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經濟總量不樂觀、發展增速有所下滑,再加之人口持續外流,近年來外界唱衰東北的論調不絕於耳,諸如“被拋棄的工業鏽帶”“投資不過山海關”等說法一度盛行,讓原本就負重前行的東北地區備感困惑和焦慮。
老工業基地如何破解資源枯竭後的轉型困境,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不同於西方一些國家所謂的“工業鏽帶”,東北地區在產業發展基礎、科研創新能力、社會發展程度等方面的綜合條件,均好於國外那些衰敗地區,推進東北全面振興仍是有基礎的。
至於“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也只是區域性的、個別的現象。近年來,筆者曾多次到東北地區調研,親身感受到東北地區營商環境發生的變化,特別是近5年來,已有不少大企業大專案選擇到東北投資落戶,嚐到了跨過山海關投資興業的甜頭。
客觀地看,自2003年黨中央作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在一系列政策舉措支援下,東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雖然東三省經濟在全國排位還比較靠後,但經過各方努力,三地經濟恢復增長的態勢已經穩住。
不過,東北地區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比如,在融入市場分工體系、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上相對不足,經濟規模未能與全國實現同步增長,以及多年累積的產業結構老化、經濟內生動力不足、體制機制僵化守舊等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短期內解決上述問題尚有較大難度。
當前,東北地區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既要妥善解決老問題,又要積極應對新挑戰,東北沒有退路可言;在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一盤棋”上,東北也絕不能掉隊。事實上,在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以《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遼寧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規劃》等重磅檔案釋出為標誌,東北地區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改革是東北全面振興的根本機遇。以最佳化營商環境為基礎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東北全面振興的“牛鼻子”。一方面,要持續推進國資國企等重點領域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另一方面,要圍繞營商環境改善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東北地區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
開放是東北全面振興的最大機遇。對外,要充分做好遼寧沿海經濟帶和東北沿邊開放這兩篇大文章,加快打造重點面向東北亞的開放合作高地;對內,要進一步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對接交融,構建東北對外開放的大通道、大平臺、大布局,深度融入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中並積極發揮東北力量。
產業是東北全面振興的關鍵機遇。要積極發揮東北的科技創新優勢,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不斷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運用市場化方法推動最佳化產業佈局,形成大中小企業相互配套、融通發展的產業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援,把國家糧食基地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結合起來,建設好現代化東北“大糧倉”。
東北振興不是朝夕之事,不應也不能急功近利;東北振興也不是單一的經濟發展,它還包括生態環保、社會事業等多領域全方位的振興。推進東北全面振興,就是要知難而上、搶抓機遇、久久為功,讓東北這個“龍頭”真正昂起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顧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