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首次授銜準備工作遇到了一個大難題,按照軍銜的評定標準,當時有3000名受過傷、文化水平較低以及現任職務較低,導致他們評選為校官的條件不夠,毛主席和周總理知道此事之後,便隨即下達指令,將這些老紅軍一律授予少校軍銜。
談起中國軍人,熱血、責任、不怕苦、不畏艱難,他們是一群為了國家敢於獻身的革命戰士,不管你身在何處,不管你遇到何種戰亂,中國軍人都會第一時間趕到戰場,將中國人民帶回祖國,有他們的存在中國便是一方淨土,和平且安心!
1955年首次授銜儀式上,中國軍人有了正規的軍銜評定標準,受蘇聯軍隊體系的影響,我國領導人在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第六次會議中,確定了我軍所採用的軍銜體制。
軍銜設立了6等19級,元帥分為兩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元帥;將官有四級: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也有四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以及尉官四級:大尉、上尉、中尉、少尉;最後軍士分為三級:上士、中士、下士;士兵有兩級分別是上等兵和列兵。
從此中國軍隊越來越正規化,不再像之前一樣被其他國家輕視,中國軍人是中國的門面,英武的站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之上,莊嚴且神聖!
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國出了位偉大的領導人毛主席,讓過去的舊中國逐漸煥然一新;同時中國軍人也漸漸成為了世界的熱點話題:中國軍人的血性、中國軍人的職責、中國軍隊的紀律以及中國軍人的團結,不斷的衝擊著世界人民的認知。
現在的中國軍人是自1927年開始,便逐漸建立起的雛形,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起初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支由人民組成的起義軍,竟然超越了國民黨正規軍,將外敵侵略者趕出了中國大地,改變了中國以往的落後面貌。
說起中國軍隊的雛形,那必然要提起秋收起義,這場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公開屬於自己的旗號,也見證了人民軍隊第一面軍旗的誕生,同樣也是偉人毛主席享譽全世界的開端。
自秋收起義之後,全國各地接連不斷的都出現了人民起義軍的身影,1927年12月11日,一支由工人、農民以及革命士兵組建的起義軍,舉起了“工農紅軍”的旗幟,隨後1928年中央釋出的軍事工作大綱,便正式明確了紅軍的稱號,全國各地的工農革命軍都相繼按照命令更改成了“紅軍”。
一說起中國紅軍,總是會勾起許許多多的回憶,後人談論最多的也是這支,開啟改變之路的人民軍隊,這支軍隊標誌著中國崛起之路的開端。
在中國首次的授銜儀式上,紅軍的授銜卻成為了一個難題。中國紅軍是我國第一支武裝力量,但由於當時社會條件限制,參軍人員年齡大多都比較小,隨著戰爭的慘烈,戰死於沙場的紅軍戰士也不在少數,頑強存活下的紅軍戰士,又接連在之後的革命道路上奉獻著自己的才能和生命。在新中國逐漸安穩之際,他們的奉獻究竟能得到什麼樣的評定呢?
而第一次大規模的貢獻評定,就是1955年的授銜儀式,在這場授銜儀式上,眾多中國軍人,不論是以往的紅軍還是當時的解放軍,都根據以往的歷史功績等各方面給予了相應的表彰。
有人認為1955年的授銜一事是“論功行賞”,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首先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軍隊本就是自發組成的隊伍,大家都是擁有著共同思想的革命者。並不存在邀功爭功一事,大家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保家衛國,建立新中國。
1955年的授銜儀式,是軍隊發展的必經之路,它不是為了論功行賞,而是為了建立一個更加正規的軍隊,是國家和人民給予守衛者的肯定。
並且1955年並不是我黨首次提出授銜的決定,這種想法自戰爭期間便一直存在,由於各方面的因素影響,才在1955年之際做了統一的安排。
授予軍人軍銜,並不是為軍人所做的貢獻做表面的“論資排輩”,而是為了確立軍人在軍隊中的地位,利於軍隊的管理與指揮,同時給為國家付出的軍人一種榮譽,獎章勳章的釋出,是對革命戰士建立功勳的表彰。同時表達了黨和國家對軍人的關懷,鼓勵廣大軍人上進,激發軍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對於軍隊建設的推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早在抗日戰爭期間,我軍就進行過幾次授銜,在1948年的淮海戰役期間,中央領導人也組織討論過軍銜的事情,但由於軍隊人數眾多,只能針對少部分表現突出的將領予以簡單授銜,其中又有國民黨軍隊的參與,導致在國共內戰全面爆發之後,遂又取消了一些授銜。
