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美國人威爾遜·愛德華·曼利(Wilson Edward Manly)來到中國,隨後長期在四川(含重慶)工作。在此期間,他自己拍攝並收集了朋友拍攝的四川多個府縣的照片,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展示了晚清時期“天府之國”方方面面的生活細節,我們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1899年或1900年陽曆新年到來之際,重慶的這幾位婦女帶著孩子們來到曼利夫人的家裡拜年。那個年代,中國百姓對陽曆年毫無感情,她們選在這個時間點拜年,完全是為了照顧曼利夫人的習慣。
這是曼利在資州所辦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該校比私塾的規模略微大一點,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孩子在一起上課。曼利說,照片中有幾個女孩,你能找出來嗎?
這位道士身穿百衲衣(拾取別人丟棄的破布縫製而成),表示自己在苦修,道行高深,從而彰顯裝在葫蘆裡的藥丸能藥到病除、隨身攜帶的符咒能驅邪保平安,吸引人們購買。
這位鞋匠正在製作(或修理)鞋子,旁邊擺放著鞋底、皮革、牛筋繩等物料,奇怪的是他本人並沒有鞋穿,莫非這就是古人所言“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三名工匠正在工作臺上製作陶瓷坯體,這一工序完成後就將坯體放到他們頭上的木架上風乾。坯體的乾燥是陶瓷生產工藝中非常關鍵的一個工序,產品質量缺陷有很大部分是因乾燥不當而引起的。喜歡陶藝的朋友們應該懂得這個道理。
照片左側的工匠正在對一件石雕人物做最後的潤色,幾件成品擺在櫃檯上待售。你能認出他們雕刻的作品是什麼人物嗎?
這座石牌坊由皇帝下旨建造,精雕細刻,非常氣派,用於表彰“一門三節”。何謂“一門三節”?就是這個大家庭裡,有三位女性在丈夫去世後守寡,沒有改嫁,繼續承擔著孝敬公婆、養育子女的責任。朝廷希望透過隆重表彰的方式號召天下女性守身如玉、不侍二夫,但對當事女人而言,這其中飽含著沉重的辛勞和委屈。
兩個男子在路邊擺攤出售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鴨子。不知道這些鴨苗是不是人工孵化的?
紙紮是一門獨特的民間藝術,主要製作用於祭祀及葬禮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紙製品。大江南北,每遇喪事,都會焚燒紙製品為逝者陪葬。現在隨著社會進步,燒紙紮冥器的少了,用花圈的多了。
這一家人所住的地方,勉強稱之為“家”。所謂房屋,就是幾間簡陋的草棚而已,四面透風,下了大雨也遮不住雨。他們可能是失去了原有的家園,迫不得已到山上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