唃廝囉政權是北宋時期一支吐蕃王室後裔在河湟地區建立的地方政權,由於其開國領袖是唃廝囉(意為佛之子),所以其建立的政權被稱作唃廝囉政權,也由於建都於青唐城,所以又被稱作青唐王國,其從興起到滅國,期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對中國西北史特別是臨夏地區的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唃廝囉政權的歷史
(一)唃廝囉政權的興起
公元842年,隨著吐蕃王朝贊普達瑪被弒,其王室遭到殺戮,為了避難,許多吐蕃王室的後代不得不遠走他鄉,貴族、邊將混戰不息,奴隸平民起義不斷,建國二百餘年的吐蕃王朝自此滅亡。隨後一百多年中,吐蕃宗室之間的戰爭和軍閥割據的內戰不曾停歇。直到北宋年間,有一支吐蕃王室流亡後裔在河湟地區建立了一個政權,由於它的開國領袖是唃廝囉,史書上將其建立的政權稱之為唃廝囉政權。
唃廝囉(997—1065年),原名欺南凌溫,為唐末逃難到今新疆吐魯番地區的吐蕃亞隴覺阿王系後裔,其出生之時,吐蕃國勢早已衰微,處在宗室戰爭、軍閥割據的內亂之中,西藏本土四分五裂;作為吐蕃王朝昔日的重要勢力範圍河隴一帶,更是“族種分散,大者數千家,小者百十家,無復統一”。唃廝囉十二歲的時候,被一個叫何郎業賢的河州吐蕃人從吐魯番接回河州。這一時期,居住在吐蕃東北地區的党項族在其傑出領袖李繼遷的領導下,依靠北方強國遼國的大力支援,逐步走向強盛。他們以靈(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靈武縣)、夏(今內蒙古烏審旗白城子附近)地區為中心,南侵宋朝邊郡,西略吐蕃、回鶻,大有一統西北之勢。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年),李繼遷攻克河西走廊的大門——涼州,將西夏的勢力擴張到河西地區。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用計擒殺吐蕃西涼六穀部領袖潘羅支,吐蕃各部落失去了統一領袖,“西蕃無主,如鳥獸散”;而強悍的西夏鐵騎卻日日進逼,河隴地區的吐蕃大有被西夏軍隊吞食的危險,形勢十分緊迫。
唃廝囉被接回河州以後,名義上被推舉為吐蕃至高無上的贊普(吐蕃之王稱讚普),但因其年幼,實際上成為了吐蕃豪強為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藉以發展壯大自己勢力的傀儡。因此,何郎業賢將唃廝囉接回後,馬上就被吐蕃大姓聳昌廝均以武力挾持到了移公城(今青海省循化縣境內),隨後又被宗哥川(今青海省湟中縣東)的李立遵和邈川(今青海省樂都區)大酋溫逋奇劫持到廓州(今青海省尖扎縣),後來,李立遵為了控制唃廝囉,又單獨將唃廝囉遷到宗哥城,並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唃廝囉為妻。
