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右上方,關注@庫小七站長,和你一起實現個人成長!
文/秋影(庫小七站長學員)
魯迅在《致顏黎民》一文中說: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從去年冬天加入“庫小七寫作訓練營”之後,我就讀到了很多以前自己沒有涉獵的書籍。有些書籍呢,感覺自己很喜歡,比如《小狗錢錢》《白話史記》《走出非洲》等,還有些書籍呢,讀了之後自己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我們讀這些不同的書到底有什麼意義?怎麼能夠較愉快地完成自己並不是特別喜歡的書籍的閱讀呢?
今天的分享,一方面是結合我自己實際的閱讀情況進行歸納,另一方面是查閱了網上的一些資料,兩者做了一下整合,希望透過這次分享既能增強自己廣泛閱讀的信念,也對大家的閱讀稍有幫助。說的不對的地方,希望各位朋友在後面討論交流的時候能夠及時指出來,以便讓我更好地向大家學習。
01
O N E
改變個人思想觀念深處的偏執,重新建立廣而專的閱讀認知。
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兩半過,是每一個成人的感覺。現在想好好讀書,使自己在讀書方面有真正的提升,就必須改變自己個人思想中“只讀自己喜歡的、能讀進去的書籍”的這種偏執,建立必須要廣泛涉獵、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有所專攻才是閱讀根本的認知。
為什麼要閱讀種類不同的多樣書籍呢?
因為知識是可以遷移的,而不是分裂的,你無法預知到底什麼樣的知識會幫助到你,所以大量的基礎性閱讀就是我們每一個閱讀菜鳥的基本儲備。
王安石“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六經》《素問》《百草》、諸小說,無所不讀,家夫女工,無所不問”,所以他的文章才能縱論古今、傳之於世。至於梁啟超、魯迅、郭沫若涉獵之廣、博學多才,更是人所共知。英國著名哲人培根說:“讀史使人明志,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可謂說透了廣泛閱讀的種種好處。
回到我們自己來看,對於小七老師推薦我們閱讀的各種書籍,不能從思想認識上排斥,而要愉快接受,堅信凡有所讀,必有收穫。比如瀟雨前兩天分享時就提到,她閱讀了《根本停不下來》之後,對學生的網癮有了全新的認知,所以可以更有耐心和方法的幫助學生逐步解決網癮困擾。
日本有位暢銷書小說家,也是解剖學家,同時也是茂木健一郎的恩師養老孟司先生特別喜歡看推理小說。據說,養老先生的電子閱讀器裡收藏了上千本推理小說。你想他明明是做解剖學的,怎麼看推理小說呢?但正是因為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積累,使得他寫的東西具有深度和豐富性。因此他所撰寫的《傻瓜的圍牆》等書籍,一度登上暢銷書榜首。
02
T W O
打開個人眼界和胸襟,提升閱讀理解、討論思辨的高層認知和感悟能力。
咱們去年在群裡面討論凡爾賽文學的時候,張婷寫的《只要你認知高遠,任他凡學上熱搜》對我的啟示確實很大,就讓我認識到了讀書就像我們看待生活中的不同觀點、對待生活中的不同人一樣,肯定有合胃口的、有不合胃口的,我們一定要開啟自己的思維格局,讓各種學說、各色人等都有他的立足之地,自己只需要透過持續性學習,理性去看待分析眼前的人事,用魯迅的“拿來主義”豐富自己的積澱,繼續走自己的路就行。
讀了張婷的這篇文章之後,我走出了“絕對認知”的錯誤思維,對自己不喜歡的人、不認同的觀點、不想做的事不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以寬容的態度先接受現實,再思考辨別,最後選擇性地汲取對自己有用的營養。
同樣,對於自己原本不喜歡的書,也可以先讀起來,讀過之後再或吸收精華、或批判糟粕,這才不會使我們這些讀書菜鳥囿於自己狹小的閱讀領域,無法睜大眼睛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03
T H R E E
針對不同書籍,採用不同的讀法,不苛求本本精讀。
有的書呢,我們可以細讀慢讀。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是《簡愛》,這本書我前前後後已經讀過可能不下五六遍了,每次讀呢,都有這個時段閱讀的不同收穫。所以呢,反覆閱讀,可能是我讀自己喜歡的書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有的書,抓金句亮點。庫小七老師去年推薦閱讀的《小狗錢錢》,當時一聽到說是童話故事,我其實是有一點牴觸的,但是讀完之後呢,確實對我自己在日常理財方面的啟示還是比較大,讓我真正理解了中國人說的“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的真諦:金錢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壞。只有當錢屬於某個人的時候,它才會產生好的或壞的影響。
還有去年最後讀的那一本《72堂寫作課》,就像米粒一樣,我在初讀之後呢,書評自己真的不知道寫什麼。最後翻來覆去看了一下,就感覺書裡邊有一節說到了讀小說不能計較小說故事情節的真假,否則呢,就是不會閱讀小說,沒有抓住小說本身的文體特點。由此發現,我以前有時候讀小說的時候,也會糾結於“這個故事到底是真的假的呀,這個故事也太假了吧”這些想法裡邊,但是看到《72堂寫作課》那一段分析後,我終於想通了,小說本身就是以虛構為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透過虛構反映的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化主旨。我們儘可以透過欣賞故事,思考主旨帶給我們的認知改變,而不是糾結故事的真假。
04
F O U R
藉助有聲閱讀來推進紙質書或者是電子書的閱讀。
