身老漢王大爺養羊的熱情很高,每週都會給技術員打電話諮詢問題,從5頭基礎母羊發展到70多頭。可是突然好幾個月不聯絡了,薛景霞就帶著技術員去王大爺家瞭解情況。
兩人來到院子,空空蕩蕩,羊哪去了?他們招呼老王,許久,一個拄著柺杖的老人緩慢地從屋裡走出來。原來,老王害了一場重病,差點把他命要走,沒錢看病,只能把羊都賣了。
老人一直流淚道歉,要留他們吃飯。薛景霞說這種事情沒辦法,老人家你好好保重身體,下次我們再來看您。
目前,公司已將1000餘隻魯西黑頭母羊免費送給低收入農戶養殖,其中有200餘戶致富。“送羊還羔”的事業還在繼續。
走進羊場,記者看到,每隻魯西黑頭羊的耳朵上都戴有一個小小的耳標。薛景霞介紹,耳標是它們的“身份證”,準確記錄著羊的詳細情況,為健全資料庫、進一步最佳化改良品種奠定基礎。
“下一步,我們要做羊肉的深加工,將優質的羊肉帶到餐桌。”薛景霞說,上個月他去濟南調研,發現那邊對羊肉串情有獨鍾,他決定進軍濟南羊肉市場,“我們要把公司打造成為養殖、繁育、屠宰、銷售一體化的現代企業。”
談及青年返鄉創業,薛景霞說,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定要有堅持之心,養殖相比於工業,有它的特殊性,工業行情不好,可以停,工人可以遣散,但是我們養羊,每天都餵它們,一天都不能停。當然,如果方向錯了,越堅持可能越麻煩,所以第一要選擇好行業,要符合國家政策,注意環保、民生等問題。第二,創業最好能對社會發展起帶動作用,這樣的事業做起來特別有成就感。
“都市工作,還是鄉村創業,不能一尺度量、簡單評判。對於青年人來說,可以融入都市打拼奮鬥,也可以重新審視自己、審視自己家鄉的鄉土資源,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展示出另外一條道路、另外一種可能。”薛景霞說。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