隨著年齡的增長,唃廝囉再也無法忍受那種任人擺佈的被動局面,他與論逋(吐蕃宰相稱論逋)李立遵之間的矛盾首先爆發。由於李立遵驕恣好殺,對人殘暴,唃廝囉對他的所作所為日漸不滿,雙方之間嫌隙日益加深。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九月,李立遵派人到北宋王朝,號稱自己有部眾數十萬,爭取宋王室的支援,但宋王朝未予理睬。後又上書北宋王朝的秦州守將曹瑋,請求北宋朝廷冊封其為贊普,但北宋朝廷沒有答應,僅授予他保順軍節度使一職,對此李立遵非常不滿。於是,在第二年親率3萬餘眾攻打北宋的秦(今甘肅省天水市)、渭(今甘肅省平涼市)二州一帶的堡寨,與北宋將領曹瑋戰於三都谷(今甘肅省甘谷縣境內),被宋軍擊敗,落荒而走。唃廝囉乘李立遵被曹瑋打得一敗塗地、勢力大為削弱的機會,離開宗哥,來到邈川,擺脫了李立遵的控制,並且下令罷免了李立遵的論逋之職,同時起用邈川大酋溫逋奇為論逋。同李立遵一樣,溫逋奇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吐蕃地方豪強,早就覬覦唃廝囉的贊普之位。唃廝囉來到邈川后,溫逋奇一面暗中與西夏勾結,一面秘密策劃叛亂。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溫逋奇發動軍事政變,逮捕了唃廝囉,並將其囚置在一個枯井中,但負責守井計程車兵卻乘著溫逋奇帶兵外出,將唃廝囉救出,隨後唃廝囉以贊普的地位和威望迅速聚集部眾誅殺了溫逋奇,平息了這一場叛亂,之後將國都從邈川遷到青唐城(今青海省西寧市)。在此後的近百年間,唃廝囉政權遂以青唐城為首府,青唐城成為河湟地區吐蕃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唃廝囉掌握政權後,第一件事就是改變了李立遵和溫逋奇時代投靠西夏、與北宋王朝為敵的外交政策,他極力主張“聯宋抗夏”,因此,唃廝囉政權得到了北宋王朝的大力支援。北宋仁宗天聖十年(1032年),北宋王朝授唃廝囉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北宋王朝又授唃廝囉為保順軍節度觀察留後。
由於唃廝囉政權所統治的河湟地區正處於西夏國土的肘腋之間,唃廝囉親近北宋政策,對西夏造成了嚴重威脅,引起了西夏政權的極大不安,再加上唃廝囉政權擁有六七萬精兵,這對於西夏來說,無疑是一大軍事隱患。於是,西夏在佔領河西地區的甘州、涼州二州後,開始將軍事矛頭直指河湟地區的唃廝囉政權。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李元昊親率大軍攻入唃廝囉政權統治的湟水流域,攻城略地,搶劫人畜,此時的唃廝囉不僅在政治上已經成熟,而且在長期的戎馬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他知道西夏軍隊以勇猛善戰著稱,剛到河湟,士氣正旺,且敵眾我寡。於是他下令堅守青唐城,不與西夏軍交戰,避其鋒芒,以此來拖垮西夏軍隊。另外,他又派人偵察了西夏軍隊的虛實,得知西夏軍隊在渡宗哥河(今湟水)時,在水淺處插旗幟作為返回渡河的標誌,聽到這一訊息後,就暗中派部隊將西夏人所插的作為標誌的旗幟改移到宗哥河的最深處。等到西夏軍被拖得疲憊不堪時,唃廝囉親率精銳部隊與西夏軍隊進行決戰。在西夏軍隊大敗潰逃時,循著插旗的地方渡河,結果都跳入河流的最深處,西夏軍隊被溺死十之八九。這一仗,平時所向無敵的西夏軍隊被打得威風掃地,爾後,又“數以奇計破元昊”,使驕狂無比的李元昊再也不敢隨意侵犯唃廝囉的疆土了。
