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排便是人類正常新陳代謝的過程,幾乎每天都在人體上演。
然而只有便秘的人才知道,想要正常拉屎究竟有多難。
別人在馬桶上三五分鐘就能解決的事,到自己這努力上幾十分鐘,結果卻仍是顆粒無收。
同樣都是拉屎,怎麼有人就很輕鬆,而有的人就難於上青天!
便秘的人,到底是身體的哪個部位出現了問題?
正常的排便過程
大便的形成過程,就是我們人體對於食物的消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食物就相當於大便的原材料。
我們身體的消化系統就像是一座高效運轉的工廠,它一開始的消化模式是這樣的:
食物由嘴巴進行咀嚼後→沿著食管進入到胃部→再經由胃部和小腸消化大部分的食物→被消化的食物殘渣進入結腸
在這個過程中,那些經由消化器官到達結腸的食物殘渣,就被稱為排洩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便。
此時,這些大便還是液體的狀態,其中的水分含量很多。
在結腸內部,這些大便會迎來“型”的改變,結腸會吸收這些廢棄物中的水分,讓液體的廢棄物,變成黃褐色的香蕉狀大便。
而這些塑形成功的大便,會透過結腸運動,從結腸到達直腸。
這時候的直腸就相當於一個暫時的儲藏室,大便會被先安置在直腸內部,待大便量觸及到直腸感應閾值的時候,會觸發排便的神經反射。
這個神經反射會將排便的請求上傳至大腦,再由大腦決定要不要排便。
如果需要排便,大腦會安排腹肌、直腸肌、括約肌等排便肌肉群共同協作使勁,將大便排出體外。
排便這個行為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是體內各個組織共同協作的成果。
即便是大便對這套流程已經很熟了,但風險依然無處不在,一個不注意,便便就會“迷路”。
便秘的真相
對於便秘患者而言,這個排便過程可能會出現眾多紕漏。
而便秘的原因,往往會出現這些“漏洞”上。
1、結腸運輸緩慢
結腸運動會將大便從結腸運往直腸。
一般而言,正常人將大便從結腸運往直腸的過程只需要1天的時間。
而便秘的患者,因為結腸運動緩慢,這個過程可能需要2~3天,甚至更長時間。
這個時間差用快遞類比,甚至堪比順豐和韻達。有些便便在路上時,就已經慢別人好久了!
“到貨”更晚,自然就不奇怪了。
而造成結腸蠕動緩慢往往是多種原因,比如:日常飲食中,蔬菜水果吃的太少,導致膳食纖維不足;腸道菌群紊亂等。
不可忽視的是還存在一些病理及藥物刺激因素,比如:平滑肌結構異常、服用三環類抗抑鬱藥、服用阿片類藥物等,可能會造成結腸動力不足,運輸緩慢。
2、直腸敏感性低
根據直腸在排便過程中的定位,直腸往往更像是一個儲存大便的地方。
大便透過結腸運動被送往直腸儲存,儲存在直腸內的大便到“直腸感應閾值”的時候,直腸神經就會產生想排便的慾望,這就是“便意”的由來。
我們甚至可以把“直腸感應閾值”想象成一個警戒線,超過了這個警戒線,便便才能釋放。
但如果這個“警戒線”太高,或者便便的量本來就很小,就會導致很久都難以達到這個排便“警戒線”。
直腸感應閾值低、進食量小就是導致便秘的常見原因之一。
這兩種情況分別在濫用瀉劑以及節食減肥人士身上較為常見。
3、排便反射異常
按照正常的排便流程,大便在直腸內到達“警戒線”後,先是會觸發直腸神經反應,再由直腸神經向大腦發出排便請求。
這個時候,如果大腦被別的事情所幹擾,就往往會忽略了直腸神經的排便請求。
得不到同意排放的便便就會堆積在直腸內部,然後再被送回結腸,繼續被結腸吸收水分。
幾次三番下來,被經常放鴿子的直腸神經也開始鬧脾氣,就算有“排便慾望”也不想傳達給大腦。
“便意”就這樣失蹤了。
沒有便意,大腦就不能傳送同意排便的指令,排便行為自然就不能進行。
4、排便肌肉群異常
如果大腦和直腸神經的關係並沒有“惡化”,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依然存在,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直腸神經將“想要排便”的請求傳送給大腦,大腦同意請求。並安排腹肌、直腸肌、括約肌等參與排便的肌肉群共同協作,將大便排出體外。
到此,整個排便行為就此謝幕。
然而,就在這臨門一腳的時刻,對於便秘人士而言,照樣是狀況百出。
“排便肌肉群集體罷工,聲稱自己從來沒幹過這樣的重活,根本使不上力!”
或者是“只有腹肌、直腸肌在使力,括約肌在一旁看戲,不為所動!”
沒想到到了最後一步,還面臨著排便肌肉不協調、排便動力缺乏這樣的難題。
括約肌不放行,便便照樣堵在那裡出不來,排便行動宣告失敗!
如此看來,整個排便行動堪比西天取經,可謂是千難萬險。稍不注意,就可以以失敗收場。
從結腸部位開始,便便的旅途就開始險象環生。
對於便秘人士而言,便便旅途中出現的事故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
導致出現以上狀況的原因有很多,具體的問題需要具體分析,並進行相關檢查。而找到問題的答案,再針對病因進行個體化治療,才是治療便秘的根本方法。
參考文獻:
[1] 方秀才,劉寶華,《慢性便秘》
[2] 葉國富,藥源性便秘的診斷與治療,2013
[3] 中國慢性便秘專家共識意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