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六個節氣,在每年的9月23日前後,“分”為“半”之意。隨著秋分節氣的到來,我國大部分地區告別暑氣,進入涼爽的秋季,氣溫逐漸降低,雨量減少,空氣溼度相對降低,氣候偏於乾燥。
四時養生,應遵守自然規律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黃帝內經》認為,自然界陰陽消長變化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四時規律以及生、長、收、藏的物候特點。
人類作為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有機個體,生命活動和自然界運動變化息息相關,彼此參應,相互影響。
若是想要健康長壽,人類必須根據四時變化來調整生活習性,以此來維持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平衡,這也是所謂的“順時養生”。下面將從衣食住行及情志,講述秋季養生注意要點:
一、秋凍有節,適時加衣
俗語有云“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分後氣候日漸轉涼,隨著氣溫逐漸降低,人體陽氣也開始收斂,此時若適當地接受涼爽的刺激,可提高人的應激和耐寒能力,這就是俗稱的“秋凍”。但此時晝夜溫差較大,對於老年人、小孩及患有高血壓、慢阻肺等心肺系統疾病的年老體衰者,還是要及時根據天氣變化增加衣物,一些重點部位如腹部、膝蓋、肩頸部和腳尤其要注意保護。
二、 飲食宜潤燥養肺,忌盲目進補
根據中醫五行理論和四時五氣對應原則,秋季的主氣為燥,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肺喜潤惡燥。故飲食上宜多吃一些潤肺、酸性的食物,來預防秋燥,收斂肺氣,如秋梨、百合、藕、芝麻、葡萄等。同時注意少吃辣椒、花椒、姜、蒜等辛溫發散之品,以免助燥傷陰。立秋後民間有”貼秋膘“的說法,因為夏季伏天氣溫偏高,人體消耗較大,且食慾欠佳,故於立秋後進補來把身體在夏季的虧損補起來。秋分後,氣溫進一步下降,人們食慾逐漸增加,此時進補宜遵循個人體質及基礎疾病,忌盲目進補,適得其反。
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秋天是收斂閉藏的季節,此時天氣清肅,草木凋零,大地明淨。人應當早睡早起,與群雞同時作息。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張,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
四、 適宜運動,迴圈氣血
立秋後氣候涼爽,是運動的黃金季節,但此時鍛鍊要順應秋季“收斂”之性,運動應選擇輕鬆和緩,運動量不大的專案,尤其是老年人、兒童、體質虛弱者,要防止運動後出汗過多,耗傷津液,耗損陽氣。出汗後應及時更換衣物,防止受涼感冒。
五、怡情悅性,防秋悲
七情中與秋季對應的情志為“悲憂”。秋令時節,自然界植物出現凋謝、衰敗的景象,容易引起人們頹廢、惆悵、憂鬱、傷感的情緒,這就是俗稱的“悲秋”。因此要注意調養情志,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透過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如登山、秋遊、音樂等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保持積極的工作狀態和樂觀的生活狀態。
推薦食療方
1、沙參玉竹鴨肉湯
材料:北沙參15g、玉竹15g、鴨肉200g
製法:將北沙參、玉竹、鴨肉分別洗淨,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燉至鴨肉熟爛,調味即可。
功能:養陰潤肺,清熱化痰。
2、百合銀耳秋梨粥
材料:鮮百合50g、銀耳10g、秋梨50g、大米100g、冰糖適量
製法:將百合洗淨切碎,銀耳用溫水泡發後切碎,秋梨切小塊,與大米同煮為粥,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潤燥,健脾補肺
來源:江西省人民醫院
通訊員:羅昭淦
編輯:黃萌楣
審校:謝濤
核發:萬洪新
圖片: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