唃廝囉由於成功地抵禦了西夏李元昊大軍的南侵,保衛了河湟地區的吐蕃各部落,一時威名大振。熙、河、洮、岷、疊、宕、湟、鄯、廓、積石等州軍的吐蕃部落都先後彙集到唃廝囉政權的旗下,連原來投靠西夏的一些吐蕃部落都紛紛反正歸蕃,甚至一些被西夏打散的回鶻部族也歸順到唃廝囉麾下,進一步壯大了唃廝囉政權的力量,增強了與西夏抗衡的實力。其疆土東南到三都谷(今甘肅省甘谷縣),北接祁山,南至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達青海湖,號稱三千餘里,直接與北宋、西夏、回鶻、于闐、盧甘等國相連,人口達到一百多萬戶,形成了強盛的吐蕃聯盟,達到了吐蕃王朝分裂後的又一個鼎盛時期。
唃廝囉政權的迅速崛起和強大,迫使西夏不得不另眼相待,西夏皇帝主動向唃廝囉政權示好,並將西夏公主嫁給唃廝囉的小兒子董氈,原來看不起唃廝囉的回鶻人,也主動與唃廝囉聯姻;連遠隔千里的遼國,也派出使者到青唐城,要求與唃廝囉政權合作,並將遼國公主送來配與董氈為妻。但是,這一切並沒有隔斷唃廝囉同北宋王朝的關係,也沒有改變唃廝囉堅持的“聯宋抗夏”的立場,他仍然對宋王朝納貢修好、奉表稱臣。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建立了夏國,因處於北宋西面,歷史上將其稱之為西夏,北宋王朝為了牽制西夏南下對北宋邊境的侵略,同年十二月,北宋王朝加封唃廝囉為保順軍節度使。次年六月,派左侍禁魯經帶著宋仁宗的詔書和2萬匹絲綢的厚禮出使唃廝囉政權,讓其從背後牽制西夏。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北宋王朝又派屯田員外郎劉渙到青唐城,與唃廝囉商議討伐西夏事宜,受到了唃廝囉的隆重接待,唃廝囉獻上誓書和西州地圖,北宋加封唃廝囉為保順、河西等軍節度使。
作為對北宋王朝冊封的回報,唃廝囉政權將河湟地區吐蕃各部落所產的良馬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宋,以補充北宋王朝戰馬的嚴重不足,同時,緊密配合北宋王朝針對西夏的各項軍事行動,從側面出擊西夏。故蘇東坡言:“吐蕃遺種,唃廝囉一族最盛,惟西夏亦畏之。朝廷封其長為西平王,用為藩翰。”
在治理河湟地區的幾十年中,唃廝囉政權恢復和保護了溝通中西的商路“古吐谷渾路”的暢通,促進了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由於河湟地區處於“古吐谷渾路”的必經之地,這條道是經祁連山南麓的湟水河谷之路,它東連北宋的秦州、渭州,西聯西域的于闐、高昌,因途經歷史上的吐谷渾故地而得名,唃廝囉政權興盛時,此道又被稱為“青唐道”,北魏時期到西域求經的宋雲西行就是沿著此道去天竺的。公元四、五世紀時,這條商路曾經十分繁榮,後來由於中原王朝和吐谷渾、吐蕃王朝戰爭的影響而漸趨衰落。西夏佔據河西走廊後,對過往河西走廊的中西商人徵收各種苛捐雜稅,還不時縱兵搶掠,致使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完全阻塞,在這種情況下,唃廝囉政權擔負起了恢復和保護中西商路的重任,將從西域經河湟入中原的“古吐谷渾路”重新開闢,並在青唐城、邈川、臨谷等地設立國際貿易市場,同時派兵護送各國商隊直至北宋邊境。這樣,被西夏扼斷的絲綢之路陸路交通在唃廝囉統治的河湟地區又暢通無阻了。西域各國的貢使、商人不遠萬里,繞道河湟,沿著昔日的“古吐谷渾路”直通北宋王朝都城——汴京。西方的財貨源源進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和文化也不斷輸入西方。在這中西經濟文化不斷交流的過程中,唃廝囉政權的國都青唐城成了當時的國際性城市,城內胡商簇擁,寶貨山積,據《青唐錄》載,城東定居的各國商人就有數百家之多。