我從去年冬天到現在,透過喜馬拉雅來聽四大名著,現在已經聽過了《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也只剩最後幾回了,現在內心特別期待開啟《三國演義》的聽讀。
有聲閱讀的最大好處是節省時間,我可以在幹家務,或者是洗漱、吃飯、走路、乘車的時候隨時收聽。一個人在家裡的時候聽外放,有其他人或出門的時候就插上耳機,特別方便。聽有聲閱讀的時候,輔助紙質書的閱讀,我覺得能夠大大提升閱讀興趣,增強我對內容的理解。
這兩年我在讀書的過程當中,為了營造家庭的閱讀氛圍,也會把一些書推薦給老公和女兒。過年期間,我先有預謀地和老公一起觀看了《走出非洲》這部電影,然後告訴他,電影是個愛情片,是為了吸引觀眾,增強故事性,主要圍繞凱倫和丹尼斯兩個人的愛情故事講述的,原著則主要表現作者對非洲風土人情、自然風光的眷戀,我順勢把書推薦給他閱讀,為了激發他的閱讀興趣,讓他找出電影和原著中的不同點和相同點,然後和他探討電影劇情以及小說寫作的意義。這個方法對於平時不讀書或者是不喜歡讀書的人來說比較有用。
05
F I V E
可以打破常規的閱讀方法,嘗試一些新鮮的閱讀方式。
1、有些書完全不用從頭讀到尾。
讀書的時候呢,可以先讀目錄、前言和後記,或者先看一些推薦語,也可以去網路查詢該作者的介紹,對書籍的寫作背景有一個整體瞭解,這樣再去閱讀的話呢有可能就比較容易讀得進去。
我去年冬天讓學生閱讀《水滸傳》,直接讓他們讀到第72回“梁山泊大聚義”即可。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可以不讀,從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第一個水滸英雄史進這兒讀起,集中在魯智深、林沖、武松、宋江、李逵、吳用等這幾個重要人物以及他們的相關故事,既減少了學生對長篇鉅作的畏懼,又能節約他們的閱讀時間。讀了一個月之後,又利用校內時間,在班級配合搞了一次語文專題活動“水滸英雄故事會”,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帶領他們走進名著閱讀比較有效。
2、 在設定期限內進行有適度緊張感的閱讀。
本次小七老師設計的兩週一本書的閱讀計劃,時間比較寬裕,還有在微信群裡邊配合進行的分享,讓人感覺既活潑又充實,節奏較穩。
3、 大人也可以讀一些有插圖的書籍,讓閱讀的感受更豐富多彩。
女兒最近讀了餘秋雨的《行者無疆》,特別喜歡國家地理出版社那一版帶插圖的設計。我對比了一下,帶插圖的這版確實更討人喜歡,既緩解了閱讀疲勞,又帶給人新鮮的視覺衝擊,圖文結合更有利於留下深刻印象,不失為大眾閱讀的一種較好的推廣方式。
06
S I X
讓閱讀變得視覺化,賦予閱讀特有的意義。
讓閱讀變得視覺化我有兩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書架。
先有書架,就會去買書、讀書,然後才會動手輸出——寫作,這樣就會讓閱讀變成一個前有準備、後有延伸的特別有意義的過程。
第二個建議是深入接觸實體書。
我接觸實體書的第一個行動是逛書店。隔一段時間逛一逛書店,成為了我的一大喜好。在書店裡面漫步,看到豐富多樣、品類繁雜的書籍就會激起買書的衝動;看到書店裡面如飢似渴閱讀的老老少少,就會一遍遍在心裡重溫閱讀的誓言,堅定閱讀的信念。
所以,我每次在書店裡面走動的時候,都會特別的喜悅、滿足。帶著精挑細選的幾本書走出書店的時候就感覺內心特別的澄明通透,感覺自己彷彿是駕著五彩祥雲脫塵出俗的仙子。
現在偶爾出外旅遊的時候,我也喜歡去當地的書店轉轉;平時外出的時候,儘量在包裡邊帶一本相對輕鬆易讀的書籍。
接觸實體書的第二個行動就是儘量讀紙質書。我現在呢,不太喜歡讀電子書。電子書的話,一般是讀一些網路小說,把讀這種快餐文學用來消遣。如果想讓自己有一些思考或者積澱的話呢,我還是喜歡讀紙質書。我喜歡可以在書上面隨時寫寫畫畫的感覺,書放在手邊可以隨時翻閱的踏實感也讓我特別著迷。
我覺得,這可能是受自己以前閱讀習慣影響的緣故吧,其他人完全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在電子書和紙質書之間自由選擇。
07
S E V E N
實在不喜歡的書,可以交給時間,讓時間幫助你去做出選擇。
比如人年輕時,往往喜歡讀小說、幽默故事,人到中年,就可能會比較喜歡平和、恬淡的散文;當學生的時候,因學習需要,就要讀老師、學校佈置的一些必讀書籍,到工作的時候就因為工作需要,可能會讀一些專業方面的書籍,而在人際交往方面呢,有時候為了歷練自己人際交往的能力和心智,就要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
就像這幾年心理諮詢師成為熱門行業,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也就大行其道。這是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個人讀書的喜好也會受到影響。所以說,對於我們實在不喜歡讀或者讀不進去的書籍,完全可以放一放,說不定過一段時間或者過一兩年、幾年之後,就會喜歡閱讀,讀之後會有自己新的理解和收穫。
正如一棵參天大樹想要枝繁葉茂,定會把根深深扎進土壤,在儘可能廣袤的土地上挺起自己的身軀,才方可立足於天地之間一樣,我們唯有竭盡所能地閱讀各種書籍,汲取精華,然後融會貫通,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能力,擁有一雙慧眼,看穿世事。
要是更功利地講,一個內涵深厚、知書達理的人,人們定會被他的學問所折服,這對他來說不是更容易交到朋友、並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嗎?
胡適說: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群裡的小夥伴們,讓我們與書相伴,在豐富多樣的書籍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吧!
後附群內討論及學員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