當時戰事緊張,授銜之事並沒有細緻全面地進行評定,所以在國家逐漸和平穩定的時候,才開始細緻地組織了授銜活動。
軍隊的軍銜制度,是我國人民軍隊邁向現代化正規化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無規矩不成方圓,這既是軍事指揮中所具備的需求,也是世界各國軍隊通行的慣例。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開始逐漸擺脫殖民統治,建立起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切“內憂外患”難題逐漸消失的新中國,對於軍隊的管理安排便成為了重點,於是在1955年逐漸開展了授銜儀式的工作。
第一次的授銜準備工作很是繁重,“萬事開頭難!”在準備期間就遇到了不少的麻煩,雖然最終確立了明確的軍銜制度、評選標準、參選人員以及授銜時間等等,但是由於授銜人員過多,甚至還有歸僑將軍和外籍將軍,所以許多細節問題總是難以確定。
其中就包含授銜人員的最終確定,以及給予紅軍的授銜兩大矚目難題。
軍銜的評定需要根據戰士的參軍資歷,所立戰功,所作貢獻,以及現在所擁有的職級等各方面因素,進行細緻綜合的評定考量,根據最終綜合測評給予最準確的軍銜分配。
當時設定的元帥軍銜有兩級,而最高級別的大元帥,自然毫無異議地給予了毛主席。毛主席作為軍隊的最高領導者,加上其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自紅軍建立之初便一直參與領導戰役,多次戰役中反敗為勝,多次挽救緊迫局勢,最終成立新中國,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最優,最高軍銜必然非毛主席莫屬。
對於毛主席授予大元帥軍銜,任何人都沒有任何異議,但毛主席本人卻不斷拒絕,不接受大元帥的授銜。毛主席拒絕大元帥之銜,在中央高層各界也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隨後就此事也曾展開了討論,各界人士紛紛抒發自己的意見,都認為大元帥的軍銜必定是毛主席的,而且其他國家大元帥的軍銜,也是給予了他們國家的領導人。最典型的例項就是蘇聯的領導人斯大林,就擁有著最高的軍銜。
如果最高軍銜不給毛主席,那又有誰有能力接下這個軍銜呢?對此一位民主人士便直白地說道:“我們人大作了決定,毛主席也沒有辦法,必須要接受的嘛”。
主持會議的劉少奇同志聽後,隨即便笑了笑說:“人大可以作決定,但他是國家主席,要他簽署命令才行啊”。
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最後如果毛主席就是不同意當這個大元帥,那人大做的決定還是沒用,最後的決策人是毛主席,他要是不當,誰也沒有權利強制安在毛主席身上。在會人員聽後,覺得也是這個道理,一時間只能再次陷入爭論當中。
但是爭論來爭論去卻還是沒有一個結果,劉少奇只能作罷,於是說:“你們平常不是都可以經常見到毛主席嗎?你們可以去試試當面去說服他,爭取他的同意,現在我們先不作最終的決定。”
針對毛主席不當大元帥的事情,還專門組織了一場討論會,由此看來,毛主席不當大元帥的決定是非常堅定的,那毛主席為什麼就是不接受大元帥軍銜呢?
這場討論便在“不作最終決定”的決定下就此結束了,之後又過了幾天,中共中央再次舉行了一次討論,這次的討論內容,重點是放在了授銜元帥軍銜的事情,最終人選的敲定還是需要大家都認同的。
在這次會議中,毛主席也說出了自己拒絕大元帥軍銜的原因,毛主席說到“眾位領導人對於評銜一事操勞很多,很是辛苦!對於大元帥的軍銜我就不要了,如果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那多不舒服呀!到群眾中去講話也不方便呀”。
聽了毛主席這番話,在座的領導人暫時沒了反應,隨後毛主席也開玩笑的問道劉少奇,說“你也在軍隊中工作過,你也應該評個元帥”。
劉少奇同志回覆說:“不要不要,我已經不在軍隊工作了,還是不參與了”。
毛主席做了個表率,已經拒絕了大元帥的軍銜,其他領導人其實也是一樣的想法,也都紛紛拒絕了評銜,表示自己已經不在軍隊工作了,不需要參與評選。
隨後周總理、鄧公等人都表示他們不需要參與評選,這樣下來,再也沒有人去糾結毛主席不評銜的事情,毛主席的反問,讓大家都站在被授銜人員的角度進行了思考,也就更好理解毛主席這樣做的原因。
其實按照中央的決定,已經到地方參與工作的部隊幹部人員,在原則上是不授予軍銜的,但是結合現實因素以及歷史情況,有些到地方工作的領導人,既參與了軍隊軍事工作,又擔任著其他政府和黨務的工作,雖然沒有在軍隊直接任職,但結合工作內容,倒也可以參與授銜或者不授銜。