唃廝囉娶有三個妻子,前二妻為李立遵之女,第三個妻子為喬氏,前二妻各生一子(一個為瞎氈,一個為磨氈角),李立遵死後皆失寵,各攜其子逃出青唐城,後來磨氈角居住在宗哥;瞎氈居龕谷(今甘肅省榆中縣境內),後其子木徵遷到河州,唃廝囉三子董氈為喬氏所出。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唃廝囉病逝,董氈繼承贊普之位,他是唃廝囉最寵愛的兒子,從少年時代起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唃廝囉在世時,董氈就已參與各項軍政事務,征戰沙場,屢立戰功。董氈繼承贊普之位後,仍繼續執行唃廝囉的施政措施,與北宋保持著友好關係。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西夏出兵攻北宋的環(今甘肅省環縣)、慶(今甘肅省慶陽市)二州,董氈提兵援助北宋,乘西夏西線空虛,沿邊抄掠,迫使西夏撤兵,北宋被圍的大部分將士才得以生還。
唃廝囉去世後,其政權發生分裂,他的三個兒子擁兵自立,此後唃廝囉政權統治的區域分裂成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為河湟(黃河、湟水流域,位於青海東部)吐蕃,一部分為隴右吐蕃。這兩個部分,名義上都統歸唃廝囉政權領導,但其實並沒有太強的隸屬關係。盤踞於熙州和河州(甘肅臨夏)的吐蕃首領木徵為瞎氈之子,名義上與董氈是叔侄關係,但不服從董氈的管理。佔據青唐城(西寧)的吐蕃政權,雖號稱“董氈最強,獨有河北之地”,但對隴右吐蕃各部也是鞭長莫及,面對這種局面,董氈也是無可奈何,“董氈欲羈屬之,不能有也”,唃廝囉政權的分裂為北宋王韶提供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二)北宋王韶的熙河開邊
北宋王朝和唃廝囉政權之間的這種政治、軍事友好同盟關係到宋神宗繼位後發生了很大轉變,其導火線是北宋王朝的熙河開邊軍事行動。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王韶向北宋朝廷上書《平戎策》,提出“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的主張,同時指出:“今唃氏子孫,唯董氈粗能自立,瞎徵、欺巴溫之徒,各不過一二百里,其勢豈能與西人抗哉!”由於王韶的《平戎策》既正確分析了熙河地區吐蕃勢力的狀況,更提出瞭解決北宋王朝最急迫的西夏問題策略,其目的與宋神宗、王安石等變法派“改易更革”的政治主張相一致,因此得到北宋王朝的高度重視和採納,王韶被任命為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相當於機要秘書)之職,負責主持開拓熙河之事務。
