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近期發文稱,負債是把雙刃劍,運用合理可以提前滿足生活需求,運用不當可能給自己帶來沉重的負擔和巨大的心理壓力。
“大家要認識到,貸款終究是要還的,過度負債堆砌不出美好的未來。”
消金界注意到,此次提醒的背景是,9月初,人民銀行釋出了《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21)》。
報告顯示,雖然總體上我國消費者在金融態度上的表現較好,但金融消費者的複利意識和貸款知識還存在不足,部分金融消費者要提高債務管理能力,減輕個人債務負擔。
報告中的一組資料值得關注——在貸款使用方面,有貸款行為的受訪者主要用於購置房產和日常消費。
34.80%的受訪者表示主要用於購置房產,23.47%的受訪者主要用來應付日常支出,11.94%的受訪者主要用於購買汽車,10.33%的受訪者主要用途是償還信用卡等個人債務。
也就是說,10.33%的貸款用來還貸款。這一比例不算高,但蘊含著一定的風險。
顯然,該報告為從業者的風險管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同時,結合近期消保局的動向也能看出,監管在金融消費者保護與教育等工作方面更加重視,需要全行業關注。
央行再次提醒理性消費
人民銀行釋出的《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21)》顯示,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養水平相對較低,存在消費方面缺乏理性,在借貸方面缺乏謹慎,在財務規劃方面缺乏技能的問題。
對於廣大的金融消費群體,央行提醒到:
(一)理性消費“三提醒”
一是無收入不提前消費。提前消費的前提是消費者具備還款能力。大學生、未成年人等群體在未就業之前,主要依靠父母給予生活費用,自身沒有收入來源,還款能力不足,要客觀看待消費慾望,避擴音前消費,更不要養成盲目攀比的不良消費習慣。
二是有收入要量力消費。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量力的、理性的、健康的消費觀念放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對於有穩定收入來源的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購買相應的商品和服務,盡情享受美好生活。而對於暫時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消費者,則應理性剋制消費慾望,把錢花在刀刃上,為自己編制一張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資產負債表。
三是有負債要謹慎消費。對於佔用資金較大的耐用消費品,適當的負債既能提前滿足生活需要,也能減輕短期付款壓力,充分發揮金融的功能。28/36經驗法則告訴我們,如果金融消費者將房貸還款金額控制在收入的28%以內,或者將各類負債總和控制在收入的36%以內,一般不會有很大的債務壓力。因此,在考慮是否要借款時,金融消費者首先要考慮還款壓力,不妨給自己劃一條債務警戒線,將消費限定在合理範圍內。
(二)謹慎借貸“三要知”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迅速,普通的金融消費者也可以透過線上渠道快速獲得小額貸款。但是,大家要認識到,貸款終究是要還的,過度負債堆砌不出美好的未來。
一要知道沒有“免費”的貸款。針對不少平臺號稱的“放款快”“利息低”“XX天免費額度”等誇大其辭的營銷宣傳,金融消費者要保持高度警惕。要牢記貸款是要還的,貸款越多,時間越長,利息越多。同時,要特別注意利息的計算方式。人民銀行的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發現,人們對於單利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但對複利仍缺乏足夠的意識。複利俗稱“利滾利”,其含義是未償還的利息要計入本金,作為下一期利息計算的基礎。因此,在貸款時不僅要看借貸本金,還要看借款期限和利息的計算方式。對金融消費者來說,不管計算方式如何變化,要記住“借款越多,時間越長,還款壓力越大”這一基本常識。
二要知道不還貸款要承擔後果。徵信系統會客觀記錄金融消費者從放貸機構獲得的每筆貸款的存續狀況。“客觀記錄”意味著金融消費者要按時歸還貸款本金和利息,個人因自身債務管理不當導致違約的,會在系統裡留下記錄,影響到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機構日後的業務往來,例如申請房貸、車貸、消費貸等個人貸款時可能會被拒絕。
三要知道“以貸養貸”行不通。收入水平和資產淨值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金融消費者的負債能力。在遇到還款困難時,以信用卡套現、從乙平臺借錢還甲平臺等方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會形成惡性迴圈,債務雪球越滾越大,直至資金鍊斷裂。因此,金融消費者事前要謹慎評估債務負擔能力,以負責任的態度來承擔和償還債務;事後亦不要企圖逃避債務,或透過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來解決債務問題。
(三)財務規劃“三要學”
一是要明確財務目標。人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財務目標,明確財務目標有助於系統性地安排消費、儲蓄、投資等相關事宜。例如,大學生在手機使用多年後想更換新手機,可以將其作為自己的短期財務目標,透過合理安排日常消費,逐步積累足夠的資金去實現目標,而不是急於尋求來路不明的線上貸款。
二是釐清資產負債。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對家庭財務的韌性是一次壓力測試。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大部分消費者在應對意外衝擊方面具有相對充足的儲備。但疫情的發生給金融消費者敲響了警鐘,有必要釐清家庭資產負債,做好儲蓄、家庭保障和長期投資方面的規劃,實現家庭資產的長期保值增值,才能更好地應對外部衝擊。
三是提前做好養老規劃。目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養老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金融消費者要把握生命週期的規律,提高對保險保障功能的認識,提前做好養老規劃,制定健康可持續的理財規劃並堅持下去,提升自身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報告:
10.33%的貸款用來還個人債務
此次央行提醒的背景,是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釋出了《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21)》(如需獲取報告全文PDF版,請關注“消金界”,後臺回覆“素養”)。
據悉,消保局於2021年4月,第三次全面開展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8月份報告出爐。按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資料口徑,調查覆蓋全國 31 個省級行政單位和 333 個地級行政單位。
報告從金融知識、金融行為、金融態度和金融技能等四個方面,展現了最新的金融消費者基本情況,並從年齡、學歷、收入、職業、性別、城鄉、地區等不同維度進行了描述。
作為一份覆蓋面廣泛的調查,在金融消費者行為方面,報告可以為消費金融從業者提供一個很好的參照系。
報告顯示,總體上,我國消費者在金融態度上的表現較好,在金融行為和技能的不同方面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性,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基礎金融知識水平。
貸款方面,金融消費者的複利意識和貸款知識還存在不足,部分金融消費者要提高債務管理能力,減輕個人債務負擔。
整體上,18.33%的受訪者最近兩年內發生過貸款行為。從年齡維度看,50 歲以下群體是貸款的主要群體。
在貸款期限影響方面,68.62%的受訪者知道貸款期限越長,還款利息越多,每月還款額越少,與 2019 年相比,提高12.64個百分點。
在還款方式的理解方面,56.99%的受訪者知道等額本金和等額本息的區別,與2019年相比,提高了7.81個百分點。
在貸款使用方面,有貸款行為的受訪者主要用於購置房產和日常消費。34.80%的受訪者表示主要用於購置房產,23.47%的受訪者主要用來應付日常支出,11.94%的受訪者主要用於購買汽車,10.33%的受訪者主要用途是償還信用卡等個人債務。
在債務負擔方面,在有貸款的消費者中,58.97%的受訪者表示目前債務負擔較輕,33.72%表示負擔較重,7.31%表示負擔非常重。
整體上,我國消費者對負債消費持有謹慎的態度。41.90%的受訪者在購買汽車等大件商品時傾向於全款支付,34.54%會選擇部分貸款,23.57%會按最低首付支付,將貸款額度用足
值得注意的是,與2019年相比,金融消費者信用卡還款行為顯著改善,全額還款的比例提高了8.20個百分點,最低還款額或還款能力不足的比例下降了2.81個百分點。這對信用卡業務來說,顯然是個利好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