中央的領導人聚在一起,皆是為了新中國的發展與富強,為祖國貢獻一份力量,他們是人民和軍隊的服務人員,毛主席不當大元帥,也讓領導人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授銜的內在意義。
軍隊人員眾多,優秀的戰士也比比皆是,但是授銜總要有個名額限制,優秀的人總會被更優秀的人替代,中央領導人紛紛表示不授銜,這也算是讓更多將領有了機會,如此看來,毛主席不接受授銜的做法,也是有眾多考量的。
隨後初定的授銜名單已經列舉出來,大部分將領知道自己的軍銜之後,紛紛開始向毛主席寫信,請求降銜和讓銜。
但其中也有自恃功高之人,錯誤的認為評銜是一種論功行賞的事情,對這評銜之事期望值過高,對自己的認定也比較高,但當知道所評定的軍銜不似自己內心所期待的那樣,於是便有人感到委屈不平,甚至還向有關軍委領導提交了意見。
毛主席知道後,也是不太高興,帶有無奈的嘆息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因為沒有到授銜的時候”。
這些評選名單,是經過中央領導人多方面考究,反覆權衡,又多次進行調整修改,一步一步按規定選定的名單,如果因為個人思想隨意可以進行更改的話,這場評選也就沒有了意義。
於是毛主席並沒有接受任何人的讓帥讓銜等意見,對於一些“思想執拗”非要讓帥的老將領,便展開了各種溝通疏導工作,隨後他們的思想也逐漸開始有了轉變,接受了安排。
在眾多的授銜將領中,有被選上的自然也會有不足而落選的,其中便有一批特殊的人員評定陷入了難題,那就是最早的紅軍戰士。
起初人民起義軍人員的參與並沒有太多的侷限,只要是擁有共同的革命思想,共同的奮鬥方向就可以加入進來,再加上以前的舊中國,很多貧窮人家並不注重教育,很多人並沒有上學的經歷,還有一些老紅軍自十幾歲時便參與了進來,自然沒有了學習進修的機會。
由於思想的解放,人們逐漸發現了教育的重要性,許多人開始注重學習,注重文憑,而對於正在發展的新中國,自然也逐漸開始注重學識。
授銜參與人員中,有3000名紅軍戰士,自小就跟隨部隊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動盪不安的戰場前線,哪裡會有機會走進課堂,這也致使3000名紅軍過不了文化稽核這一關。
自1927年開始,紅軍的隊伍便逐漸開始組建起來,他們經歷過兩萬五千裡的艱難長征路,爬過草地,越過雪山,吃盡苦頭,又在今後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都有出色的表現,如果只單單因一個文化不符而失去軍銜的評定,實在是有些難以接受。
毛主席接到這一報告,也明白評銜之事不能一刀切,雖然規矩立在那裡,但規矩也是人制定的。於是毛主席便給予了五個字的特批,也就是“紅軍不下校”。
意思就是我國的老紅軍戰士都不能低於少校的軍銜,這讓自小便離家的戰士們,多少都獲得了一絲安慰。
對於毛主席這一決定,全軍和全黨都沒有任何異議,於是1955年的授銜名單中,便多出了3000名紅軍少校。
1955年的首次授銜儀式,在中南海舉行,典禮會場佈置的莊重且樸素,在奏響的中國國歌下,授銜儀式逐漸步入程序。
當天下午五點整,毛主席以及各個中央領導人走入了會場,在熱烈掌聲的烘托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彭真,正式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在他高昂且極具激情的嗓音之下,在雷鳴般的掌聲之下,毛主席站起了身,親手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軍令狀,一一授予給了在場的元帥們。
這場授銜儀式結束之後,伴著柔和的晚風,伴著歡聲笑語,伴著迷人夜色,大家一起圍在木桌周圍,享受著豐富的餐食和美酒,在歡呼聲中共同舉杯,慶祝幸福時刻的來臨和延續。
這次的授銜儀式是在10月1日國慶節進行的,許多戰士並未能到場參與授銜,於是在國慶過後,各大軍區的授銜活動也陸陸續續的展開了。
由於授銜人員較多,所以授銜儀式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還有在國外舉行的授銜儀式。
當時新中國正在穩步發展,軍人的學習渠道也更加廣泛,有一些高階將領被指派到國外進行學習和工作,他們無法回國參與授銜儀式,於是便在國外展開了授銜活動。
他們接收到祖國發來的請柬之後,便在規定時間,整理好著裝,擦亮了皮鞋,興奮地換上了中國式軍銜服,踏上去往列寧格勒的軍官之家,接受了黨和國家以及人民授予他們的軍銜。
中國軍人永遠是中國人民和國家的“衛士”,保衛著人民的安穩與幸福,保衛著國家的和平與富強。他們的腰桿筆直,他們的胸襟寬廣結實,他們的背脊寬闊可靠,他們是將陷於危險的人民拯救出來的英雄,也是在任何國家都可能出現,帶著中國人民回家的指路人。中國軍人是最帥的英雄。
篇幅較長,感謝您耐心觀看,創作不易,您的支援是我們創作最大的動力,喜歡不要忘記點個關注,如有任何意見歡迎評論區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