王韶到秦鳳路上任後,針對熙河吐蕃諸部各自為政的現狀,積極準備拓展攻勢。一方面招募弓箭手屯田,並在古謂州開設邊境市場,吸引吐蕃民眾前來交易;另一方面,極力拉攏秦(天水)、渭(隴西)地區的吐蕃大部落,不斷削弱熙河木徵的勢力。熙寧二年(1069年),王韶領數騎深入佔據秦州、隴右間(今甘肅隴西、天水一帶)吐蕃大族俞龍珂的帳中,對其進行利誘,當晚又留宿在那裡,受其感化,不久俞龍珂率領其部屬十二萬多人臣服北宋朝廷,宋神宗賜俞龍珂姓名為包約。《宋史·王韶傳》記載:“蕃部俞龍珂在青唐最大,渭源羌與夏人皆欲羈屬之,諸將議先致討。(王)韶因按邊,引數騎直抵其帳,諭其成敗,遂留宿。明旦,兩種皆遣其豪隨以東。久之,龍珂率屬十二萬口內附,所謂包順者也。”
熙寧五年(1072年)七月,王韶率兵攻打渭源堡和乞神堡,擊敗洮河流域的吐蕃蒙羅角、抹耳水巴等部族,吐蕃軍不甘心失敗,聚集軍隊在抹邦山(今甘肅省臨洮縣縣城13公里的嵐觀坪)與北宋軍隊相對峙。面對據險而守的吐蕃軍,北宋將士都畏懼不前,紛紛建議王韶退兵,王韶激勵部下說:“現在敵人憑藉險要之地攔截我們,如果我們不主動攻擊,只能徒勞而歸。現在既然已涉入險要之地,我們就應當把它奪過來,並佔領它,使它為我所有。”於是帶領部隊直趨抹邦山,並下令說:“誰要再敢說退兵,擾亂軍心就將他就地斬首。”吐蕃軍居高臨下防守,北宋軍多次進攻受挫。王韶親自披掛上陣,指揮部隊進攻,最後吐蕃軍大敗,宋軍趁勢焚燒敵方軍營,“獲酋虜,器甲,洮西大震”。木徵親率大軍渡洮水前來援助,王韶令部將景思立,率涇原軍出竹牛嶺(今甘肅省臨洮縣東),虛張聲勢以牽制木徵主力。景思立親率主力,由東谷小路偷襲武勝(今甘肅省臨洮縣城),北宋軍在距離武勝十里的地方與吐蕃軍發生遭遇戰,吐蕃軍大敗,木徵派駐武勝的吐蕃大將瞎藥見北宋軍勢大,便棄城而逃,北宋軍進駐武勝,建鎮洮軍。木徵得知武勝有失,急忙棄抹邦山來與瞎藥合兵,想要重新奪回武勝城。在武勝城下,木徵率領的吐蕃軍遭到了北宋軍的前後夾攻,再次潰敗,“曲撒四王阿坷出降”,一起投降的還有其所部兩萬餘人。木徵帶著敗兵,逃向鞏令城(今甘肅省臨潭縣境內),北宋軍緊追不捨,木徵穿城而逃,隨後宋將景思立趁機奪了鞏令城,城中駐守的木徵之弟結吳延徵無奈,“舉其族二千餘人並大首領李楞佔吶芝等出降”宋軍。
宋軍佔據武勝和鞏令二城後,王韶將武勝更名為熙州,並將熙、河、洮、岷、通遠等地劃為一路。王韶上書朝廷請求招降木徵,“且詔沿邊安撫司曉諭木徵,限一月降,優與官爵。不從,即多設方略擒討。”在北宋軍的強大軍事壓力下,木徵的大將瞎藥和穆楞川大首領溫逋呂廝雞及所部首領三百八十七人投降了北宋軍,木徵的實力再次受到削弱。
熙寧六年(1073年)三月,王韶的軍隊開始渡過洮河向木徵的老巢河州發動了進攻,宋軍先後攻克了坷諾城(今甘肅省廣河縣城)、香子城(今甘肅省和政縣城北側),兵至河州城下,木徵再次敗北,宋軍俘獲了木徵的妻子瞎天牟和兒子續木洛,木徵帶部眾倉皇逃走。《宋會要》載:“先鋒斬首千餘級,木徵遁去,生擒其妻瞎三牟,並子續木洛,言盡得六州之地二千餘里。”王韶在佔據香子城後,將其作為後方補給基地,將大量糧食輜重囤積城內,但防守香子城的兵力單薄。木徵得知這一訊息後,馬上率吐蕃軍隊夜襲香子城,並最終拿下香子城,繳獲北宋軍的大量糧草輜重。王韶驚聞香子城遭到進攻,為免軍心浮動,暫時封鎖訊息,派部將田瓊率弓箭手七百餘人由河州城前去援救,但援軍行至牛精谷(今甘肅省和政縣南陽山谷)時中了吐蕃軍的埋伏,全軍覆沒,田瓊和其子田永吉也被殺。
王韶又派部將苗授帶領人馬,從河州城星夜馳援,重新奪回了香子城,趕走了木徵的軍隊,並進兵牛精谷,擊退吐蕃援軍,前後殺死吐蕃軍眾五千餘人。王韶又派部將景思立、王君萬等人,率軍在香子城周邊圍剿吐蕃部眾,斬殺吐蕃族眾三千餘人,並奪回了部分被劫走的軍事物資。正當北宋軍將注意力都放在香子城周邊時,木徵卻趁機率兵復奪取了河州城。河州城丟失後,香子城、積慶寺等地的北宋軍首尾不能相顧,王韶擔心陷入木徵諸部的重圍,“乃止解香子城,破積慶寺諸羌而還”。回到熙州的王韶,一方面繼續招降河州周邊的吐蕃部落;另一方面,上奏朝廷為將士請功,以激勵宋軍士氣。北宋王朝批准了王韶請功的要求,並規定“每獲首一級賜絹五匹”的賞格。宋熙寧七年(1074年)北宋王朝改香子城為寧河寨,不久,王韶派兵再渡洮河,佔領康樂(今康樂縣城)、劉家川(今甘肅省康樂縣流川鎮)等城鎮,並再次攻佔了坷諾城、香子城。王韶任命部將景思立知河州,由於當時河州城還未收復,景思立只好在香子城執行州事。八月,王韶命景思立、苗授屯兵香子城,伺機奪取河州城,自己領兵穿露骨山(太子山),南入洮州(今甘肅臨潭縣)境,降服木徵弟巴珍覺,斷木徵後援。木徵為救援其弟所部,僅留下首領結彪帶部分兵士留守河州,親率精銳尾隨宋軍,伺機出戰。王韶以逸待勞,張好口袋等木徵來鑽。木徵長途急行軍,已疲憊不堪,突遭宋軍埋伏,被打得大敗。王韶密派景思立攻河州,守軍以為是木徵返回,大開城門,河州復平,木徵走投無路,只好投降。佔領河州後,王韶以河州為根據地,又進攻宕州(今甘肅宕昌),打通了洮州路。岷州(今甘肅岷縣)吐蕃首領摩琳沁聞訊,遂獻城投降,王韶入據岷州,此後疊(今甘肅迭部)、洮(今甘肅臨潭)二州吐蕃首領皆相繼向北宋軍投誠。這次作戰,王韶率部在連綿起伏的山巒間與吐蕃軍周旋,連續行軍54日,跋涉1800裡,收復河(今甘肅省臨夏州)、宕(今甘肅省宕昌縣)、岷(今甘肅省岷縣)、疊(今甘肅省迭部縣)、洮(今甘肅省臨潭縣)5州,斬首數萬級,獲牛、羊、馬以萬計,從軍事上形成包圍西夏之勢。王安石在《臨川先生文集》中記述,是役“收復熙、河、洮、岷、疊、宕等州,幅員二千餘里,斬獲不順蕃部一萬九千餘人,招撫大小蕃族三十餘萬,各降附者。”看到王韶的戰績,宋神宗大喜,進封王韶為左諫議大夫、端明殿學士,將坷諾城改名為定羌城,香子城改名為寧河寨,劉家川堡改名為當川堡,並隸河州。
王韶主持的熙河開邊行動,極大地改變了隴右地區的政治格局,此後北宋王朝的對手從隴右吐蕃變成了河湟吐蕃,進而又變成了北宋、吐蕃、西夏的三家博弈。熙寧七年(1074年)初,王韶以為熙河已定,前往京城向宋神宗述職覆命。趁此機會,不甘心失敗的木徵向青唐的唃廝囉政權贊普董氈求助,董氈派部將青宜結鬼章點兵二萬,雙方聯合誘宋將景思立於踏白城(今甘肅省積石山縣銀川街道),重創北宋軍,北宋河州知州景思立、偏將王寧等人戰死,隨後河州城和岷州城也被吐蕃兵圍困。王韶從京城開封回至興平,得知河州被圍訊息,與李憲選兵二萬循西山,翻山繞到踏白城背後,焚燒吐蕃2000餘帳,殺7000餘人,獲牛馬8000餘頭,自是木徵勢衰,不得已率首領80餘人降宋。木徵被送到京城後,被宋神宗封為榮州團練使,賜名趙思忠,成為朝廷命官。(未完待續)(作者:張有財)
編輯:馬婷 責編:馬志濤 稽核:範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